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唐朝在西域的駐軍戰斗力已經達到一種恐怖的水平,2萬人干翻10萬人都出現過幾次,而且善于長途奔襲,萬里遠征。
有人可能會問,2萬人干翻10萬人,吹牛吧?
不信咱們看史書記載:
蘇定方攻滅西突厥之戰。
這一戰,蘇定方只帶了一萬多兵馬,其中大部分是步兵,而西突厥有10萬鐵騎。
當蘇定方率軍擊破突厥一部后,又帶兵追擊至至曳咥河(今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與突厥10萬騎兵展開大戰。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一幕!
只見蘇定方將所有步兵集結到北面一處高地上的平整位置,列成方陣迎敵,再命令僅有的少量騎兵隱藏在高地后面。
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一看,心想,自己手里可是有10萬之眾,唐軍就這么點人,都不夠塞牙縫。
于是當即命令突厥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唐軍。
可萬萬沒想到,突厥騎兵沖上去后,全都傻眼了!
只見唐軍士兵人人手持馬槊,并且將馬槊刀尖傾斜向外,整個陣型與巨型刺猬無異。
那密密麻麻的馬槊,還有那寒光逼人的刀尖,頓時讓突厥人心生恐懼。
雖然害怕,但突厥人還是鼓起勇氣發起了沖鋒。
一輪沖殺下來,突厥騎兵死傷無數,唐軍陣型卻毫無波瀾,不為所動。
阿史那賀魯見狀,當場大怒,就不信十萬人干不過幾千人,于是再次命令突厥騎兵發起沖鋒。
這一次,突厥人死傷慘重,士兵心生恐懼,戰意下降,唐軍陣型依舊不為所動。
但阿史那賀魯還是不信邪,立即組織精銳騎兵,親自帶隊,向唐軍再次發起沖鋒。
當突厥騎兵和唐軍步兵正打得難解難分時,唐軍隱藏的騎兵突然殺出,沖入突厥陣營,左沖右突,突厥軍瞬間大亂,士兵紛紛四散奔逃。
唐軍士氣大振,追奔三十里,斬殺突厥兵數萬人,最終在唐軍的不斷追擊下,一舉攻滅西突厥。
高仙芝萬里遠征小勃律國。
小勃律國,地理位置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巴爾蒂斯坦。
這也不遠,為啥還叫萬里遠征呢?
因為唐朝的時候,沒有公路,沒有汽車,也沒有灰機,而且西藏是吐蕃國占據,是不能從西藏進軍的。
高仙芝是帶著一萬多步騎,穿過西域(今新疆),抵達蔥嶺(帕米爾高原),接著完成了一次壯舉!
這支唐軍翻越了帕米爾高原,以疲敝之師擊破吐蕃國重兵防守的連云堡。
不就是翻越了帕米爾高原,這也能叫壯舉?
請注意,那是在唐朝,帕米爾高原的海拔基本在五六千米的高度,人體容易出現呼吸困難,體力下降等不適癥狀。
而且崇山峻嶺、天氣惡劣、狂風呼嘯,時不時地還會有山體滑坡,雪層塌落,雨天冰雪融化導致的洪水等自然災害。
即便是現代,當初修建中巴公路的時候,都是十分困難和危險的。
一千多年前,唐軍士兵只有古代簡陋的登山設備,還要攜帶武器、干糧、飲用水,翻越帕米爾高原,穿越喀喇昆侖山脈,還不夠壯舉嗎?
更難得的是,這么折騰下來,唐軍應該已經是疲敝之師了,哪兒還能打仗?
