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原意為“裹”,后引申為“裝治”、“裝束”,用作保護,兼及裝飾。將紙以蘗木等染成黃色,稱作“潢”,取其防蠹蛀蝕,與“裝”作用相似。“裝潢”一詞,在魏晉南北朝時,已是通用之語,是古人保存及維護紙本書籍的重要方法之一。公元一世紀末,纖維紙成為書寫繪畫的主要載體以前,“書”除著于“竹簡”與“木牘”外,亦與“畫”同,載于“帛”,是以早期書籍和繪畫的裝潢方式區(qū)別不大,多以卷軸、折迭形式為主。隨著紙成為書寫的主要載體,書籍外觀開始產(chǎn)生變化,“黏頁”、“縫繢”、“旋風(fēng)”、“梵夾”等方便閱讀的裝裱形式應(yīng)運而生。公元九世紀,當(dāng)方版雕刻印書技術(shù)成熟使用時,折迭冊葉,裝訂成書,已成為書籍裝潢主要方式,自此,“書”與“畫”的外觀逐漸分途。宋元兩代常用的“蝴蝶裝”、明朝宮廷流行的“包背裝”,以及清代盛行的“線裝”,都是在冊葉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來的。有清一代,“穿線訂書”既經(jīng)濟且耐用,遂逐漸成為書籍最普遍裝幀形式,雖然沿用至今,但相對于“洋裝書”,今日的“線裝書”已成為古籍的代稱之一。
網(wǎng)站導(dǎo)航
- zblogPHP模板zbpkf
- zblog免費模板zblogfree
- zblog模板學(xué)習(xí)zblogxuexi
- zblogPHP仿站zbp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