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說"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古代交通不便,千里江陵,一日真的可還嗎?
“千里江陵一日還”,是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一句,全詩如下: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上告別地勢高聳的白帝城,就好象從繚繞的彩云間飄下來一樣;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就能到達了。兩岸猿猴接連不絕的啼叫聲還在耳邊回蕩,輕快的小舟已經駛過了連綿不斷的萬重山巒。
這是一般的解釋,把“還”譯為“到達”,可能是為了普及的原因,用“到達”比較簡單明了;其實“還”的解釋是“歸去;歸還”。“歸還”多指物或“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回報”,這里可以拋開不談。到底“千里江陵”能否“一日還”,有沒有那么快,全在這個“還”字上。
我的回答是有那么快,一日能“還”!為什么那么快,容我細細道來:
“還”在這里作“歸去,回去”解,而不是“回來”,
“還”,正常的理解是“去了再回來”,這就是一個來回,雙程;可在此處,不是“回來,從原點出發再回到原點”,而是“回去”,只是單程。
- 為什么這么說呢?
那就得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從詩的作者大詩人李白說起:
安史之亂期間,身為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的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十六子),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帶水師東巡,被定性為“謀反,貶為庶人”;彼時李白在其水師幕府,受牽連被捕下獄;乾元二年(759年)春,被判流放夜郎。這首詩就是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行至白帝城,忽然遇赦,立馬乘船東下江陵,驚喜交加之余寫下的。
要說李白命挺好,不愧為“謫仙人”,老天還是多少有些額外的憐惜和眷顧的:古時的大赦可不是時時有,那可是純碰運氣。只有在新皇登基或冊封皇后皇子時;在改年號尊號時;在軍隊打了大勝仗時或者舉行重大祭祀時;還有就是出現非正常的自然現象時(如災異或祥瑞),才有大赦。李白前腳離開,后腳天下大旱,唐肅宗為了尊崇自漢以來統治者就奉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另外也是為了慶賀新立皇太子,就下了一道大赦令,李白作為政治犯,也在赦免之列。
他從江陵那邊來,回到江陵那邊去,可不就是單程?他又不用再回白帝城,白帝城只是他流放途中的一個驛站。你看,早上的云彩叫“彩云”,辭別白帝城就象是從彩云里飄然而下;小舟不叫小舟,叫“輕舟”,兩岸青山倒退,猿聲漸遠,這輕舟不是行,簡直是在水上飛!一是形容小船之快,更主要是表現作者的心情!僥幸逃脫流放的厄運,又驚又喜,歸心似箭!
夜郎那時可不是個好地方,蠻荒之地,流放之所,不是地獄,也是煉獄;李白不是給“左遷”此地的王昌齡寫過“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么?對貶謫的官員朋友都用“愁心”,更別說輪到作為犯人的自己了。
所以說這里的“還”是回去,回到的意思,單程;而不是“去了再回來,雙程”。類似的詩句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都應該是一個意思。
白帝江陵,千里之遙,一日能到嗎
白帝城,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至今白帝山上仍有白帝城故址。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荊州,兩地相距一千二百里,還包括七百里三峽。按理說是一日到不了的,就算是“八百里加急”,累死幾匹馬,把人累昏了也到不了。可是,陸路不行,我們的大詩人走的是水路啊!就是圖個快!險灘風浪都不在乎了,可見其心情之急切!
酈道元在《水經注?三峽》中記載“自三峽七百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許,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就是說即使騎著快馬,乘著疾風,也不如船快,船可以“朝發暮到”。
而且,李白是從上游的白帝城出發,往下游的江陵,白帝城高聳如入云間,形容其落差之大;水流急速,輕舟若飛,如離弦之箭。所以說起早貪黑,順風順水,千里江陵,還真是一日能到達的,當然,對李白來說,是“還”,是歸去,是回家,三峽的驚濤駭浪也擋不住他急切的歸心,流暢飛馳的輕舟就是他放松飄逸的狀態。
總結
基于以上原因,“千里江陵一日還”能做到,輕舟行于水上,真有那么快;是寫實而不是浪漫。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