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編程打地鼠游戲制作,排名和Python相差越來越大?
你好,感謝您給我這次回答的機會。
首先,這種排名本身就毫無意義,而且就算真的要排,也不是這么個排法。靜態語言跟動態語言混著排,低級語言與高級語言混著排,連sql都能進來摻一腳。以前老版本的排行榜里,甚至還有css。干脆不如把漢語,英語,法語也加進來算了。
但既然毫無意義,為什么還每年發布?因為有人看,點擊量上漲,收入增加。
Python誕生于1989年,C#誕生于2000年。論年紀,兩者差了11年。但為什么一個80后,直到今天才排到了00后的前面?早干什么去了?一門近30年都沒火的語言,為什么最近幾年突然就給火了?如果非要回答的話,我會說是“因為沒有新的增長點”。
動態語言絕大部分都是老古董,其中最“年輕”的是javascript,ruby和lua,它們是僅有的三個90后。絕大多數動態語言,都誕生于計算機發展的早期階段。
那個時期的電腦,還沒有圖形界面。最主流的操作系統,是微軟幫IBM個人電腦開發的MS-DOS,整個操作系統才700kb,在當時已經算巨無霸了。程序一般只有幾kb,甚至幾byte。通常幾百行代碼的程序,就能算一個“軟件”,幾千行代碼就算是“巨型項目”了。
而從windows誕生之后,圖形界面化的時代真正到來了,那些幾千行代碼寫成的“巨型項目”,直接變成了“小工具”。其實至此,現代IT行業才算真正誕生,計算機行業才從電工行業中完全獨立出來,“會編程的電工”才變成了程序員。靜態語言誕生,解決了兩個根本問題,一是讓程序可以寫的更大,使“軟件”的門檻,從幾百行代碼,猛增到十萬行級別,“大項目”飆升至百萬行級別。二是可以讓程序跑的更快。3d游戲等依賴高性能的應用迅速發展壯大。
此后動態語言因為無法克服難以編寫大型程序,以及運行速度慢這兩個問題,被視為過時的技術,逐漸從主流變得邊緣化。
幾乎所有的程序員都在學習桌面程序開發,C++一度如日中天,而學習網站技術的程序員,被視為“不務正業”。而當時普遍認為,動態語言會在2000年徹底滅絕。
再后來,網絡時代到來了,各種應用被搬到了瀏覽器上,桌面開發開始轉冷,那群“不務正業”的人成了搶手貨,“務正業”的人卻突然沒了方向。
這時候一度被windows吊打的Linux,又重生了。。之前快被扔進垃圾堆的“破爛兒”,搖身一變,卻成了裝逼神器。
隨著網絡普及度越來越高,人們發現每次更新網站上的內容,都要關閉服務器,嚴重影響網站的流量增長。而靜態語言因為需要編譯,每次更新必須關閉網站。于是javascript雖然是動態語言,卻也照樣火了。“學編程==做網站”成了既成事實,PHP,Python,Ruby等本該滅絕的動態語言,又跑出來蹭互聯網的熱度,集體復活了。盡管依然不適合大程序,但兌付著做些鄉鎮企業的官網,博客,個人主頁,總是綽綽有余的。
再后來智能手機普及,又把java和OC捧火了。什么軟件都要有個手機版,才顯得有逼格。可是由于智能手機增長過快,短短幾年之后又沒了增長點,IOS開發短短幾年就由熱轉冷,今天在就業市場已經基本絕跡。安卓開發還有一些崗位,但也已經淡出主流了。
各大廠商絞盡腦汁,趕緊搞出了VR,AR進來救場。結果消費者卻不買賬。。。觀望的人不少,但創造的經濟效益卻非常有限,于是這個概念很快就冷掉了。一大堆VR引擎蓄勢待發,幾年之后就只剩Unity3d這么個獨苗了。。。眼見形勢不對,混合現實,區塊鏈,大數據組隊前來。結果混合現實的設備太貴,消費者不買單,大數據又無法平民化,也就沒了炒點。
區塊鏈總算稍微炒出點熱度,忽悠出一支“夠浪”地鼠軍團歌功頌德,但不久之后卻發現整個it圈,除了一群傳教士每天在編故事,“夠浪”們每天在聽故事,高喊口號拯救世界之外,居然沒人能說清區塊鏈到底有啥用?后來也不知是誰手賤發帖問了一句“區塊鏈是不是龐氏騙局?”竟然出現了皇帝新衣一般的童話式劇情。“夠浪”大軍除了發動人海戰術,用幾個假大空的術語反復洗版之外,居然連一條有力的反駁都講不出來,眼看就要編不下去了。
這可急壞了it巨頭們。就在這時,已經被游戲開發行業玩了幾十年的“人工智能”,突然搖身一變,返老還童,火了!