可就是這樣一支疲敝之師,愣是在連云堡這處險關把吐蕃軍擊敗了。
史書上記載連云堡“據山因水、塹斷崖谷,編木為城”,這地兒屬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堅固堡壘。
翻山越嶺過來的唐軍,在主力部隊進行猛烈的攻堅戰時,少量的精銳直接攀巖而上,大破吐蕃。
吐蕃兵頓時大亂,掉下懸崖摔死的,落水淹死者不計其數,唐軍斬殺五千多敵軍。
隨后,高仙芝帶著唐軍繼續前進,一舉攻滅了小勃律國。
一支古代的軍隊,在簡陋的條件下,翻越兇險無比的崇山峻嶺,以疲敝之師攻破敵軍重兵防守的險關。
這戰斗力放眼歷史,還真找不出幾個。
唐軍大戰阿拉伯帝國軍隊。
751年,高仙芝攻滅石國后,該國王子逃到大食(阿拉伯帝國),鼓動阿拉伯帝國出兵助其復國。
大食計劃聯合西域昭武九姓部落攻占安西四鎮,高仙芝收到情報后,采取先發制人的策略。
他帶著西域幾個藩屬國軍隊在內的2萬多人,千里奔襲,突入大食境內700多里。
雙方在恒羅斯相遇,大食方面集結了15萬大軍迎戰唐軍。
高仙芝采用鋒矢陣對敵,結果阿拉伯帝國15萬人愣是干不動2萬唐軍,雙方打成了對峙局。
后來由于藩屬國葛邏祿部叛變,導致唐軍被阿拉伯帝國軍隊圍攻,即使這種情況,阿拉伯帝國軍隊也無法殲滅唐軍,讓高仙芝跑掉了。
通過這些,可以做個簡單的分析。
其一,唐朝西域駐軍戰斗力強悍,吊打周邊。
像高仙芝帶著一萬多人就敢翻越帕米爾高原,穿過喀喇昆侖山脈,在士卒疲憊的情況下,還能擊敗吐蕃精兵。
這種戰斗力,怕是宋朝的軍隊干不了這活兒。
其二,周邊各國已經被唐朝打趴,不具備致命威脅。
唐朝北邊和西域的主要威脅是突厥,當時的突厥已經分裂,唐朝通過兩次戰爭分別攻滅東、西突厥。
突厥被滅之后,西域那些部落小國,國力有限,根本掀不起風浪,只要駐扎一支2萬人的精兵,足以威懾各個藩屬國。
其實漢朝也是這樣,在西域駐軍根本不多,只要把最強大的匈奴給干翻了,其他小國不足為慮。
當時樓蘭國就試圖幫著匈奴對付漢朝,結果漢軍700人就把樓蘭給打滅國了。
其三,唐朝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分化各個藩屬國。
突厥鬧事的時候,唐朝一般會聯合回鶻以及其他部落對付突厥,各個部落之間相互制衡。
更重要的是,唐朝對臣服的藩屬國有比較平等的民族政策,大膽任用藩屬國人才和軍隊。
比如,蘇定方攻滅西突厥時,不僅帶著投降的突厥部落騎兵參戰,還帶了回鶻騎兵。
高仙芝跟阿拉伯帝國打仗的時候,帶了葛邏祿軍、拔漢那軍一同作戰。
其四,唐朝西域駐軍不止2萬,而且后援強大。
唐朝在西域設有安西都護府、北廷都護府,分別駐軍2.4萬、2萬,共計4.4萬,兩大都護府相互支援。
除此之外,唐朝占據著河西走廊,這一帶有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兩鎮兵馬加起來十幾萬,隨時能增援西域。
宋朝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宋朝在西北駐軍幾十萬,那是因為西夏崛起,占據著陜西一部、青海、甘肅等地。
這些地方也就是過去唐朝的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轄區。
西夏崛起后,其軍事力量足以和宋朝相抗衡,宋朝必須集結重兵才能對抗。
原本,西夏就是個小部落,實力跟宋朝比起來并不強,但是在宋太宗時期,采取了一系列錯誤的策略,導致西夏逐步崛起。
到了宋真宗時,西夏已經是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難以攻滅,宋真宗又不愛打仗,只能坐視西夏進一步崛起。
當西夏人羽翼豐滿的時候,沒有幾十萬大軍擺在那,根本搞不定。
其次,宋朝的周邊環境使得它必須在邊境有重兵駐守。
宋朝的北邊是遼國,西北是西夏,西南是大理國,西部是吐蕃,可謂是強敵環伺。
這種情況下,邊境地帶必須重兵防守,這里面跳得最歡的就是遼國和西夏,宋初的多次對外戰爭基本都是跟這倆打。
即使宋朝攻滅西夏,收復河西走廊,西北也得面臨回鶻的威脅,北部和東北部面臨遼國的威脅,重兵布防是一定會存在的。
如果要做到像唐朝那樣,只有一個可能。
那就是宋朝攻滅西夏和西域回鶻,再打殘遼國,吞并大理國,才能解除軍事上的壓力。
當西域平定后,最強大的部落被滅了,剩下那些小部落掀不起風浪,不需要太多駐軍,可以把重兵用來對付北部和東北的遼國。
但這是不可能的,宋朝的君臣對于開疆拓土一向是沒有興趣的,他們更愿意花錢買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