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編程做火箭游戲視頻,你知道哪些技術是由軍事轉民用的?
戰爭雖然殘酷,但是對于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說卻是一劑不可多得的催化劑。幾乎每一次戰爭,都會帶來巨大的科技發展,并且可以迅速轉入民用領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軍轉民的技術太多太多了,已經滲透到了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手機,互聯網,電腦,飛機……都是由軍用技術轉的民用領域。如果要一個一個羅列,那篇幅實在是太長了,噠噠噠和大家分享幾個自己熟悉,還有就是比較經典的軍轉民技術。首先說一個最熟悉,最粗暴的軍轉民技術——人工降雨用的高射炮。
小時候,在我家附近一座廢棄的大樓里,停著一架用帆布罩住的55式雙管37毫米高射炮。這架高射炮對于童年的我來說,是一個神圣的東西,同時它也是我覺得最粗暴的軍轉民技術之一。這架高射炮原本是服役于部隊的防空武器,后來它轉業了,來到了地方,也就是我的家鄉。它的主要職責也從防空變成了人工降雨。每年到了干旱的時候,馬路對面的大片農田就會出現缺水,河流的水量無法滿足農田的灌溉。這個時候就要根據氣象資料進行人工降雨,通過增加降水量的辦法來保證農田的灌溉。
人工降雨的操作也很簡單,直接使用彈頭裝藥換成干冰的37毫米高射炮炮彈,等到積雨云路過頭頂時,將裝著干冰的炮彈打進積雨云。彈頭中的干冰快速汽化,帶走大量熱量使積雨云中的水蒸氣液化,從而形成降雨。第二個典型軍轉民技術——核電站。
原子能的首先運用是核武器,直到后來可控核反應堆技術的突破,這項高大上的技術才走下神臺,來到民用領域造福人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德國人首先發現了神奇的重水,隨即開始了核武器研究。但是因為戰爭的迅速失敗,德國核武器計劃的大部分科學家和資料都來到了美國的曼哈頓計劃。經過大量研究,終于研制成功人類第一枚原子彈。1945年,美國將兩顆原子彈投向了日本廣島和長崎。在見識到原子彈的強大威力之后,日本迅速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原子能的研究不僅沒有止步,各國都在朝著原子能使勁,核武器也是越做威力越大。同時有一部分人也見識到了原子能的強大商業前景,準備將其民用化,核武器對原子能的利用是不可控的鏈式反應,作為破壞性武器來說不可控鏈式反應是絕佳效果。但是作為民用情節能源來說,不可控等于毀滅,需要把桀驁不馴的原子能控制住,于是可控核反應堆技術出現了。隨著技術的深入,可控核反應堆成了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核電站,成為現代最為清潔的新能源之一。第三個,運載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人發明了導彈(怎么又是德國人),并迅速將其實用化,用于遠程攻擊英國倫敦。戰爭結束后,導彈得到迅速發展,成為現代各國軍隊一種不可或缺的武器。同時,也擴展到了民用領域,將彈頭換成衛星,成為運載火箭,將各種類型的衛星送上了太空。
總得來說,科學技術沒有領域壁壘,只要不進行人為干預,幾乎所有的軍用技術都可以融入到民用領域來參加經濟建設。
高射炮打飛機沒中?
