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狠狠18禁久久YY,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国产AV在线观看

塊語言編程游戲水戰答案,為何能長期對抗清朝康熙皇帝

張吉惟2年前50瀏覽0評論
塊語言編程游戲水戰答案,在游戲開發中,你可能會遇到為何能長期對抗清朝康熙皇帝類似的問題,可以參考如下:

塊語言編程游戲水戰答案,為何能長期對抗清朝康熙皇帝?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軍登上了臺灣島,收復了被明鄭勢力占據的臺灣,此時離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已經過去了21年(公元1662年2月6日,荷蘭殖民者頭子揆一向鄭成功投降)。在這二十一年的時間里,鄭軍經歷了清荷聯合攻臺、清朝厲行海禁等政策,不得不放棄金門、廈門等大陸據點后全部撤往臺灣。此后,明鄭只能依靠臺灣海峽的天然防御優勢,對抗清廷!

但即使如此,對于臺灣的鄭氏家族來說依然危險重重。因為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和清廷聯合出兵,共同對臺灣鄭氏發起了猛烈的軍事攻勢。清軍統帥不是別人,而是鄭成功曾經的戰友兼部下,大清國福建水師提督施瑯①。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因為失去了臺灣,導致其“東南亞-大員-長崎”②的商路中斷后,為了恢復航線而要對鄭軍下手;而施瑯則是利用清廷“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的心理,來報復鄭成功當年殺他全家的仇恨!這是鄭氏占據臺灣后的第一次危機。

1663年清荷聯軍打下了金門、廈門;1644年8月東印度公司占領雞籠(今基隆),同年11月因為施瑯的福建水師剛出海就遭遇了風浪被迫返回軍港。

當時清廷的朝堂之上四大輔臣的明爭暗斗,民間又揭起了反清斗爭等(如貴州苗民起義,松江民眾反清),讓當權者放棄了攻臺策略,轉而實行海禁,將沿海居民遷入內地50里,層層布防,就是為了切斷臺灣鄭氏和大陸之間的聯系。

清廷的政策收縮讓鄭氏逃過一劫,從而有能力開始獨自對抗不死心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事實上,也正因為清廷的海禁,讓重新占領臺灣雞籠的荷蘭殖民者無利可圖,但支出的成本高昂,最后不得不在1668年7月主動放棄。

但這不代表鄭氏的日子就好過!

臺灣畢竟是島,人口就成為鄭經極其下屬需要考慮的首要大事;其次就是如何發展地方經濟,以維護軍事力量。一、那么當時的臺灣有多少人口呢?

當時的臺灣人口(不算原住民,僅算大陸漢族移民)并不多,我們可以反推。

清朝平定臺灣后,清廷曾以移民支持鄭氏抗擊天朝為由,強制將十幾萬人遣返回閩、粵等原籍,如果人口達不到一定比例,按照清廷保守派的意思,是要將孤懸海外的臺灣放棄的。

所以可以推出臺灣人口在鄭氏統治時期應該在三十余萬左右,遣返近一半,剩下的人口也有利于清廷的設府統治(明朝統治時期臺灣也是有大陸移民的,否則1652年郭懷一反荷還哪來的軍隊,而且他反荷失敗后被侵略者殺害的起義軍將士就達到了近萬人)。

何況清廷實行遷界令,遷沿海居民內陸50里,殘酷打擊偷渡臺灣的閩、粵等地的百姓,這也讓鄭氏在人口補充上少了一個最關鍵和重要的途徑。二、那么當時的臺灣經濟如何呢?

當時的臺灣島本身的經濟、土地上的開發沒有現在這么發達,因為大山阻隔和條件有限,人口大都集中在島的西部(生番的開發遠沒有清朝時期有效)。

而且鄭氏的海洋貿易三線受阻:

1.清廷的厲行海禁,使臺灣失去了和大陸之間的貿易;

2.荷蘭殖民者,即荷蘭東印度公司切斷了鄭氏在東南亞的貿易航線(荷蘭是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第一強國,號稱“海上馬車夫”);

3.日本德川幕府執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讓鄭氏對日貿易非常艱難(何況還要和荷蘭競爭)。

所以鄭氏在臺灣的生存是十分艱辛的,無論是糧食供給,還是對外經濟貿易,都是鄭氏面臨和需要思考的兩大問題。事實上,臺灣鄭氏的經濟和糧食危機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就越發嚴重了。

當時正是清廷鎮壓三藩的關鍵時刻,為了防止鄭經和吳三桂取得聯系后引起兩線作戰,清朝對禁海令的實行更加嚴格,對鄭氏海上貿易的打擊力度進一步加強。

這樣的后果就是,糧食危機和財政枯竭讓鄭經焦頭爛額。他不僅下令每戶人家每個月必須多繳一斗米,連將領也必須用自己的俸祿充軍,但仍然沒有辦法解除危機。

當時和臺灣有商業往來的英國商館就作出了這樣一番看法:

“臺灣王之境況甚不安定,不易抵抗滿清人,滿清人常施恫赫,國王因其財富被消耗,故每日向人民橫征暴斂,亦不能使軍隊滿意。是以我國不惟受敵人(清軍)之威脅,亦恐軍隊(鄭軍)因缺餉而叛變。”那么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鄭氏還能擁有多少軍隊對抗清廷呢?

