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清朝勸降耿精忠時,曾經許諾:“仍受王爵”。
耿精忠見信,麻溜的投降了。
可是,耿精忠最終還是被凌遲處死了。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么呢?
康熙十五年,王輔臣歸降。清軍增兵江西,連續取勝后,長驅直入,攻入福建。
為了加速戰爭進程,康熙命大將軍杰書“以時事曉諭耿精忠早降”。
杰書寫信:與其被殺,不如率眾歸降,仍受王爵,保全百萬生靈。而且,鄭經和你有仇,你應該當咱們一起進剿鄭經!
耿精忠見信,干了兩件事。
第一件,擦屁股。
他殺掉了一直被他囚禁,“知道得太多”的范承謨(范文程之子),“飾詞免死”。
第二件,投降。
他于九月十九日剃發待罪,并派人把“總統將軍”印獻出,迎清軍入福州。
康熙“言而有信”,仍留他靖南王爵,令他率大軍征剿鄭經,圖功贖罪。
此外,追隨耿精忠叛變的曾養性等將領,也仍然留在軍中為將。
看起來,耿精忠是又能“續命”了。
可沒那么簡單。
想要圖功贖命的,可不只是耿精忠一個人。
他身邊的人,也想要圖功贖罪。
告狀,跟耿精忠劃清界限,是圖功贖罪的最佳選擇!
他藩下參領徐洪弼告狀:耿精忠投降后,仍然想要謀逆!
他的弟弟耿昭忠為了洗刷清白,也跟著來告狀!
康熙“留中未發”。
“留中未發”,只是沒必要和這些人解釋而已。
在另外一道諭旨中,康熙道出了暫時不誅的原因。
吳三桂死后,當初親筆寫信承諾“可保(耿精忠)王爵”的杰書請誅耿精忠。
康熙回道:現在廣西、湖南、四川都平定了,賊黨引領要歸正者不只千百。馬上殺掉精忠,會讓他們寒心。要想辦法讓他自請來京,事情就好辦了。
宜令自請來京,庶事皆寧貼——《清史稿.列傳.卷二百六十一》
耿精忠,殺是要殺的。
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直接殺,影響全局。
要設個局,讓他自己來京城!
設局,就是要慢慢來。
1、分其權。
耿精忠投降后,領兵與清軍一起進攻鄭經,駐于潮州。其弟耿昭忠坐鎮福州。
杰書原本令人替代耿精忠領軍,康熙怕打草驚蛇,制止了。
康熙在等待時機。
康熙十七年春,康熙把告狀的耿昭忠詔入京城,又以耿家祖、父還葬為名,讓耿精忠回到福州。
如此,耿精忠的部隊被分置于福州、潮州,此為”備多力分“之計。
2、勸其自請入京。
杰書奉命勸告耿精忠,要他自請入京。
耿精忠不傻,拖著不去。
到康熙十九年,吳三桂敗局已定。
吳三桂氣勢盛,大清還要忌憚一下影響,只能“勸”。吳三桂敗局已定,再拖下去,“抗拒從嚴”,沒有任何意義。
于是,耿精忠自請入京。
不過,康熙為了穩定局勢,還是讓耿精忠大將馬九玉領兵。
3、控制。
耿精忠到達京城后,康熙當面把參他的文件交給他,讓他自己去刑部解釋。
耿精忠的兄弟耿昭忠、耿聚忠為了撇清責任,又上書,要求殺耿精忠。
但是,康熙為了穩定局勢,仍然“慢慢來”。
一方面,康熙表示:等徐鴻弼來,當面對質。以此避免過度刺激耿精忠部將。
一方面,康熙讓耿聚忠去福州,安撫所部。
慢火燒,一燒就是一年,時機逐漸成熟。
4、誅殺。
康熙二十年,吳氏被徹底平定。
同時,馬九玉也頂不住壓力,自請解除兵權。
三藩,沒了。
這下就沒什么好擔憂的了。
臺官上奏:查清楚了!依律,凌遲。
這個時候,康熙還不忘展現其仁德,“上欲寬之”。
明珠等人表示:這哥們罪太深,還是要凌遲!
于是,耿精忠與他的部下曾養性等人,一起被凌遲了。
凌遲后,范承謨的兒子范時崇割其肉祭奠其父。
不過,耿精忠的兄弟耿昭忠、耿聚忠等人倒是活了下來,后來隸漢白旗,死后還得了謚號。
耿氏在福建經營多年,即使在其叛亂歸正后,其實力依然很強。
加之耿精忠反復無常,康熙不除掉他,心中怎能安穩?
大亂之時,許諾其待遇,只是權宜之計而已。
大亂之后,耿尚這些大兇都不嚴懲,大清拿什么來震懾天下?
耿精忠,必須除掉。問題僅僅是怎么除掉。
康熙撤三藩時,魄力雖大,但操之過急,動作過大,激成大亂。
處決耿精忠時,他步步為營,手腕已十分老辣了。
看來,耿精忠,正好給康熙練了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