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互聯網+”大數據強化稅源控管
“互聯網+”大數據條件下,稅務部門在積累了納稅人大量有價值數據基礎上,通過與工商、銀行、海關、技監、住建、房產、規劃、社保、審計等部門聯網,在云計算數據綜合分析判研的驅動下,從海量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經濟稅收數據,從所有經濟稅收數據信息中掃描、控管全部的經濟稅源。如地稅部門要建立個人財產收入信息大數據平臺,通過對個人的房產租賃、存款利息、有價證券溢價、財產增值、股權轉讓、投資收益等財產收入的海量數據進行綜合的邏輯判研和嚴密的數理分析,使個人財產的稅源在“互聯網+”大數據的透視下一覽無遺。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的運用,通過對稅收彈性分析、稅負分析、稅收關聯分析等方法,對經濟形勢作科學研判,對稅收收入作精準預測,就能對動態的經濟稅源進行有效嚴密控管。一言蔽之,稅收數據挖掘有多深,云計算數據就有多精,稅源控管就有多準。“以票控稅”時代將終結,“人海戰術”被“云海戰術”所取代,以專業、精準的大數據分析,可以牢牢控管住所有的經濟稅源。
二、用“互聯網+”大數據應對新生業態的稅收征管
在“互聯網+”大數據的作用下,網絡銷售平臺、互聯網金融等新興經濟業態以其虛擬、無址、跨域、高效、隱蔽等特點,使經營地點、稅源歸屬、征管權限、稅收分配等發生重大變化,極大地挑戰了傳統的稅收征管模式。為加強對新生業態稅收征管,稅務部門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從“管事制”向“管數制”轉變,實施“數據管稅”:將納稅人稅收、財務、經營等信息鏈條完全打通,實現涉稅信息電子化,稅務機關、納稅人、消費者和第三方部門的信息數據,完全取代紙質申報和發票等實物載體,構建以信息數據為核心要素展開的稅收征管新模式;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助推納稅人自助式管理,使納稅人自主申報、稅收政策自動適用成為征管主流;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效率高、成本低的優勢,改變以往征管強調抓大放小、集中精力管好重點稅源,轉變為大企業與中小型企業并重,重點稅源與非重點稅源并重;對稅收信息判研出納稅人的異常數據,為一線稅管員提供“精確制導”,以強化稅收征管。
三、用“互聯網+”大數據加強稅收風險管理
“互聯網+”大數據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手段,使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逐步互聯共享,稅務部門從海量數據庫中獲取大量有價值的涉稅數據,為推動稅收風險管理提供有利條件。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涉稅事項逐步發展為納稅人對照稅法和稅收政策、自行掌握執行、稅務機關進行后續管理的方式。稅務機關更多地通過大數據、涉稅信息平臺抓取有關經濟涉稅信息數據進行比對分析、評估判研,將所有的海量涉稅信息轉化為可量化、可比對的數據,實現涉稅信息的數字化管理。通過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整合技術等判研,對納稅人涉稅情報進行智能化分析、計算、比較、判斷、甄別、聯想和定性,依據采集和積累的征管基礎數據、風險分析數據、第三方數據等信息資源,多角度對稅收風險進行綜合關聯分析,精準計算出如稅負、稅種、行業、納稅規模、納稅信用、納稅遵從等各種稅收風險指數,揭示涉稅風險的發展規律。針對不同類別、不同稅收風險的納稅人,采取不同的稅收風險應對措施:對高風險的納稅人實施稅務稽查,對中等風險的納稅人進行稅務約談,對較低風險的納稅人則通過納稅輔導以促進納稅遵從。
四、用“互聯網+”大數據做好納稅服務
“互聯網+”大數據條件下,納稅人類型、辦稅業務、時空跨度、新興業態的多樣化,必然導致納稅服務需求的多元化。針對當前稅務部門大眾化的納稅服務資源和能力過剩,個性化納稅服務不足的困局,必須從納稅人的個性化需求出發,切實改進納稅服務的有效供給,以滿足納稅人個性化的納稅服務需求。稅務部門要依托大數據分析制導服務供求,做到始于需求、終于滿意。在“互聯網+”大數據相互作用下,個性化納稅服務需求容易被識別,對于納稅大戶、高新技術企業、小微企業等個性化、特殊化的納稅服務容易實現。因此,稅務部門要針對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納稅人,從改變納稅服務的供給側角度入手,根據每個納稅人所需求的納稅服務進行“私人定制”,一改粗放型“端菜式”的納稅服務為精準型“點菜式”的納稅服務。要借助“互聯網+”大數據,超越時間、空間、地域、業態等限制,使納稅人可以在家里、辦公室、旅行途中通過互聯網全流程、無紙化辦理所有涉稅事務,在大大降低納稅成本的同時,享受到精準、便捷的納稅服務。要充分依托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構建“實體辦稅廳+網上辦稅+移動辦稅終端+自助辦稅終端”的納稅服務平臺,將申報繳稅功能拓展到移動互聯網,支持銀行轉賬、POS機刷卡、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支付等稅款繳納方式,使納稅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