從1667年和1668年施瑯先后上奏的《邊患宜靖疏》和《盡陳所見疏》來看,鄭氏家族的軍隊不到二萬人,戰船大小不超過二百艘,所以鄭氏能夠盤踞臺灣不是因為軍事力量有多強大,而是因為有大海相隔(臺灣海峽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公里,南口寬約410公里,在清初的航海條件下確實比較困難)。

而對于大清來說兵員是鄭氏的數倍,僅福建水師官兵就有不下一萬人,這還不算受福建水師提督管轄的陸上兵馬以及臺灣投降過來的官兵。

施瑯認為只要朝廷授權,他就能從軍伍中挑選出勁旅二萬人平定臺灣。為此,他還提出了剿撫兼施、快速征臺的方略。

只是他這一主張,被鰲拜為首的清廷掌權勢力所攻擊。鰲拜認為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而施瑯急切攻臺是其私心過重以不顧大清兵的生死,剝奪了施瑯的福建水師提督的職位,詔回北京城坐了長達13年的冷板凳。

那么在鄭氏占據臺灣期間,清廷有沒有實力拿下臺灣呢?

事實上,如果不是大海相隔,如果不是三藩作亂,如果不是鰲拜專權,清廷解決臺灣問題也不會等到康熙二十二年了(公元1683年),僅憑施瑯的福建水師就可以平了臺灣,而施瑯即使被詔回北京城,對臺海的局勢依然了如指掌(可以看成是他的執念了)。

只是當時鰲拜專權,又有三藩割據,康熙無暇東顧,才讓鄭氏在臺灣呆了21年。

而且康熙在擒拿鰲拜收回皇權后,他首要面臨的問題并不是臺灣的鄭經,而是割據西南的三藩。

鄭經畢竟遠隔大海,但三藩卻是陸路相通,而且三藩旗下都是身經百戰的能戰、敢戰之士,這才是康熙的頭等心腹大患。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冬,清廷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后就開始著手解決臺灣問題,從定論到準備,再到攻克臺灣,用時不過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對臺灣的收復。

那么在清廷武力收復臺灣時,鄭氏的軍事力量到底如何呢?

施瑯平臺的過程并不復雜,除了在澎湖經歷了一場激戰后,在臺灣本島并沒有什么戰斗。

澎湖一戰,清軍擊殺擊傷鄭軍官兵共計1.2萬余人,俘獲5000余人,擊毀、繳獲鄭軍戰船190余艘,而清軍自身才陣亡329人,傷1800余人,戰船無一損失。

這一戰,也讓鄭氏集團再也無力組織力量對抗清軍。當施瑯到達臺灣后,明延平郡王鄭克爽在劉國軒、馮錫范等人的主張下,沒有進行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自此,在當時的中國境內,漢家衣冠徹底消失,舉目望去都是“金錢鼠尾”,但臺灣納入了大清國的版圖。

順便提一句,鄭氏集團投降后,代表明朝正統的最后一位王爺魯王朱弘桓拒絕遷往北京,在生與死之間選擇了自殺殉國,實現了老朱家死社稷的傳統!

①施瑯最初的職位就是福建水師提督。

②大員:荷蘭對臺灣的稱呼;長崎:日本德川幕府閉關鎖國后指定的貿易地點。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而遼金兩代都滅不掉宋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遼和金都沒有實力滅亡宋朝,而到了蒙古時期,蒙古人擁有滅亡南宋的實力。

宋遼戰爭

我們先說下宋遼之間的戰爭,當然歷史上的一些小規模戰役我就不說了,我只說宋遼之間發生的大型戰役。

宋遼之間的第一戰是白馬嶺之戰,此戰是宋遼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鋒,發生在公元979年3月。當時宋太宗趙光義剛剛平定了吳越,整個中原就只剩下了北漢這么一個割據政權,那么接下來宋軍自然是要去滅亡北漢了。很快趙光義就帶領宋軍向北漢發動了進攻,北漢不是宋軍的對手,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找遼國求援,于是宋遼兩軍就會戰于白馬嶺。白馬嶺大概在今天山西省太原的陽曲縣一代,結果遼軍大敗。

