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
市價盈利比率,簡稱市盈率,PE=每股股價/每股盈利,用來評估股價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標之一。一般來說,15倍以下的市盈率即為價值低估。
PE分兩種,靜態和動態之分,因為上市公司年報每年三四月份才公布上年的盈利情況,而靜態的PE是拿現在的股價除以去年的盈利,所以會有所滯后。
PE-TTM滾動市盈率,也稱為動態PE,這是拿股價÷過去四個季度的每股盈利,畢竟季報每個季度就會有更新,所以時效性比靜態的PE強。
PE-TTM(扣非)扣非的意思,就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目的是扣除與企業經營無關的一切收入與開支,得出能真實反映企業經營盈利狀況的利潤。
一般非經常性損益包括:出售子公司股權、政府相關部門的補貼收入,財務利息收入等。
PE-TTM分位點分位點的意思,就是當前數值在歷史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例如一只指數目前的PE-TTM(10年)分位點為10%,也就是說在過去10年的時間里,只有1/10的時間比現在更便宜。
這是一個利用歷史數據觀察周期的重要度量指標。
PB市凈率,PB=每股股價/每股凈資產,比率越低,說明股價的安全邊際越高,對于弱周期性行業,市盈率(PE)比市凈率(PB)更重要,但對于強周期性行業,用市凈率(PB)更為合適。
PB(不含商譽)商譽是什么?商譽是公司收購企業又或者資產重組時,所支付金額與被收購企業的賬面價值差額,這個差額就叫做商譽。
舉個例子,甲公司用20億收購乙公司,但乙公司賬面價值有15億,多出來的5億就會計入到商譽里面(正常情況下,想收購一家好公司必須是溢價收購,不然人家也不會賣)。
對企業來說,商譽算是賬面資產,但當企業破產清算時,商譽是無法賣錢的,但設置市凈率的初心,就是想以清算價來和企業市值作比較,所以不含商譽的PB,理論上更謹慎。
PB分位點和PE分位點一樣,指代當前數值在歷史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PS-TTM動態市銷率,PS=每股股價/每股銷售額,也可以視作為總市值/主營業務收入,對于成熟期的企業,通常使用市盈率(PE)來估值,而對于尚未盈利的高成長性企業,則使用市銷率(PS)來估值,但大多用于同行業對比。
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PEG=市盈率/(企業年盈利增長率*100),用盈利增長比率來彌補PE對企業動態成長性估計的不足,對追求利潤暴漲的成長型企業,PEG會比PE更客觀。
PEG尤其適用于成長型的標的評估,對于周期性、非成長型的標的來說,PEG就不太適合了。
ROE凈資產收益率,ROE=凈利潤/凈資產,凈資產是股東投入的那部分錢,又叫所有者權益,所以ROE可以理解就是股東投入的錢,帶給股東多大的權益。
GM毛利率,毛利率=(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而毛利就是業務收入與業務成本的差額。
很多人會分不清凈利潤和毛利的區別在哪里,這里引入一條公式:凈利=(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減值損失-“三費”,凈利是除去你所有的成本后賺的錢,而毛利只是一種賬面利潤。
自由現金流在企業支付必要的運營成本費用,“運營資本”(比如購買存貨、支付員工工資和償付應付賬款)和資本性支出(比如建造廠房、購買機器設備)后所剩余的現金流,這就是自由現金流。
因為凈利潤和稅后利潤等,都沒能準確地指出企業可支配的現金到底有多少。
舉個例子,企業年前要大量囤貨應對后期旺季需求,這個時候企業通常是要預先支付大量的資金,隨后才能逐步銷售并確認成本的。現金的流出和利潤表中銷售成本的確認往往不同步,這就會失真。
股息率股息率是股息與股價之間的比率,而股息就是股票的利息,股息與紅利的區別在于:股息的利率是固定的,而紅利的數額是不確定的,它通常會伴隨著上市公司每年可分配盈利的多少而上下浮動。
而且股息和分紅派發的周期不同,股息可分期多次派發。
市值市值等于每股股價*發行總股數,他們計算出來的總和就是公司市值總和。
流通市值上市公司的股份結構里面分國有股、法人股和個人股,目前只有個人股是可以上市流通的,既然是市值,這部分流通的股票股價*股份總數,就等于流通市值。
所以當流通市值上漲的時候,也就是市場的存量資金在增加,有大量的資金等待進入市場,反之亦然。
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是指全部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當中包括母公司和下屬子公司實現的凈利潤之和。
而母公司凈利潤,是單指母公司實現的凈利潤,不包括其他子公司。
這篇文章我覺得可以當工具收藏來用,第一次看肯定記不住的,必定需要多看幾次。尤其是這些基礎的量化指標。
一開始做的時候想拿百度的解釋來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全部不能用,都是一些復制粘貼的貨,把一些能簡單說清楚的事搞得長篇大論、冗余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