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能為芯片科技起到領軍作用嗎?
中科院下設12個分院,115個研究單位,3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此外中科院控股企業多達237家。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發揮了關鍵和中堅作用。
中國科學院涉及芯片的機構中科院下設機構涉及多個學科,其中涉及計算機、芯片領域的有計算技術研究所、微電子研究所等研究單位。
中科院計算所被譽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我們熟知的寒武紀、聯想、中科曙光、科大訊飛等均是由計算所孕育而來。
中科院旗下部分控制企業 數據來源:企查查,零壹智庫中國科學院的芯片成果2001年8月的一個清晨,當龍芯第一代產品龍芯1號成功啟動操作系統時,龍芯CPU首席科學家胡偉武和團隊在中科院計算所實驗室大聲歡呼。
2002年8月,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流片,正式宣告終結了中國計算機產業“無芯”的歷史。
2016年10月,龍芯第三代處理器3A3000研制成功,龍芯距離掌握信息產業核心技術更近了一步。
龍芯3號中國科學院大學錄取通知書嵌入龍芯
中國科學院大學李樹深校長給2019級本科新生的信中嵌入了一枚“龍芯三號”實物芯片。
2022年7月19日新一代龍芯3號系列處理器配套橋片龍芯7A2000正式發布。其高速I/O接口達到市場主流水平,并內置自研GPU核心,可形成獨顯方案,極大降低系統成本,提升新一代龍芯3號CPU在桌面與服務器的整體性能表現。
除了龍芯系列芯片,近些年孵化出的芯片企業在各個方向都有突破,還有例如寒武紀“獨角獸”之稱的AI芯片、中科晶上的5G通信基帶芯片、中科物棲的物聯網芯片、中科馭數的DPU芯片等。
中科院與華為聯手中國信創正進入黃金期,目前國內的“四巨頭”:中國電子、中國電科、華為和中科院。
中科院的科研機構更多的是在基礎研究方面做出貢獻,而在市場應用方面,除了下屬的芯片公司之外,還與華為等企業進行緊密合作。
舉例:2022年華為與中科院聯手,發力DRAM內存市場,將推出3D DRAM芯片技術,與傳統的DRAM技術相比,3D DRAM芯片技術可以減少器件面積,并支持多層重疊。
圖自:麒麟公眾號“補芯之路”困難重重,曙光已現阿里云智聯網科學家、芯片策略組長丁險峰博士看來,中國芯片研發的現狀是散而小。半導體芯片是一個需要高投入、規模效應的產業,投資周期長、風險大。中國在芯片領域起步太晚,差距明顯。
“孟晚舟事件”之后,面對歐美在芯片領域的全面封鎖,中國的芯片產業“知恥后勇”。
2022年全球收入增長最快的20家芯片公司,有19家來自中國。而去年同期這個數字只有8家。前三甲國芯科技漲幅高達338%、寒武紀漲幅144%、創耀科技達136%,均超過100%。
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勢。
中國芯片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自給率70%,所以,讓子彈再飛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