第二戰是高梁河之戰,在白馬嶺擊敗遼國援軍后,北漢也不是宋朝的對手,很快就被宋朝滅亡。滅了北漢以后,中原基本統一,就只剩下幽云十六州還在遼國手里,如能把幽云收復了,七顆龍珠就算是湊齊了,中原地區就統一了。為了湊齊七顆龍珠,趙光義是必然要拿下幽云的,而且宋軍還剛剛在山西大敗契丹人,在趙光義看來契丹人不堪一擊,于是自信心爆棚的趙光義就帶著大軍繼續北上對遼開戰。

時間還是在公元979年,趙光義帶著大軍跟毫無準備的遼軍打贏了幾場小仗后,一舉殺到了高粱河,也就是今天北京西直門一帶,結果被遼軍重創,趙光義本人身負箭傷,最后坐著驢車跑了,因此趙光義得了個外號,“高粱河車神”。

高粱河之戰是真正意義上宋遼戰爭的開端,也是北宋自趙匡胤陳橋兵變以來的第一場大敗。

第三戰是滿城之戰。遼軍在高粱河大敗宋軍,甚至連大宋的皇帝都給打傷了,于是遼軍也自信心爆棚,大舉南下攻宋。時間還是公元979年,雙方會戰于滿城,在今天河北保定境內,遼軍因為指揮失誤大敗而歸。在此多說一下,此戰遼軍統帥竟然是個漢人,叫韓匡嗣,他有個兒子叫韓德讓,也就是后來的遼國第一權臣,地位比其他耶律姓的王都要高,和太后蕭燕燕有一腿。

第四戰是雁門之戰,公元980年,遼軍再次南下,宋軍在雁門關一帶也就是今天山西省代縣大敗遼軍,此戰宋軍統帥是潘美,也就是小說《楊家將》中潘仁美的原型,同時楊業也有出戰,兩人都因功受賞。

第五戰為瓦橋關之戰。遼軍連敗兩陣,遼景宗耶律賢怒了,便親率大軍南征,雙方圍繞著易水河上的瓦橋關展開了熬戰。易水河就是當年荊軻刺秦的時候,太子丹送行的地方,“風蕭蕭兮易水寒”中的易水就是這個地方。

瓦橋關的具體位置在今天的雄安新區境內,此役雖是遼國皇帝御駕親征,但真正指揮的是遼國名將耶律休哥,他在宋遼的多次關鍵戰役中都有出場,戰爭結果是遼國擊敗了瓦橋關的守軍和趕來的第一批援軍,但也未能取得重大戰果,在趙光義親率援軍趕來前就撤了。

第六戰為雍熙北伐,公元986年宋軍兵分三路大舉伐遼,趙光義想借此一雪高粱河之恥,從此不再叫“高粱河車神”,而是“高粱河戰神”。這一次北宋名將盡出,東路軍統帥為曹彬,曾指揮滅亡南唐之戰。中路軍統帥田重進,是宋朝皇室的鐵桿,曾追隨太祖趙匡胤參與陳橋兵變,后跟隨太宗攻滅北漢。西路軍統帥是之前在雁門之戰中獲勝的潘美,北宋前期的東征西討幾乎都有他的身影,楊業也在這路兵馬中繼續給他當副手。開戰初期宋軍氣勢如虹,節節勝利,但很快戰局就出現了變化,東路軍先是糧草出了問題,再后來就出現了一系列的指揮失誤進而潰敗。西路軍本來能安全撤回,但監軍王侁先是強逼楊業出戰,后來主帥潘美見死不救,導致楊業全軍覆沒。只有中路軍安全返回,但也在此前的戰斗中損失慘重。宋軍在雍熙北伐中大敗,從此對遼態勢就由攻勢轉為了守勢。

第七戰為君子館、土墱寨之戰。就在宋軍雍熙北伐失敗的當年,遼國展開了報復行動,也發動三路大軍南下攻宋,東路軍一路披荊斬棘,在君子館與宋軍展開激戰,君子館在今天河北滄州境內,屬于河北中心地帶,位置非常重要。此時正值寒冬,君子館的宋軍缺乏糧草,再加上救援不力,結果一戰下來宋軍被全殲,戰死數萬人。不過這次遼軍也沒有大舉南下的打算,在宋朝境內攻掠了一番后便揚長而去。

不過遼西路軍在山西土墱寨卻被宋軍用計偷襲得手,雖然損失也不大,只損失了3000多人,但西路軍的統帥,契丹北院大王之子被宋軍俘虜了。

第八戰是唐河之戰,君子館一役2年后,也就是公元988年,遼國再次進攻宋朝,這一戰遼軍先勝后敗。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擊敗遼軍的是一支騎兵部隊,大名鼎鼎的宋朝靜塞軍,最終的結果是遼軍大敗,損失了大約15000人。

