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后代
據(jù)史料記載,紀曉嵐一共有四個兒子,除大兒子早逝外,其余的三個兒子都發(fā)展出了各自的支脈。
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即1743年,紀曉嵐的大兒子出生,取名紀汝佶,字俠如。后來于乾隆乙酉年考中舉人,候補知縣。1786年因病亡故,時年43歲。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有記載到:“亡兒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頗聰慧,讀書未多,即能作八比。乙酉舉于鄉(xiāng),始稍稍治詩,古文尚未識門徑也。會余從軍西域,乃自從詩社才士游,遂誤從公安、竟陵兩派入。后依朱子穎于泰安,見《聊齋志異》抄本(時是書尚未刻),又誤墮其窠臼,竟沉淪不返,以訖于亡。”
意思是說,自己去世的兒子汝佶,在乾隆甲子年出生,小的時候很聰慧,沒讀過多少書就能寫出八股文。乙酉年考中舉人,這才開始鉆研詩詞和古文,但是他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途徑。
當年紀曉嵐在新疆從軍的時候,汝佶便跟隨詩社的才子們到處郊游,錯誤地選擇了從公安,竟陵兩派的文風入手學習。而后又跟隨泰安的朱子穎學習,見到了《聊齋志異》抄本,誤入歧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以致病亡。
紀曉嵐對于自己的長子汝佶,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但畢竟骨肉相連,非常心疼他的不幸遭遇。所以他把兒子死后留下的文稿進行了簡單的編輯,挑選了幾篇自己認為說得過去的文章,附錄在自己的《閱微草堂筆記》后,并十分感慨地說到:“對于他誤入歧途,一事無成的結局,我感到十分惋惜,但又不想埋沒掉他在隆冬天氣,深夜寫作的辛勞,因此將他的幾篇文章附錄在書后,只能靠這種無關著書立說的文章來留下他的名字了。”
紀曉嵐的二兒子名叫紀汝傳,字緒承,生于1747年九月十三日。長大后歷任湖北布政司,江西,九江通判等官職。
三子紀汝似,字象庭,生于1766年九月二十七日。官方記載任廣東縣丞,據(jù)民間傳說為東莞縣丞。
四子紀汝億,字萬斯,生于178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經(jīng)歷不可考。
在紀曉嵐死后,他的后人也沒能出現(xiàn)有突出才干的人才,所以家道逐漸衰落。但是其后人與南皮張家通婚者有數(shù)十人,而這南皮張家,就是晚清名臣張之洞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