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的靈感來自哪里?
編劇的靈感第一肯定是來源于生活,然后高于生活。但是最近幾年發現來源于生活的原創作品是越來越少了,大部分編劇的靈感都是來源于網絡小說。
如盜墓題材的《鬼吹燈》,就已經被不同編劇賦予不同色彩的搬上過大屏幕三次和小屏幕三次。獲得的成效自然顯而易見,畢竟有強大的網友做了收視的保證。相信編劇在嘗到了甜頭之后,《鬼吹燈》系列在短期內還會越發蓬勃。
如青春好回憶,致我們三部曲。從《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中的高中暗戀一直到結婚的神奇愛情、再到百度男孩和螺螄粉女孩的清新愛情故事《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最后是最近開播的小甜劇《致我們甜甜的小美滿》。編劇從《小美好》的意外火爆,捧紅了胡一天和沈月,拉升收視率的同時,在青春的靈感里不可自拔。老實說第三部真的不怎么樣,疲態很重了。
另外編劇的靈感還來源于各種翻拍劇。比如炒一下多年前的經典電視劇,來個老劇新拍,這一靈感最近貌似很流行。
比如拿十幾年前葉天瑜和單均昊的灰姑娘的故事《王子變青蛙》,借靈感拍了《忘記你,記得你》。其實之前還有一個版本叫《愛情睡醒了》。看來編劇真的是非常喜歡單均昊和葉天瑜。
可惜翻拍的兩個版本一個比一個糟心。
還有一部分比較多的靈感就是實下真實事件的改編和再創作。比如汶川大地震后有了《驚天動地》、《512汶川 不相信眼淚》等真實反映大地震的電影;有根據劉傳健機長臨危不亂,逆轉乾坤的真實事件改編的《中國機長》;以及折射老百姓真實困境的《我是藥神》等等。感覺這類影視作品的改編大部分還是成功的,可能就是因為真實,才能貼近老百姓吧!預測此次全球新冠病毒也很快會搬上銀幕。
其實說穿了編劇還是在為觀眾服務,觀眾要的不是胡編亂造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用不用心一看就知道了。浮躁的步伐,使認真坐下來,好好碼字的編劇愈來愈少。我們所期待的是平和心態后,更多更好更有創意的原創作品,豐富屏幕和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