第九戰是徐河之戰,在唐河之戰后的第二年,也就是989年,宋遼兩軍在徐河發生了一場遭遇戰,徐河在今天保定境內,此戰結果是遼軍慘敗。

第十戰是子河汊之戰,公元994年遼國大將韓德威帶著一群西夏騎兵打算偷襲宋朝,此計被宋軍識破打了個埋伏,遼軍慘敗。

第十一戰是河北之戰,此戰是宋遼雙方的又一次大規模會戰。公元999年,遼國乘太宗駕崩大舉南下,雙方共發生了五次大規模戰斗:保州之戰遼軍戰敗、狼山鎮之戰宋軍戰敗、府州之戰遼軍戰敗、瀛洲之戰宋軍戰敗、莫州之戰遼軍戰敗,雙方互有勝負,疆域變化不大。

第十二戰是遂城之戰。公元1001年,宋遼雙方展開了一場騎兵大會戰,神奇的是作為馬上民族的遼軍竟然又戰敗了,這也是草原之恥了,此戰遼軍精銳盡失,損失慘重。

第十三戰為望都之戰,1003年宋遼兩軍在望都(在今天保定境內)會戰,說到這里順便提一下,宋朝初年的戰爭基本都是圍著保定在打,想必那個時候的保定人民一定是生活的水深火熱了,望都之戰的結果是宋軍戰敗。

▲澶淵之盟后宋遼維持了百年和平

第十四戰是澶州之戰。1004年雙方主力盡出,甚至雙方的皇帝都親自來到了前線。經過多場激戰宋遼互有勝負,也都損失慘重,就連遼軍主帥之一,曾經擊敗過楊業的肖撻凜也在此戰中戰死疆場,打到最后雙方都打不動了,便有了澶淵之盟。

第十五戰為宣和之戰。宋遼在澶淵之盟后維持了百年和平,之后金國崛起,不斷地把遼國按在地上摩擦。宋朝見遼國被打得很悲慘,便聯合了金國相約共同滅遼,簽訂了海上之盟。公元1122年宋徽宗派童貫領兵伐遼,這個時候的遼國嚴格意義來說已經亡國了,皇帝不知道跑哪兒去了,還分裂出了一個北遼政權,但即便如此,宋軍還是接連遭遇了兩場慘敗。

綜合宋遼之間的戰爭,主要集中在宋朝前期,雙方的較量基本勢均力敵,互有勝負,這也說明在宋朝前期來說,宋遼實力相當,誰也滅不了誰。

到了遼朝末期,在金國連續重創遼國的情況下,宋朝也想跟金國一起打劫遼國,但這個時候的宋朝早已腐敗透頂,軍隊戰斗力極其低下,連被金國打殘了的遼軍也打不贏,反倒讓金國看清了宋軍實力,為后來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宋金戰爭

宋金戰爭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金國崛起到北宋滅亡,時間從1114年到1127年。

金國從1114年開始起兵反遼,之后就一直吊打遼國,宋朝企圖乘火打劫,與金國簽訂了海上之盟,相約共同伐遼。不過后來宋軍的拙劣表現也被金國看在眼里,既然連自己的手下敗將都打不過,那宋朝不就是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了么?因此在遼國滅亡后,金國就開始了伐宋的動作。

對于金國人的南下,宋徽宗采取的態度基本就是“我不聽,我不聽”,盡管當時的邊報已多達170余封,盡管也有朝臣向宋徽宗報告了此事,但宋徽宗就是裝作不知道。后來等到金國人大舉南下,宋徽宗干脆就拍屁股走人,自封太上皇出去避難了,把皇位讓給了兒子宋欽宗,讓宋欽宗來收拾爛攤子。

金軍很快就攻到了開封,宋欽宗任用李綱負責開封城防,打了場漂亮的守城戰,到后來各地勤王兵馬幾十萬人云集京城,金國人一看情況不妙便提出了議和,被嚇破了膽的欽宗立馬同意,對于金國人開出的條件也是毫不思索就答應了,賠款是個天文數字,割地更是把黃河以北基本全都割了出來。后來湊不上賠款數額,就干脆把開封城搶了個底掉,百姓遭了殃,才勉強湊夠了數額給金國人送去。

▲徽欽二宗的騷操作,造成了靖康之變的杯具

金軍退兵后,欽宗馬上就反悔了,他命令地方官員不準完成割地交接,同時還派兵北上抵御金國。不過此時的宋廷已是個稀爛的朝廷,派出去的軍隊指揮不靈被打的節節敗退,各地勤王兵馬也在北宋朝廷的騷操作下被金軍各個擊破。這就要得益于宋朝的樞密院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前線作戰部隊的具體軍事行動要聽從樞密院,而樞密院又是由一群沒打過仗的書生組成,在這些書生的“運籌帷幄”下,這仗能打好才見了鬼了。后來各地勤王部隊被金國人消滅,開封成了孤城,金國人也就很快拿下了開封,北宋滅亡。

第二個時期從建炎南渡開始到紹興議和(1128年到1141年)

