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團隊在柴達木盆地鹽堿地成功試種海水稻?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句話用來形容“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再恰當不過,90高齡再次披掛上陣,帶領團隊挑戰“海水稻”。
每一塊土地都有適合生長的植物沙漠中寸草不生,但胡楊和紅柳卻能在其中屹立不倒;鹽堿地荒無人煙,但堿蓬草卻能在其中生機盎然。
我曾在敦煌見過大片大片的紅柳,也曾在盤錦見過火紅火紅的堿蓬草,其生命力之頑強,令人欽佩,不得不感嘆: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生命的死地,只是我們沒有發現適合它的生物。
而袁隆平團隊研究的“海水稻”,就是為鹽堿地量身打造的一種農作物。
“海水稻”的歷史中國有句古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 這一方面說明環境變化,事物的性質也隨之改變;另一方面也說明同一事物,是可能在不同環境中生存的。
水稻就是如此。在海南,環境適宜,水稻長得比人高;在東北,風大溫差大,水稻長得矮壯抗倒伏。古人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一定曾經不小心將其遺落在海邊或鹽堿地里,于是,便有了野生海水稻。
其實,在中國的江河入海口,都曾發現過野生海水稻。這便是現在進行海水稻雜交試驗的種子來源。
有意思的是,最早對海水稻進行研究的并非是中國人,而是海上之國斯里蘭卡。當袁隆平還只有9歲時的1939年,斯里蘭卡就培育出世界上第1個抗鹽水稻品種Pokkali。但現在,中國顯示出了后發優勢,在海水稻的研究上再次領跑。
“海水稻”是什么海水稻可長在海邊,也可長在鹽堿地上。長在海邊的不需施用肥料、農藥,潮漲潮落的海水會幫忙其“鋤草”、“殺蟲”、“施肥”。
海水稻長出的海稻米也稱海紅米,呈赤紅色,含有天然可溶性紅色素,營養豐富,更含有硒、鋅、鎂、銅、鐵、鉬、錳等微量元素,防癌功效尤為顯著。
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傳統水稻雜交技術中,引入基因測序技術,篩選出天然抗鹽、抗堿、抗病基因,通過常規育種、雜交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培育耐鹽水稻品種,也就是“海水稻”。
“海水稻”研究的意義1、合理利用土地
中國的鹽堿地規模較大,包括大量沿海地區和西北沙漠化地區。大部分土壤鹽漬化嚴重,普通農作物難以生長。灘涂地被海水覆蓋,大部分處于荒廢狀態。研發海水稻可以充分利用鹽堿地和海洋灘涂,解決糧食問題。
2、有效改善環境
在灘涂地上種植海水稻,除了能生產糧食,還可起到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凈化海水和空氣的作用,具有較高的的生態價值和社會效益。
3、增加糧食產量
糧食關乎國家安全,在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中,更顯示出糧食儲備的重要性。
我國海岸線上,灘涂面積大,再加上西北地區面積廣,鹽堿地多,非常適合推廣種植海水稻,以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2020,老帥再出馬。袁隆平,好樣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