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俗人,沒有多少境界。
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沒有期望孩子將來有多大的出息。
僅僅覺得能有一份工作,混個飯吃,不必很操心,也不用擔多大的風險,不必付出很多的辛苦,可能碌碌一生,但只要平平穩穩,快快樂樂,也就行啦。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起了孩子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就此說幾句吧。
孩子小時候,我時常帶著他到處溜達,也經常到我辦公室玩耍。
我只告訴孩子一點,如果認真學習,將來就會在大樓里上班,既輕松又舒服。(其實未必)
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去替別人蓋大樓,自己還不能住。(其實搬磚也未必不好)
是人家蓋樓你去住哪?還是你去蓋樓人家住?你自己看著辦。
實際上,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生存是第一需要。
詩人李紳寫下了《憫農》,未必就說明他的境界多么高。
進入了中學課本,就把這首詩跟作者的境界聯系在一起,過度地解讀。
相當然的認為,描寫農民工作的辛苦,就是同情農民的遭遇。
特別是又取了一個高大上的題目,就以為作者多么高尚,多么有境界。
其實,或許作者本意僅僅就是認為種地很辛苦啊,將來說啥也不能干這活。
君不見,現在許多自媒體作者,為視頻而視頻,專門設計一些東西發出來,都清楚是咋回事。只是手法不太高明罷啦。
再如一些演員,扮演的角色很感動人。但離開了戲,也就不那么討人喜歡啦。
也有一些名人,在高堂上夸夸其談,像圣人一樣,走下講壇也是一個俗人。
李紳恐怕也是如此吧。
同樣的道理,匡衡清楚得很,靠爹爹不行,靠娘娘不行,不刻苦讀書就沒有出路。
鑿壁偷光,只能說明不安于現狀,學習刻苦,以此想改變命運,并不能說明其理想境界多么的高。
目標很遠大,那是為了擺脫貧窮,去追求榮華富貴。
但不一定就是匡扶社稷,拯救黎民百姓。
有些人喜歡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要求或評價一些歷史人物。
我想弱弱的問一句,你自己能做到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般人做不了圣人,到不了那么高的境界,這很正常。
但起碼做一個無害于社會的人,盡自己的能力混個飯吃,也就行啦。
在這個基礎之上,盡量做得好一些,那就相當不錯啦。
但作為中小學的教材,理該更加認真謹慎,選擇一些更好的作品來教育孩子。
否則,誤人子弟,貽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