北宋滅亡后,宋徽宗、宋欽宗全體皇族基本被金朝一網打盡,只有徽宗九子趙構逃了出來,在杭州重建了宋朝,史稱南宋。

這段時期金朝無法滅亡宋朝,一方面是因為宋朝實力向來都很強,人口有1個多億,中央禁軍也基本維持在80萬的水平線上。而金國的女真人,在鼎盛時期也不過100萬人,兩者的國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只是金國遇到了昏君當政的北宋,才把北宋滅亡。到了趙構建立南宋的時候,雖然趙構算不上雄才大略,但至少也是個正常的皇帝,能把宋朝的國力正常地發揮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金國自然就滅亡不了宋朝了;另一方面南宋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大批名將,如岳飛、吳玠、韓世忠等人,在這些名將的帶領下,宋軍屢敗金軍,在軍事上保障了南宋的存在。

先說說岳飛,他是抗金的主要人物,他一生共發動過四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在1134年,岳飛率軍收復了襄陽六郡,是南宋第一次從金國手中大規模收復失地;

第二次北伐在1136年,收復了陜西商州全境和虢州部分地區;

第三次北伐在1136年9月,當時金國出動20萬大軍大舉南征,岳飛率軍迎敵,連敗金軍、偽齊軍數陣,一直攻到蔡州才收兵;

第四次北伐發生在1140年,是南宋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行動。這一次岳飛接連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主力,打得金國人聞風喪膽,有了“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說法,可以說岳飛是把金國人打得徹底沒了信心。就在岳飛繼續進軍,要收復舊都開封的時候,高宗趙構用十二道金牌將岳飛給召了回來。到了來年的1141年,宋金之間簽訂了紹興和議,南宋向金朝稱臣納貢,以淮河、大散關為界。為達成議和,高宗與秦檜聯手害死了岳飛,南宋也就此失去了擎天一柱。

▲民族敗類秦檜,只能永遠跪在岳飛的面前

而吳玠則是與岳飛同樣重要的另一位名將,岳飛的主戰場是中原地區,吳玠的主戰場則是西北地區。1128年金軍進攻陜西,被吳玠大敗于青溪嶺。1130年金國大將完顏婁室、完顏撒離喝率軍入關,吳玠在彭原店與金軍激戰,打得金軍損失慘重,甚至連大將完顏撒離喝都痛哭流涕。同年秋天,吳玠在富平與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兀術)交戰,又打得完顏宗弼節節敗退。

1131年,金軍出動數萬鐵騎進攻和尚原,吳玠與之交戰大敗金軍。完顏宗弼聽聞和尚原戰敗,便親率10萬大軍再攻和尚原,這一次金軍還是被吳玠打得大敗,根據史書記載完顏宗弼“僅以身免”。

1133年,吳玠與金軍在饒鳳關激戰六個晝夜,打得金軍尸積如山,但由于叛徒的出賣,金軍繞過了饒鳳關,吳玠不得不退守仙人關,又在仙人關多次擊退金軍的進攻。到了來年也就是1134年,金國由大將完顏宗弼、完顏撒離喝率軍10萬進攻仙人關,吳玠死守仙人關數日,后來吳玠乘著金軍疲憊發動突襲,金軍有一次大敗。

可以說吳玠在西北數次大敗金軍,守住了宋朝的西北邊界,同時也截斷了金軍自西北進入四川的道路,守住了南宋的整個西部。

在岳飛、吳玠等人的作用下,金國不但始終沒能在軍事上擊敗南宋,反而屢屢受挫,軍事上無法取得成功,自然就滅不了南宋了。

▲紹興議和后的宋金局勢

第三個時期是宋金對峙時期,時間從1141年到1206年。

紹興議和后直到蒙古興起之前,宋金局勢相對穩定,期間金國有過幾次南侵,宋朝也有過幾次北伐,但雙方都未能打開局面,在軍事上取得徹底勝利,疆域就一直這樣維持了下來。

第四個時期是從蒙古興起到金朝滅亡,時間從1206年到1234年。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從此就開始了金國的噩夢模式。到了這個時候,當年金國滅遼的一幕又重新上演了,不過這次金國扮演的是當年遼國的角色,蒙古扮演的則是當年金國的角色,一切都是是當初的翻版,蒙古不斷吊打金國,金國被蒙古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那么此時的南宋在做什么呢?南宋即沒有學當年北宋一樣去跟蒙古簽訂海上之盟,也沒有拒絕蒙古結盟滅金的請求。而金國呢?按道理來說應該在外交上跟南宋結盟共同對抗蒙古,但在被蒙古按在地上反復摩擦,吃了大虧后,又想在南宋身上把從蒙古哪里的損失給撈回來,于是不但沒去跟南宋結盟,反而還跟南宋打了起來。