空中爆炸了唄,以前靠鐘表定時引信,現在是近炸引信和電磁線圈引信
只有早期小口徑高炮才是靠觸發引信,直接命中目標來進行摧毀。在二戰時期,中口徑和大口徑高炮主要就是靠鐘表定時引信,由炮手發射前定裝時間,讓炮彈在飛機機群周圍爆炸,讓彈片擴大殺傷范圍來增強打擊效果。所以你看到二戰照片和影視劇里面,盟軍機群在進行轟炸和傘降時,周圍都是一片片炮彈爆炸的云朵。那時候大口徑高射炮炮彈主要是鐘表時間引信,這個引信實際上就是一個機械鬧鐘,炮彈發射前根據目標方位,距離,速度,設定需要飛行多少時間后在目標周圍爆炸。所以發射前有個定裝引信的環節,這個環節非常重要,這就導致二戰時候對高射炮手素質要求很高。會懂測量算出目標數據,數學要好能夠快速計算出結構,還要身手敏捷,抱著炮彈快速調整引信,然后塞進去發射。
蘇聯的一款鐘表時間引信結構,里面實際上就是個小型機械表。
蘇軍85mm高炮發射前進行定裝引信,圖中紅圈是引信扳手,用來調整引信上調節環來設定需要的時間。德國人后面高級了點,使用機械方式來設定引信,這樣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定裝引信時間不穩定產生的誤差。到現在我們還有少量裝備的59式100mm高炮上,也是使用定裝時間引信,不過這個時候是采用雷達和射擊指揮儀。雷達測算目標數據,射擊指揮儀自動計算需要的時間,炮彈發射前進行自動定裝。
在二戰的時候,美軍革命性的發明了VT引信(無線電近炸引信)技術(這一技術實際上是英國最先研究,美國參戰后共同研究出來)。這種引信是內置干電池,發射后通電,將整個炮彈彈體作為無線電發射天線,從而變成一部小型“雷達”,發射后的無線電信號碰到物體后反射,距離目標越近,反射信號越強。而反射回波被振蕩器放大,達到一定強度時就觸發引信爆炸,這樣可以實現在目標7~15米范圍內自動爆炸,極大的提高了防空效率。美軍的MARK 53型VT引信,美國在1942年發明出這種引信后,動員2000家工廠生產了2200多萬枚VT引信,他極大的提高了防空效率。在VT引信應用前,大口徑高炮想要擊落一架飛機平均需要200發以上,使用VT引信之后降低到50發左右,可以說是保障美軍艦隊安全的殺手锏。因而被認為是二戰最重要的技術創新之一,其保密級別達到原子彈和諾曼底登陸計劃同樣的級別。直到現在,VT引信炮彈還是軍艦上大口徑艦炮防空的主要手段,前蘇聯現代級驅逐艦上兩座AK-130雙管130mm艦炮,一分鐘內拋灑140發對空炮彈,每發炮彈對戰機有效殺傷范圍30米,對導彈有效殺傷范圍是15米,是前蘇聯艦隊防空一道重要防空火力網。
至于小口徑防空炮,之前都是碰撞方式觸發引信,沒有擊中目標,則是靠自帶的自毀裝置來自我毀滅,不會傷害無辜。這種自毀裝置通常與拽光管合為一體,拽光管內藥柱緩慢燃燒到一定程度后,直接通過傳火孔來引爆炮彈,下圖紅圈即為拽光管。到了近代,隨著科技的發展,一種新型彈藥AHEAD可編程彈藥出現。這種彈藥又稱為電磁線圈引信炮彈,他在高射炮炮口處設置電磁感應線圈。先進行測量炮彈出膛初速,之后通過電子計算機快速計算達到目標所需要的時間,然后通過最后道電磁線圈發射電磁信號,編輯炮彈內電子引信,設定爆炸時間。AHEAD可編程彈藥工作原理,這種炮彈對于小口徑高炮來說,極大提升了防空作戰效能。這種火炮最早是由瑞典厄利孔公司在1995年推出,迅速在全球廣泛流行開來,而且這種技術還可以對之前舊式火炮進行方便改裝。我軍現在陸軍使用的雙35mm自行高炮也是使用這種技術,看這炮口線圈罩就可以明白
nasa用什么程序語言?
主要應用LabVIEW進行編程,并設計了圖形化使用者接口(GUI),用于開發任務以及發射控制,方便工程師和操作員監控車輛遙測,指揮火箭、太空船和支持設備。
LabVIEW是一種程序開發環境,由美國國家儀器(NI)公司所開發,類似于C和BASIC開發環境。LabVIEW采用圖形化編輯語言G編寫程序,屬資料流程序語言,工程師透過繪制導線連線不同功能的節點,圖形化的程序框圖結構將決定程序如何執行。這些線傳遞不同變量,所有輸入資料準備完成后,節點便馬上執行。
以上就是關于用編程做火箭游戲視頻和你知道哪些技術是由軍事轉民用的的相關問題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