“人工智能”這幾十年來,從深度優先遍歷,廣度優先遍歷,發展到A*算法,再到FSM有限狀態機,又進化到行為樹。。每隔兩年就出一套新算法。一直也不火。
做過的益智游戲數不勝數,搞過的NPC邏輯成千上萬。象棋、圍棋、五子棋、斗地主、三國殺、對對碰、連連看,各種算法輪番上陣,帶火的游戲一波又一波,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火不起來。
90年代初期,IBM搞了套算法炒作一波,用深藍計算機下國際象棋,把各路國際象棋大師殺的人仰馬翻。概念確實炒起來了。不久之后,深藍就在電影里成功統治了世界,可惜被一個內褲穿在外面的人打敗了。
所以,一定要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排名的變化。以上僅僅代表個人觀點。
小學生可以每天玩半小時的手機游戲嗎?
我認為完全可以。利用好這半小時對孩子有益無害。
不過有幾點建議:
1,可以作為獎勵。和孩子商量好,最好讓孩子自己決定這么安排這半小時“休閑時光“,比如,每天哪個時間段?是在作業全部做完后,還是作業過程中每完成一科作業玩?或者固定時間,比如做作業過程中每隔半個小時玩10分鐘?也看家長有沒有時間來輔助安排。這樣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做事情的計劃性。
2,要完全隔絕孩子接觸手機是不現實的,但孩子用手機的時候需要適當的介入,盡量避免負面信息對孩子的影響。
3,手機游戲本身也有很多,最好選擇那些既有娛樂性趣味性,同時也能輔助知識積累或智力啟發類的游戲。
4,和孩子明確一點,說好半小時就半小時,這一點很重要,一是讓孩子樹立”規則感“,二是說話算話,說到做到,不能隨便破壞規則,一段時間后孩子會因此養成一個習慣,自己規劃這段時間。
5,玩游戲的時間不要安排在睡覺前,游戲刺激下,大腦興奮狀態影響孩子正常睡眠。另外就是注意視力保護,不要躺在沙發上床上玩,坐姿、和屏幕的距離都需要養成好習慣。
難道僅僅是養生之道和避世之談嗎?
養生、避世隱居,只是后世道家對個性解放的一種表象罷了。
道家崇尚絕對自由,重視天性解放,而在先秦諸子時代,道家學說的根本是在亂世中求存,是以“趨利避害”為出發點。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追根溯源到先秦諸子時代。
先秦道家共有三個發展階段:楊朱、老子、莊子。我們就從第一個階段開始:
1、楊朱:為我、輕物重生其實隱者自古有之,從堯時代的許由,到周初的伯夷、叔齊,到孔子遇到的隱者。但直到楊朱,道家才真正成家成派。
楊朱大約生活在墨子與孟子之間。因為墨子從未提到過他,而孟子則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具體楊朱的思想,如今只能散見于別人的著作中。
《孟子》中就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前面說了,道家的哲學以“趨利避害”為出發點,第一點必然是“為我”,便是這一理念的初級階段。
《韓非子》中說:“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意思是說,不為了對天下有大利而舍棄掉自己的一根腿毛。這里詮釋的便是“輕物重生”了。
楊朱認為,天下雖然很大,但只是外物;一根毛雖然小,但也是自己身體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前者輕,后者重。
既然人要趨利避害,自然要“為我”,要“輕物重生”。
但是楊朱哲學的缺陷是,沒有考慮到,我們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自己不傷害自己,但別的人別的東西卻常常主動來傷害我們。我們不用防備自己傷害,但卻要應付他人的傷害。
所以楊朱在“趨利避害”上,只做到了單獨一個人的“為我”,而沒有將自己放入社會群體中考量。
他采用的貌似是一“避”字訣。
可是你不知道哪里是“利”,哪里是“害”,如何“避”得開?
所以楊朱哲學是單純個人行為的“趨利避害”,是道家的第一階段。
2、老子:反者道之動首先要說的是,寫《老子》的李耳與孔子的老師老聃,其實是兩個人。李耳確有其人,《史記》中記載有一直到漢代的家族譜系,而老聃卻已經不可考。
那么為何后人會將他們認作一個人呢?
這就要說司馬遷了。他將兩人混合為一,所以整篇列傳一看你就迷糊,開頭和結尾是確切的歷史,但中間卻成了神話故事。經過歷代考證,錢穆、馮友蘭等大師都確定李耳與老聃是兩人。
言歸正傳。
老子是第一個賦予“道”以形而上學意義的哲學家。在此之前雖然也有人說“道”,但那時候的“道”就像一個有道德感的人格化的上帝,跟后來西方的那位差不多。直到老子將“道”理論化。
“道”是什么?