本來南宋內部也有跟金國結盟對抗蒙古的聲音,但在金國如此的騷操作下,聯金抗蒙的呼聲就被聯蒙抗金的聲音給壓了下去。最終在1234年,金國在宋蒙的聯合打擊下走向了滅亡。

宋蒙戰爭

雖然說最后南宋被蒙元給滅了,但我覺得這也不丟人,畢竟在13世紀,蒙古人的鐵蹄踏遍了整個人類世界,當時沒有一個國家能跟蒙古人抗衡,而南宋竟然頂住了蒙古鐵蹄長達40多年的進攻,這也不可謂不是個奇跡了。

在聯蒙滅金后,當年聯金滅遼的一幕再次上演,只不過這次南宋又多撐了幾十年,沒有完全上演當年金滅北宋的一幕。

宋蒙之間的第一回合是窩闊臺攻宋之戰。公元1234年宋將孟拱拉著金哀宗的尸體回到了首都臨安,也算是雪了當年的靖康之恥,南宋舉國上下一片歡騰。這時候的南宋也是自信心爆棚,馬上就想到要收復舊都了,于是南宋朝廷就有人提出了“西守潼關,北依黃河”的戰略方針,打算出兵收復河南,然后依托黃河天險與強大的蒙古帝國對峙。

不過這個時候朝廷中也有反對的聲音,理由很簡單,南宋沒有騎兵,黃河防線太長,根本守不住,而且中原地區連年戰亂,已經被破壞得非常嚴重,大軍就算開過去了,也無法就地取得糧草,簡單來說,就是即便你占了也守不住,反而會給蒙古人打你的借口。但宋理宗此時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執意北伐,于是就在聯盟滅金的當年也就是1234年出兵河南占據了河南之地。這個時候的蒙軍因為天氣轉熱就基本撤回了黃河北岸,毫無阻攔的宋軍很快就占據了黃河以南的幾乎全部地區,包括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開封和洛陽等三京.收復了三京,也一度讓理宗看到了中興的希望,這一事件被稱為端平入洛。

但收復了河南之地后,問題就出現了,正如戰前很多人預估的那樣,大軍開了過去,但是得不到糧草補給,再加上蒙軍也覺察了宋軍動向,提前決了黃河大堤,這就使宋軍的補給運輸更加困難。南宋軍隊在進入洛陽后的第二天,早就埋伏在此的蒙軍首先發難,洛陽守軍幾乎全軍覆沒。洛陽一丟,再加上糧草不濟,剛剛奪回的三京就再次落入蒙軍之手,端平入洛徹底失敗。

次年窩闊臺以此為借口伐宋,蒙軍兵分兩路,東路攻荊襄,西路攻四川。剛開始蒙軍攻勢凌厲,也一度攻破了襄陽和成都,但很快宋軍就開始了反擊,跟蒙軍也打得有來有回,尤其是宋朝的最后一位名將孟拱,在南宋漫長的防線上幾乎都有他的身影。只要有他在的地方不但能擋住蒙古人的攻勢,守的下來,還能攻的出去,陸續收復了襄陽等幾座重要城市。不過客觀來說此次蒙古伐宋也沒盡全力,因為當時蒙古軍的主力正在西征,1235年也就是南下攻宋的同年,蒙古帝國發動了第二次西征,也稱“長子西征”,這次西征是蒙古人西征最遠的一次,一度打到了歐洲的多瑙河流域,攻下了今天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兵鋒直至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最后因為窩闊臺的去世才撤軍。也在1235年,蒙古還出動了另一路大軍去攻打高麗,也打了好幾年,所以此次蒙古攻宋是蒙古多線作戰中的一線,而且也不是主力,不過不管怎么說這一次南宋還是守住了。

隨著窩闊臺的死去,蒙古帝國也進入了混亂,南宋也得到了喘息之機。

▲窩闊臺攻宋時期,蒙古人的真正主力在西征的路上

宋蒙戰爭的第二回合是蒙哥攻宋之戰。公元1241年蒙古第二任大汗窩闊臺去世,此后蒙古內部就為汗位打得不可開交,總的來說,最終汗位從窩闊臺一系轉到了拖雷一系。在窩闊臺死后5年,由窩闊臺長子貴由繼承了汗位,但貴由在位僅2年就去世了,又過了3年,新的大汗才重新產生,這就是拖雷的長子蒙哥。

蒙哥繼位后馬上就開動了蒙古帝國這臺巨大的戰爭機器,開始了四處征戰,他先是派弟弟忽必烈攻下了大理,實現了對南宋的迂回包抄。又派了另一個弟弟旭烈兀率軍西征,這也是蒙古史上的第三次西征。這次西征蒙古軍同樣所向披靡,相繼摧毀了巴格達、大馬士革等穆斯林重要城市,在陸續消滅了幾個西亞王朝后,又將兵鋒直至埃及的馬穆魯克,當然在西征的同時他們也沒有忘記攻宋。

