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傷網深度解析?
1996年,美國前空軍參謀長羅納德·福格爾曼將軍在空軍協會研討會上提出殺傷鏈概念——在打擊一個目標的過程中各個相互依賴的環節構成的有序鏈條,將作戰分為發現發現(find)、定位(fix)、跟蹤(track)、瞄準(target)、交戰(engage)和評估(assess)六個階段,即F2T2EA。
經過20多年的發展,2018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在C4ISRNET會議上提出殺傷網,這一概念強調各領域指揮與控制、情報獲取以及武器的統合,從而超越了靜態的殺傷鏈結構,形成多個節點構成的網狀結構,凸顯跨域協同性??缬騾f同概念不斷豐富和完善,至今形成了包含陸海空天網等各作戰領域在內的全域作戰理論,推動和指導殺傷鏈向更加復雜、更加多維的殺傷網發展,也為殺傷網構建提出了新的挑戰。
全域作戰視角下的殺傷鏈戰略
全域作戰理論為殺傷鏈帶來新挑戰
海陸空天網領域中的殺傷鏈差異簡單來看,殺傷鏈是一套由傳感器發送數據到平臺,再由平臺實施打擊的流程。各作戰領域中的殺傷鏈執行流程基本相同,即從目標情報獲取到跟蹤瞄準,再到決策階段,判斷是否打擊以及決定打擊方案,完成打擊后對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诟髯鲬痤I域的特性和所依賴的不同的武器系統,海陸空天網領域中的殺傷鏈主要存在以下差異。
第一,殺傷鏈的執行速度相差甚遠。不同作戰域中有不同的作戰速度和節奏。從網絡領域以光速獲取和發送數據,到美國空軍波音X-51高超聲速飛行器高達馬赫數6的飛行速度,再到美陸軍M1A2主戰坦克每小時約66千米的移動速度,不同作戰域中,兵力的投送速度和攻擊速度都存在巨大差異。
第二,偵察對象與能力存在差異。美天基偵察包括光學成像偵察、電子偵察和彈道導彈發射預警等手段,主要特點是全天候、全天時,偵察范圍廣,可同時偵測大范圍的目標??栈鶄刹煲蕾嘦-2空中偵察機、E-2C預警機和全球鷹無人機等設備,能夠獲取較為清晰的實時戰場態勢圖像和數據情報,但是在拒止區域內的偵察活動可能存在風險。陸基偵察主要通過設置監聽站,獲取無線電和紅外信號進行偵察。水面艦艇往往配備雷達、聲吶等設備,對一定范圍內的水域進行探測和偵察??梢钥闯?,各作戰域的偵察服務于自身需求、受制于裝備特性,在可偵察的范圍、關注的對象以及獲取信息的類型上存在差異。
殺傷鏈概念逐漸向更加復雜、更加多維的殺傷網概念發展
第三,攻擊方式與效果差別明顯。從主戰武器類型看,目前美國陸軍配備的主戰武器包括戰斗裝甲車輛與火炮,以及導彈和直升機,主要服務于地面作戰需求;美國空軍主要為轟炸機、戰斗機等,能夠對廣泛的目標進行快速打擊,掌握制空權;海軍作戰使用艦艇、潛艇和艦載機;太空軍主戰武器包括進行直接殺傷的武裝衛星、高空核爆裝置以及干擾類衛星裝置;而網絡領域主要依靠木馬病毒等惡意軟件實施攻擊。各作戰域主戰武器的攻擊原理和攻擊性能不同,不同領域殺傷鏈的執行效果差別較大。
第四,網絡領域殺傷鏈的特殊性。根據洛克希德公司對網絡殺傷鏈的定義,網絡殺傷鏈包括偵察、武器化、裝載、利用、安裝、指揮控制和達成目標等收益遞進的七個階段。網絡領域中的殺傷鏈有幾個獨有特征:首先,網絡領域每一個環節都相對難以取消或被替代,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殺傷鏈程序執行失??;其次,網絡領域的殺傷鏈程序的指向性和限制性較強,全程在虛擬空間中執行;最后,在執行過程中,對目標進行溯源定位和將網絡武器安裝在目標設備上構成網絡領域殺傷鏈獨特的難點。
融合點與矛盾:全域作戰對殺傷鏈理論的補充與挑戰全域作戰強調國內國外全域、陸海空天網全域。這一概念強調將各軍兵種力量整合,實施跨域協同和并行式攻擊,以抵消敵人可能在某一領域內的優勢。美軍認為,全域作戰能夠更好地實現各軍種優勢互補,在作戰中創造更多機會窗口,實施精準而有效的打擊。在全域作戰理念下,不僅僅需要各作戰域殺傷鏈簡單地疊加,而是要從單向、二維的鏈狀結構調整為復雜、多維的網狀結構。
不同作戰域中,兵力的投送速度和攻擊速度都存在巨大差異
可以用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殺傷網的執行方式,例如,一架在高空飛行的空軍F-35戰機探測到敵方坦克縱隊正向下方地面的陸軍陣地移動。陸軍部隊配備有可以擊中坦克的短程武器,若陸軍執行基于單一作戰領域的殺傷鏈,它只有在敵方坦克非常接近的情況下才能完成攻擊。在陸軍部隊近海幾英里處,有一艘海軍驅逐艦,艦上有巡航導彈。在殺傷網中,F-35飛行員將雷達屏幕上的瞄準數據發送到驅逐艦的作戰系統,將坦克目標的坐標加載到導彈中。然后,他控制導彈發射器,從艦上遠程發射這些巡航導彈。換句話說,F-35飛行員可以用海軍的武器射向威脅陸軍的目標。
