跳棋 小孩 編程游戲,和孩子在一起時可以做些什么?
一個新生命的降生,離不開的是父母的陪伴與呵護。陪伴是父母付出和給予愛,寶寶接受和感知愛的溫暖過程,如何陪伴寶寶考驗的是做父母的修為。
一、做一個學習型的父母。撫育寶寶是一個復雜、細致的過程,寶寶的生理發育特點需要父母了解,科學的養育、教育方法需要父母學習,每一個寶寶都是一塊璞玉,如何雕刻成美玉需要工匠大量學習積累。
二、做寶寶的榜樣。寶寶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所以你想得到一個什么樣的寶寶,你就需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你想得到一個彬彬有禮的寶寶,那么你就需要做到禮讓和大度;如果你想得到一個侃侃而談的寶寶,那你就需要給寶寶進行大量詞匯輸入。
三、多一些在戶外陪伴寶寶的時間。大自然是寶寶最好的學習課堂,氧氣、陽光會促進寶寶的認知發展和增強寶寶的抵抗力。從心理學角度講,讓寶寶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大自然,會使寶寶從小建立起積極自信的人生態度。
四、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態陪伴寶寶。尊重寶寶的小缺點,給寶寶選擇權,給寶寶探索的自由,不要以說教的高姿態來對待寶寶,觀察寶寶的一言一行,在寶寶需要時給予寶寶積極回應,你的平等與尊重會在不知不覺中樹立寶寶自信心。
五、有計劃有目的地陪伴寶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當我們想讓寶寶探索時,是否應該把身邊的危險隱患提前給寶寶消除,給寶寶一個“有準備”的探索、認知的環境。當我們想讓寶寶通過游戲完成對生活的認知時,是否需要提前把玩具、教具準備好,讓寶寶“完整”的體驗過程。當給寶寶讀繪本前,是否自己提前預習一下繪本內容,或看一下相關點評,讓寶寶有更“生動”的繪本概念。
父母陪伴是寶寶一生安全感的基礎,陪伴和陪著是父母的不同選擇,帶給寶寶的是對人生的不同體驗。
如何才能做到專注于一件事且不會輕易走神?
很多困擾我們的事情,都可以用一句話來解決:要關注事情本身,而不是自己的感受或別人的看法。
“人為了回避真正的思考,可以付出驚人的努力。”人的大腦是有這樣的慣性的。所以,當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煩,抗拒,不接受,而就在這樣的糾結中,解決問題的時間被一點一點地拖延,使得這個問題越來越棘手。最終的審判遲早會來臨,要么你在deadline到來前更痛苦地完成這件事,要么你就要更痛苦地接受你沒有做好這件事的事實。糾結,拖延,沒有任何好處。所以,在你為不想做的事情或難解決的問題而糾結、拖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快刀斬亂麻,把危機扼殺在搖籃里,把事情解決在最好解決的時候。
社交之中,總是能成為焦點,得心應手的人,永遠不是那些固步自封,處處小心翼翼的人;在公開場合演講,鎮定自若的人,心里想的一定不是“我該如何表現才能讓人肯定”或“千萬不要丟人現眼”。不甚在意自己言行,不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固然容易招人討厭,進而給自己增添許多不可預測的障礙,但若小心翼翼,患得患失,某些情況下可能更加糟糕。因為處處小心,等于把有限的精力,相當一部分投入到了自我評價和對別人看法的揣測中,頻繁的揣測、懷疑、不安,會讓人不能全心全力地投入當前的場景,進而表現出不專注、遲鈍、敏感、脆弱。如果你嚴于自律,能力過人,但因為過于保守,而表現不出你應有的能力,那就太可惜了。
隨著人類科學的演進,和信息獲取成本的降低,這個世界正變得越發豐富多彩,這本身對我們的物質、精神生活都是極大的好事。但如果你喜歡糾結,喜歡在做事情的時候想太多不那么重要的事,那么你的痛苦,可能是前人的數倍。你可能因為一條無人點贊的朋友圈喪失自信,也可能因為朋友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丟失一天的好心情,還可能在寫文章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竟然不會寫一個特別簡單的成語,進而羞愧自責。人是復雜的動物,但當你想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你需要變得單純。
人非圣賢,你無法完全控制你的思想,但作為你意志的主人,你有能力對不同的想法投入不同的關注度。當雜七雜八的想法在你腦中不斷掠過時,選擇性地重視那些有利、有效的部分,忽略那些無意義、消極的部分,如此一來,你就能提升你整個人的效率。
人的精力十分有限,不要把精力消耗在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去關注事情本身,用目標驅動,用結果導向,這是做任何事情通用的方法論,也值得我們長期訓練。
小孩子癡迷玩手機怎么辦?