這個時候的蒙古已經擺脫了之前游牧民族的習性,打到哪搶到那,而是越來越像漢人的政權了。蒙哥下令部隊在四川、河南、山東等地屯田備戰,但此時的蒙軍因為缺少水軍,正面強渡長江行不通,便將重點放在了西南打算繞過長江從側后方攻入宋朝境內。

1258年蒙古再發三路大軍進攻宋朝,一路攻鄂州(今湖北武昌)以為牽制,一路取道云南,北上迂回策應,蒙哥則親領主力攻入四川,從大散關南下先后占領了四川的廣元、南充等地,然后就在釣魚城卡住了。

▲地勢險峻的釣魚城

釣魚城在這里我也不得不多說一下,確實是一座根本就攻不下的城池。如果你今天去釣魚城原址,你會發現那種建在險峻地勢上的城市,由于高低落差太大,強攻根本就攻不上去,蒙哥也是率軍屢次強攻釣魚城不下,才被擋在了釣魚城。在強攻不利的狀況下,一般進攻的一方可以采取圍困的方式,切斷守城軍隊的補給供應,等到守城軍隊糧草耗盡,城池就自然攻下了。但問題在于,釣魚城有自給能力,在釣魚城內的山頭上有幾處大水池,在水池里能養魚,這也就為守城軍隊提供了足夠的糧食供應,也就是說,圍困釣魚城根本沒用。那么攻也攻不下,圍也圍不死,最后的辦法就只能是繞過去了,但問題又來了,釣魚城你還繞不過去。

從地形來說,你要進攻四川的首府重慶的話,走陸路全是崇山峻嶺,根本就走不過去。所以只能沿嘉陵江而下,但釣魚城正好處在嘉陵江的交匯處,你也繞不過釣魚城。

所以,攻城的三個手段:強攻、圍困、繞道全都對釣魚城無效,這也是釣魚城能一直堅守下去的原因,直到南宋最終滅亡之后的1279年釣魚城才最終投降,可以說在整個宋蒙戰爭中,釣魚城就一直沒被蒙軍攻克。

蒙哥在釣魚城下也是打得異常艱苦,蒙軍大將王德臣戰死,蒙哥本人也被投石機打傷,幾天后便不治身亡。

蒙哥的死直接導致宋蒙之間第二回合的較量結束,蒙古又陷入了內亂,而這次則分裂得更為徹底。

宋蒙之間第三回合的較量是忽必烈的攻宋之戰。

公元1260年也就是蒙哥死后的第二年,忽必烈自稱大汗,與此同時留守在草原的阿里不哥也自稱大汗,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都是親兄弟,但為了汗位還是相互撕逼了起來,開始了長達4年的內戰,內戰的結果是忽必烈獲勝,忽必烈也就成為了蒙古帝國的第五任大汗,爾后在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大元帝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元朝。

▲蒙古帝國五大汗國

在忽必烈稱帝的同時,蒙古帝國也正式分裂,分成了五大汗國。

公元1268年,忽必烈最終的滅宋之戰開始了,這次忽必烈一改蒙哥的迂回戰術,從正面突破兵發襄陽,很快就將襄陽圍困了起來,這一圍就是5年。期間宋軍也多次營救襄陽,但都被元軍給打了回去,而襄樊一破基本上也就宣告宋朝的滅亡就進入倒計時了。

此時宋軍已無力回天,就連水戰都打不過元軍了,1275年丁家洲之戰,元軍在今安徽蕪湖一帶大敗賈似道親領的水軍,賈似道更是臨陣脫逃,致使13萬宋軍精銳盡毀,南京也隨后陷落。緊接著宋元兩軍水師會戰于江蘇鎮江,是為焦山之戰,此役宋末三杰之一的張世杰集結了萬艘戰船,與元軍決戰。但元軍指揮得當,水陸協同,大敗了宋軍。1276年南宋首都臨安淪陷,5歲的宋恭帝投降。1279年廣東江門崖山海戰,宋軍最后的部隊被全殲,陸秀夫背著年僅8歲的小皇帝跳海自殺,南宋滅亡。

總結:

從1234年的端平入洛開始到1279年的崖山海戰為止,宋蒙戰爭前后打了46年,能抗住橫行天下的蒙古鐵騎40多年,甚至還干掉了蒙古人的一位大汗,宋朝最后的表現也還是相當不錯的。但客觀來說之所以能打這么久也是蒙古帝國一直沒有集中全力攻打南宋,從窩闊臺到蒙哥的前兩次交鋒,在與南宋交戰的同時蒙古人還發動了西征,到了忽必烈的時候蒙古帝國已然分裂。而最終滅宋的是忽必烈而不是之前更為強大的窩闊臺和蒙哥,究其原因,還是之前的蒙古人還不夠漢化,游牧政權的軍隊優缺點都非常明顯。優點在于機動性強,單兵作戰能力強,補給需求少。但缺點也很明顯,比如不擅長攻城戰、水戰、山地戰,作戰周期短,打不了逆風局等等。

