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你的提問,這個正是我的專業,您也是同行,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
山西傳統彩塑制作
主要體現在骨架、上泥塑造、敷彩等。根據山西殘損的寺觀彩塑中,可以看到塑像內部的骨架、塑像成像、上色的全部制作過程。
骨架:對于骨架的選擇,一般根據泥塑體量來選擇材料,有木胎、木架、石胎,當然也有地方特色利用“瓦片”骨架等,比如說雙林寺中的部分彩塑,在其殘損的塑像中可以看到“瓦片”做骨架。
立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根據設計畫稿選擇合適的材料。
使用最多的材料是木架架構,古代工匠擅長利用樹木,尤其是當地的樹木品種,根據樹木自然的造型,通過斧鑿加工,呈現出人物身體的曲線動態。將枝干加工彎曲,可以作為手指、飄帶的骨架。若干木材捆綁或釘制而成骨架,塑像內主骨深入基座或者地下加以加固。
小型的彩塑,則利用木胎結構更為方便。將木料深加工制作成人物的大體結構,再敷泥土塑造、上色。若是體量非常大的彩塑,因木制骨架無法實現耐久,根據當地的條件也會使用石胎塑像,在石胎上鑿孔插樁,表層敷泥塑造。
骨架制作后纏繞或扎捆草繩。用稻草繩、麥桿、谷桿或麻(小型者)纏繞扎捆在已做成的木骨架上,扎成大體人型。上述材料扎綁后有助于泥土粘接牢固,令泥的厚度大體平衡。
2.上泥塑造
對于一件完美的彩塑作品,上泥塑造非常的關鍵。
①采用當地細泥土,泥用粘土過網,加適當比例的沙及纖維。
②一般泥分粗細兩種。粗泥為第一層一般加麻刀,表面為細泥加棉花。粗泥為型,細泥加細。
③通常在這道工序完成后要陰干相當長一段時間,使其干透。在干透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裂紋,再用細泥找補,有時需反復數次。
④素胎完成后,也有在外部裱紙或稀紗布的,以增加形體牢固,便于彩繪著色,紙大都采用韌性較大的皮棉紙。另外在素胎完成前根據佛教、道教及其需要,在塑像中裝進一些物品稱“裝臟”。大部分佛教、道教造像均有此程序(對于重要造像而言)。
3.敷彩
“三分坯子七分畫”
敷彩,一般給素胎上彩時分堊白、瀝粉、貼金、著色等四道程序。
①堊白即用膠質混了堊白涂刷在素胎上,使之平整光滑有附著力。
②瀝粉就是用調制好的大白粉通過粉管在冠、法物、瓔絡、花紋飾等處瀝出線條,目的在于突出線條。
③貼金,即在需要貼金的部分刷上金膠油(經加工的桐油)然后貼上金箔。金箔分赤金和庫金兩種,庫金為最。近代也有用銅箔或金粉代用的。有的地方匠人是先著色后再貼金。
④著色敷彩,亦稱“裝鑾”,是彩塑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見效果的一道工序。彩繪所用顏料大多為礦物質原料稱“石色”,如石青、石綠、銀硃等等,也有用植物顏料的稱“草色”,如藤黃、胭脂等。
礦物質顏料覆蓋力和隔絕性強,可以長時間地保持不變色。部分礦物質顏料有毒,可以防蟲蛀。將礦物質顏料或植物顏料用植物膠或動物膠加工調制成顏料即可使用了。用膠是調制顏料的重要環節,選用植物膠為最好。
⑤著色完成以后,在色彩的表面罩幾層膠礬水,使彩塑微有光澤,有滋潤的感覺,是傳統工藝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經過上述幾道工序,一尊精美的彩塑就成功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