王華老師來答疑,以實例講教育。
六歲女孩手機癮大,這個事情絕不容輕視。
之前我曾經接待過類似的一個實例。六歲的男孩,看手機玩游戲已經上癮到不能放下一刻的程度,只要家長拿掉他的手機,他就會爆發尖叫,并伴隨打人。這個孩子這種情況形成,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原因是,孩子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家長通過理療的方式給孩子治病。每次理療需要靜臥兩個小時,一個六歲的孩子怎么呆得住?靜得下來?于是手機成為有效的保證孩子安靜的工具。三個月之后,孩子身體上的疾病好了,看手機成癮了!
由于孩子一直看的是一個樂高游戲,這在生活中也有實際可用的玩具,所以我給到家長的辦法是,在現實生活中建立孩子游戲的快感,把孩子從虛擬的世界里拉出來。同時,一定要增強孩子和家長的親子互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陪伴的快樂。經過兩周的堅持,孩子成功的放下了手機,恢復到正常的幼兒園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每用樂高做出一個模型,就請媽媽拍照發給我,發朋友圈。在幼兒園里,手工的課上他的表現也得到老師的肯定夸獎,他還教小朋友們一起做積木游戲。通過這些現實中的快樂來源,讓孩子越來越喜歡在現實生活中與家長與小朋友一起玩,而不是在手機里玩。
重要的是,我要求家長從此之后,在家里盡一切可能的不用手機,如果是工作上的事情,盡可能的避開孩子接發信息。尤其是不要自己在那用手機玩,看小視頻,或者是打游戲,卻要求孩子不碰手機。這一點孩子的爸媽非常配合,連平時不怎么和孩子一起玩的爸爸,也按要求做到。這也是讓孩子在短期能改變的重要原因。
而這個實例最關鍵的一點是,孩子還小,他還有大量的事情需要依賴家長,家長的引導作用現在對孩子影響還很大。如果現在不進行干涉引導,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長年的玩手機成癮,將成為孩子內心世界的唯一支柱,任何一點干涉都會造成“入侵式”干擾,孩子會產生激烈的反抗。因此,發現孩子對手機上癮,拿起放不下,不玩就不行,見到爸媽的最主要作用就是要手機等等表現,就要立即開始反思,家長的有效陪伴和良性引導是否到位。
沒有一個人愿意在虛擬的世界里生活,而放棄真實生活中的快樂,讓一個人寧愿縮在虛假的世界里也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只有一個解釋:他想要的快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這就是在向家長提出警告:沒有陪,陪得不夠,陪得不對,都會造成這樣的后果。
為人父母不易,要保障生活還要確保教育的效果,但是,少拿一單業務十年之后我們不會影響什么,少陪孩子一個小時,長此以往,孩子的成長將無法回頭,彌補的機會都沒有。畢竟,等孩子覺得他不再需要的時候,你就是上趕著陪,人家也不會理你,還不會領情,只會煩你。
好好陪著孩子,把教育孩子當成人生的第一大事來做,不要讓孩子的成長中留有遺憾。
王華老師以實例講教育,關注我,一起成為睿智爸媽。
以上就是關于跳棋 小孩 編程游戲和和孩子在一起時可以做些什么的相關問題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