以蒙哥時期的蒙古軍為例,蒙古軍因為不擅長水戰所以才選擇繞道進攻宋朝,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在進入四川面對那些復雜的山地地形,蒙古人的騎兵也就沒了優勢,而且還遇到了根本就攻不破的釣魚城,自然被宋軍打得頭破血流。再說作戰周期,作為農耕文明的宋朝來說,為了作戰會事先準備大量的糧草補給。而游牧政權則完全不同,他們是打到哪搶到哪,不需要提前準備補給。這看似是優點,很多時候又成了缺點,這樣做有兩個前提,首先是你打的地方你并不想占領。顯然到了后期的蒙古政權也不想這么干,那么涸澤而漁的搶劫就不是好的選擇了,所以蒙哥一繼位就開始屯田。其次也需要你打的那個地方有東西讓你搶,但很多時候防守方會堅壁清野,不留下東西讓你搶,你搶不到的話,后勤補給就困難了。

而后來忽必烈時期的襄樊之戰,圍著襄樊打了5年,沒有強大的后勤保障是根本就做不到的。所以這種曠日持久的攻城戰也只有可能發生在已經漢化了的忽必烈時期,高度的漢化,是忽必烈最終滅亡南宋的根本原因。

如果在東漢末年給你一州之地稱霸?

自然是冀州。自古欲取天下,山川形勝之地莫過于關中。四周有山河險阻,利于防守 。中間有開發良好 ,面積足夠大的平原 ,可以保證擁有足夠多的糧食和人口 。但是在東漢末年,這里卻是最早就破壞嚴重的地區 。經過董卓及其同黨之亂 ,已經是山河殘破,人口稀疏。想要在此經營,如果沒有從外部來源的人口物資等資源,極難恢復繁榮 。就算有外來的資源,也需要長期經營 ,才可能看到起色 。所以當時的各路豪強基本都把它當作雞肋 ,都跑到關中以東去搶地盤兒 ,以后的實際占領者曹魏也沒把它當做作為一個重點 。不過是一個與蜀漢的軍事緩沖區 。

涼州、并州、隴右不足道。荊州是四戰之地,先天條件不好。其他的益州、揚州(東吳大部),在漢代開發都并不良好 ,雖然地域面積大 ,但是真正開發良好的平原土地并不是很多 ,在當時無法與關中和中原地區相比 。因為所在地區地形復雜,山區眾多 ,民族眾多,同時矛盾也多 ,管理困難,時有叛亂,難以整合出比較多的資源用于面對外部壓力(這是老毛病,戰國時候的楚國也是如此,難以整合力量,顯得大而不強 ) 。以漢代那個時候的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想要在各個地區修一條好點的官道都極其困難 ,想進行大規模的開發,那是癡人說夢 。南方地區大規模的開發要等到宋朝的時候了。但是這兩個地區也有可取之處 。那就是雖然本身開發并不充分 ,但是也有相當強的經濟基礎和不少的人口。而且都有山河險阻,利于防守 。益州如果拿下了關中,那就有了奪取天下的可能 。揚州如果拿下荊州和益州,那么奪取天下的條件更好 。這就是《隆中對》和《榻上策》的構想 。

但是從益、揚二州謀天下,都需要長期經營 ,而且變數很大 ,并非最佳的選擇 。最佳的選擇還是中原和華北,首選冀州。因為中原和華北 ,是當時開發最好,人口最眾多的地區 。有條件最好的中原和華北平原 。但是當時中原地區的豫州、袞州、青州、徐州和淮南勢力眾多,爭奪激烈 ,戰爭破壞當然也就比較嚴重 。冀州情況相對就要好得多,北邊的敵對勢力就只有一個公孫瓚 (還有一些殘余的黃巾軍,但是力量并不強 ),南邊中原的各路諸侯打作一團 ,相互之間消耗嚴重 ,對冀州根本形不成威脅 。這就是為什么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的軍力明顯強于曹操的原因 。如果袁紹的能力能夠強點兒,能夠聽從謀士田豐、沮授的建議,哪還有曹操什么事呢?比如把曹操的主力吸引到官渡,同時分兵襲擊許都,斷其后援糧草。曹操早就崩潰了!在曹操偷襲烏巢的時候,及時引兵救援 ,就算糧食被燒 ,曹操不過幾千之眾,也難逃被殺被擒的結果 。哪怕就是像曾國藩一樣,結硬寨,打呆仗,只要不犯錯誤 ,耗都能把曹操耗干 。天下終將會被袁紹所得 。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以上就是關于塊語言編程游戲水戰答案和為何能長期對抗清朝康熙皇帝的相關問題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