但是,由于各個作戰領域都有其獨有的特點、需求、平臺以及武器,殺傷鏈統合為殺傷網并非易事。在軍事領域,這種垂直結構被稱為“煙囪”,即對于每一個特定問題都有在特定領域的特定解決方式。要想實現殺傷網,必需跨越各軍種之間的固有壁壘。首先是技術壁壘,各作戰域間互聯性不足。不同軍種的系統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有朝一日會統合到殺傷網中,從情報系統、指揮系統再到武器系統,都存在難以互聯互通的問題。其次是概念壁壘,殺傷鏈以何種方式進行統合難以確定,完全打破軍種限制仍不現實,性質不同、節奏不同的殺傷鏈進行配合和重疊可能造成矛盾而非增益。最后是現實壁壘,軍隊內部“以軍種為中心”的思想仍然存在,各軍種拒絕放棄在對應作戰域內的主導權,也不愿將本可用于本軍種的資金用于聯合需求。因此,從殺傷鏈到殺傷網的發展方興未艾。
由于各個作戰領域都有其獨有的特點,殺傷鏈統合為殺傷網并非易事
全域作戰視角下殺傷鏈的發展方向
程序概念上更加注重兼容性要實現各領域殺傷鏈的融合,必須要確保各領域都能執行殺傷鏈的每一個程序,方能實現各步驟的配合和相互替代。有學者將殺傷鏈程序簡化為5F模型,即發現(find)、定位(fix)、攻擊(fire)、完成(finish)和反饋(feedback),這一模型刪去跟蹤和瞄準程序,在完成對目標的定位后即進入攻擊階段,程序更加簡潔,更容易實現各作戰域的兼容。在這一程序下,一旦情報、監視和偵察網絡建立并運行,并連接到每個武器系統,任何進入網絡的東西都會被一個或多個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檢測到,這就是殺傷網中的“發現”部分。然后,這些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對目標進行“定位”,并將其目標數據與網絡中的所有武器共享。在此之后,就可以實施對目標的攻擊。聯合指揮系統將決定殺傷網中哪些武器適合該特定目標,并控制這些武器,進行“攻擊”。飛過頭頂的無人偵察機可以向殺傷網中的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發送損害評估圖像。如果有未摧毀的目標,無人機可以用它們的地獄火導彈“完成”收尾工作。各類偵察設備可以勘察最后的損失,完成“反饋”階段。
參與主體上更加注重多元性全域作戰時代,殺傷網的優越性在于能夠根據特定情況,為跨域作戰行動提供更多選擇。根據梅特卡夫定律,網絡中的節點越多,網絡的價值越高。殺傷網也是如此,網絡中包含的設備越多,連接方式能以幾何倍數增長,為作戰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方案,創造盡可能多的攻擊敵人的機會窗口,使敵人在進入殺傷網中后難以脫身。當前,美軍正試圖將信號情報、電子情報、測量與特征情報、人力情報、開源情報、圖像情報、地理空間情報、網絡情報等17類情報系統整合起來,與各軍種的指揮控制及各類武器系統連接到一個戰場網絡上,納入更多設備以創造更多連接節點,構建更為復雜和密集的殺傷網絡。
美空軍采購負責人威爾·羅珀將ABMS稱為“軍事物聯網”
實踐應用中更加注重配合度將靜態的、按次序進行的殺傷鏈轉變為動態的、多個程序同時進行的網絡,需要強大的數據集成處理能力與指揮控制協同能力。只有解決數據集成問題,才能實現不同情報系統的配合和傳感器到射手的無縫連接。此外,美軍已經提出大量目的在于提高統籌指揮能力的發展計劃,包括空軍的高級戰斗管理系統(ABMS)、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對抗環境中的目標識別和適應(TRACE)項目、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拒止區域中的協同作戰(CODE)項目、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JADC2)項目、陸軍的綜合戰斗管理系統(IBMS)項目、海軍的協同作戰能力(CEC)項目等。
殺傷網理論下的美軍體系建設
