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對現在社會還具有指導意義?
無為"是道教教義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老子的思想在漢代初期盛行,西漢王朝建立初年,人心廣向思安,思定,思治,而此時出現的黃老之學純屬道家學派,道家講清靜,無爭,比剛剛過去的法家法制理念來得溫和,恰如冬春交替時節里涼爽感覺中刮來的一股和煦的春天里柔弱的風——所以這個時候黃老道家學說成為當時社會的一股不可逆轉的思想潮流,得到漢初謀臣的極力推薦與提倡。而這個時候的儒家由于受到了秦朝焚書坑儒的影響,元氣還沒有恢復出來,道教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這個時候,社會上出現了山水派詩人,他們就是吸取的道教的思想,寄情山水,無為而治。當時社會中的文化都是與黃老之說有很大的聯系。
黃老之說還在唐朝流行,李氏王朝認定老子是他們的祖先,老子姓李名耳。著作《道德經》。所以在唐朝道教學派很吃香。流行甚廣。當然當時唐朝的社會環境也適合道教的傳播。
《道德經》說:"圣人處無為之事"因此,道教認為待人處事都要無為,也就是要順應天道、順應自然,而不作違逆天道、違逆自然的事。 對于無為,一部分人常常以為是消極的,說道教的無為,就是什么也不干。其實,這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誤解。《道德經》三十七章里說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既然是"無不為",那就是樣樣都要為,無事不為。這里有沒有矛盾呢?并不矛盾。 道教處身于千變萬化的社會之中,要生存就要為。這就體現了無為學說的辯證思想。就拿道門的事來說,恢復宮觀,清潔宮觀,管理宮觀,經懺法務,接待香客,招待來賓,恢復道協,開展協會工作,處理好道協的人事、財務、宣傳和教務,等等,事情千件百樁。現在,一些道友常說整日忙碌,不得休閑,這是真話,也是實話。 年至耄耋,力不從心,雖然道教已經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接班人,但是仍然事務繁多,不得不支撐著干。這些道門中的事,能夠為嗎?顯然不能。至于道門和社會有關的事,更是多得無法枚舉。 所以,這些年來,各派各山各宮觀的道士,特別是一些道門領袖,都是忙的不亦樂乎。那種以為進入道門,就可以優哉游哉,曬曬太陽,念念清經,吃齋打坐的想法,成了不符合實際的了。當然,處理道門中的事情以及處理同社會有關的事情,我們都要順乎天道,順乎道門的規矩,同時適應社會的變化。這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真實內涵。
那這種思想可以適合現在的社會嗎?我認為有一部分是適合的,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要辯證的看待,并且有的時候做事情我們要順勢而為而不是改變其特性,硬地去做。發展工業的時候也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肆意破壞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