老子說,天地間萬物存在生長,那么必然有讓它們存在生長的總原理,也就是它們所遵守的規則,這個總原理或規則就是“道”。
那么人存在于世間,必然也是在遵照著“道”來行事的。要想“趨利避害”,就必須認識“道”,從中了解哪些是利,哪些是害,如此才能避得開。
所以,老子通過觀察宇宙間事物的變化,發現了其中的通則。
他認為,如果我們不明白宇宙間讓事物變化的通則,任意而為的話,就必定要遭遇不好的結果。
老子將這個通則命名為“常”。
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謂常。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韓非子?解老》)上面這段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說像萬物那般生生死死的,就不叫常;只有跟天地形成時一同誕生,即便天地消散了也還不死的,那才叫常。
也就是說“常”是普遍永久的存在。這才有了那句《老子》開篇: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接著又說,我們人活著最重要的是能夠明白通則,就是要明白“常”,抓住“道”中不變的“常”,那我們才算得上“明”,也就是活得明白了。
這段話在《老子》中精煉的就是“知常曰明”。
后來就演化為我們生活中的成語——人貴有自知之明。只不過這句是了解自己,老子是要了解“道”。
那么這個通則,這個“常”到底是什么呢?
反者道之動。事物變化最大的通則就是,一個事物如果發展到極點,就必然一變到它的反面。
這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觀點:宇宙間萬物發生的總原理是道,道中有不變的通則叫常,這個常就是“反者道之動”。
說白了就是,“物極必反”是這個世間永恒的規則。
明白了這個道理,那我們在處世上便能夠把握“利、害”,那么要怎么做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以上便可看出,老子的思想是將人置于社會自然環境中,他抓住了“道”的不變的法則——物極必反。用這個法則來分析事物,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趨利避害”。
《老子》是一種處世的哲學,比楊朱的個人“為我”要強太多了。
但是,問題來了。
再如何避都只是相對的,人只要活著,總有避無可避的時候。所以老子感嘆“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老子雖然知道,但他解決不了。
3、莊子:純粹經驗世界社會群體中的“趨利避害”已經被老子發揮到了極致,但縱然極致也只能做到相對的“避”,并不能完全的躲開。
所以老子認為要想達到絕對的自由,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障礙。
但是人不能去自殺呀,那絕對自由還有何意義?
所以道家到第三階段的核心便是:
如何在活著的情況下做到絕對避開“害”,而獲得絕對的自由?
莊子的出現,給出了一條他的途徑。
莊子認為,利與害、是與非,本身便是相對而存在的,只要你站了一方,就必然有另一方的存在來反對你。比如,你選了“利”,那就必定存在“害”,因為如果沒有“害”,那也就不存在“利”的說法了。
它們相互反對,卻又依靠對方而存在。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只要選擇了一端,就必然有另一端,這就像一個圓環,沒有盡頭。
所以莊子的解決之道是,不執著于用一面來否定另一面,而是跳出這個圓環,用一個更高維度的視角來看待。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意思是說,用世俗的眼光來看,事物就有貴、賤的分別;如果用事物本身的觀點來看,就都會認為自己一方貴,而反對自己的一方自然是賤;但是如果用世間最高法則“道”來看,世間萬物就沒有貴賤的分別了。
這就有點像物理中選“參照物”一樣,以不同的“參照物”看待,事物的運動狀態也就不一樣。
莊子用“道”來統籌事物之間、世俗之間的對立,讓低維度的對立,在更高維度上達到統一。
這就像我們平常說的“對立統一”,如陰、陽本是相對立的兩面,但在太極開來就不存在對立,本身就是一體。太極者“一”也,生于無極,即是“道”。
所以,世間萬物只要用“道”的角度看,就超出了是非,而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那這個具體怎么個實際操作法呢?
我們都聽過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他妻子死了,莊子非但不悲傷,還一邊用手在盆上打著拍子,一邊唱歌。他朋友惠施來看他就很生氣,說你太過分了,怎么能這般無情呢?
莊子怎么回答?他說了下面的話:
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之所以引用上面這段話這么多,因為乃是一個整體。
莊子的意思是,我們出生之前本就沒有生命,而我們從生到死就像四季變遷一樣,再正常不過。說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始終都是活在天地這個大房子里,無多無少,也就無死無生的說法,死其實和生是等同的。
這就是“以理化情”。有知識的人,知道宇宙的真相,明白事物發生的必然性,遇事也就不會有太大情感上的波動,不被束縛,人也就真正自由了。
通俗點說就是,以理智取代情感,化情。
到這里,莊子就創造了一個純粹的經驗世界。既然我們改變不了現實,那就改變看事物的角度觀念,用一個更高的理性世界來代替世俗世界的觀念。天地萬物在“道”面前本是一體,而我們此時也就與“道”合一了。
這就是“心齋”、“坐忘”的境界,除去我們思維中對事物分別的知識,讓心虛化“同于大通”。在這種情形中的所有經驗,就是純粹經驗。
因為它無關現實改變,而只是人的精神的升華,所以是純粹經驗世界。
而人一旦與萬物為一,便擁有了絕對的逍遙,絕對的自由。
以上。
以上就是關于迷你編程打地鼠游戲制作和排名和Python相差越來越大的相關問題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