美國認為,當前美國面臨的威脅主要是大國戰爭的風險,尤其是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將給美軍的作戰行動有效性產生影響,而第三次抵消戰略可能會削弱美軍在特定領域的優勢。因此,全域作戰的殺傷網建設成為美軍體系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構建服務于聯合多域作戰的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情報系統必須能夠提供靈敏、有適應性、可互操作、多模塊和多功能的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美國陸軍于2020年發布的《軍事情報專業報告》提出,要從平臺、傳感器、處理/利用和分發、數據傳輸與網絡架構、信號情報/電子戰/網絡空間集成五個方面進行改進,使系統能夠適應多變的威脅,滿足各類作戰需求。針對不同軍種之間數據難以互聯互通的問題,美國國防部還發表《國防部數據戰略》,要求制定數據標準和互操作性要求,消除數據差異,確保數據可在國防部不同來源之間鏈接。美國陸軍和空軍已經于2020年9月簽署協議,共同制定“數據共享和服務接口的共同標準”。
第二,發展分布式力量,增強火力的精確化和多樣性。為了創建有效的殺傷網,需要布設更多的攻擊節點,避免集中式部署而降低自身攻擊的靈活性與應對攻擊的可生存性和彈性。美軍提出要組建具備相關能力的最低級別作戰單位,開展分布式機動,強調部隊的靈活性和機動能力,以實現在更加多樣化的作戰環境中開展更加多樣化的行動。此外,增強對機器人和無人機的研究部署,也是美軍的重要發展方向。
第三,建立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等技術的指揮與決策系統。發展和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決策支持,幫助用戶在不同物理作戰域中選擇執行設備,以形成自適應殺傷網,并確保戰場情況發生變化時具備自主調整能力,以確保指揮官和操作員可以比對手更好、更快地做出決策。美國雷聲公司已經開始為美國國防高級計劃局進行決策輔助軟件的相關研究,開發“面向跨域殺傷網協商和實例化的隨時推理和分析”軟件,并已經在美國空軍最近進行的“先進戰斗管理系統”中得到應用。2020年8月,美軍對其正在開發的網絡、人工智能系統和傳感器進行了最大規模的測試,演示“啟用了人工智能的殺傷網”的執行線程。
為打造殺傷網,美軍致力于實現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
第四,注重與盟友的協同建設。美軍作戰多為多國聯軍協同作戰,美國與盟友的情報、指揮和武器系統需要能夠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聯通。在美軍建設服務于全域作戰的殺傷網過程中,必然會考慮到要與盟友進行協同建設。美國防部長埃斯珀表示,美軍將于2021年開展“項目融合”的新一輪演示驗證,計劃將合作伙伴、國際盟友納入進來,以整合更多空中及地面武器,包括F-35戰斗機和精確打擊導彈。
結語
美軍殺傷網理論是基于威脅判斷和軍事革命推動下形成的新作戰理論,旨在形成全域作戰中的整體優勢,對各類情況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這一實踐或將深刻改變現代戰爭態勢,對我造成巨大影響,也為我未來發展提供啟示和參考。
美軍殺傷網構建將加快戰爭節奏、增強美軍聯合優勢,構成對我安全威脅。相較于單一殺傷鏈,殺傷網能夠有效利用全域系統,進行更加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威脅反應,從而加快戰爭節奏、改變戰爭模式,可能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此外,美軍不斷加強自身軍事能力、擴大單邊優勢,并將中國作為未來戰爭的假想敵,抵消我非對稱作戰能力,對我造成安全威脅。
為了更好地應對新形勢下的安全威脅,首先,最根本的是要加強軍事領域的理念革新。改革創新是軍隊戰斗力提升的最重要動力之一,需要主動根據戰爭樣式變化的背景和自身需求提出新理念、制定新戰略、發展新武器。其次,關注作戰中各軍種的配合,發揮體系協同效應。隨著戰爭范圍向更廣泛的空間發展,跨域作戰已經成為戰爭的重要表現形式。要充分利用好在特定空間領域的資源和能力,運用全局思維指揮戰斗。最后,關注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軍事領域大有可為,已經成為美軍殺傷網的關鍵技術之一,這不僅是全域作戰依賴的技術基礎,也是未來無人化戰爭的必要技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