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都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周全的方面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在我看來劉臺案就是一部小人物的創業史,只不過最后以失敗告終,其原因是手段太卑劣了些。
下面先介紹以下主要人物。男一號:劉臺。男二號:張居正。大家肯定會說:你是不是寫反了?下面聽我慢慢說來。
劉臺,字子畏,湖廣興國州(今黃石市陽新縣)人,出生于四川巴縣,隆慶五年進士,授刑部主事。萬歷初年,任遼東巡按御史(一個只有七品的官,但是是個御史這在明代可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官職,因為升遷速度快而且正好還是在遼東)。
從劉臺的履歷來看呢,他是隆慶五年的進士,那一年的主考官就是張居正,因而對于劉臺來說張居正就是他的老師。在這里要先說一下這個“門生故吏”是啥意思。意思是:指學生和老部下。這個對明代的官場影響意義深遠。這個詞出自于《后漢書·袁紹傳》:“袁氏樹恩四世,
在面對自己老師張居正在朝廷地位的一步步上升,劉臺也是想盡辦法去巴結張居正,當然他不會主動去迎合張居正,而是從張居正的家人入手,張居正的老家在湖北江陵,當時劉臺正好江陵做官,于是想盡辦法去和張居正的父親走關系,去討好張居正的父親,這樣一來二去張父自然就會替劉臺說好話,每次和張居正寫信都會說幾句贊揚劉臺的話,于是就引起了張居正的注意。張居正看到劉臺這么能干,在加上本來也是自己的學生,自然就提拔他到京城為官,隨后又提拔他為監察御史,巡按遼東,張居正是想讓劉臺去遼東歷練歷練,為以后的升遷做好準備打下基礎。也正是這個遼東巡按御史,差點在萬歷中興初期就斷送了為明朝續命的張居正改革。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劉臺一開始去巴結張居正自然是希望能夠得到張居正的重視,讓自己在仕途上有一個好的前程,這是通過耍點小聰明和投機取巧的方式來得到張居正的信任和賞識。此時的他應該來說目的是達到了,得到張居正的重用,自己的官職也升上去了。
然而,政治永遠不是看似是非曲直、黑白分明的。劉臺去遼東當巡按御史和他搭班子的是遼東巡撫張學顏,這個人是高拱的門生。(這就是有門生故吏就會慢慢形成朋黨,以至于明朝后期的東林黨人就是這樣慢慢開始的。)當時的人都知道張居正是聯合了馮保趕走了高拱才當了首輔的位置,因而都風言高拱和張居正的不合。在劉臺看來,張居正派他去當遼東巡按并不是要歷練歷練這么簡單的,更深層次的意思就是要把張學顏這個高拱的門生給拉下去。正因為如此,劉臺去了遼東就經常和遼東巡撫張學顏搞摩擦,弄到最后就搞出了劉臺越權上報的事情,遭到張居正的斥責。
面對張居正的斥責,劉臺內心是焦慮的,他認為張居正斥責的目的就是為了拉攏張學顏,從而丟棄他這顆卒子。再加上傅應禎的事件發生,讓劉臺更加認為自己已經被張居正所拋棄,張居正隨時都有可能向自己下手。因此,劉臺想著應該先下手為強,爭取主動權,在政治上成為反張勢力的一員。因而這個彈劾的奏章就是自己向反張勢力靠攏的投名狀。
萬歷四年正月,一封奏疏從遼東遞到了年幼的萬歷皇帝面前,這是遼東巡按劉臺的折子,折子的內容就是彈劾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彈劾的奏章列舉了張居正的六大罪狀:
一、張居正“欺世盜名”,彈劾張居正打著祖宗成法的口號,干的卻是違背祖宗成法的事情。
二、張居正改變了監察系統的作用,張居正用考成法,偷梁換柱,六部向六科負責,六科向內閣負責,這樣監察系統獨立性就不存在。
三、張居正結黨營私,干部任用都是由一定的程序,張居正任人唯親,不遵守干部任用程序。
四、張居正擅權自用,以內閣駕馭行政和監察系統,自己以宰相自居。
五、張居正苛政猛于虎,為了賦稅,向各地官員下死命令收繳賦稅,百姓民不聊生。
六、張居正生活腐化,貪污腐敗。自從張居正當了首輔后,張家是富賈荊楚。
這封奏章在當時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當時的朝局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地區的巡按彈劾了當朝的首輔,更深一層次的是張居正是劉臺的“老師”,也就是劉臺考進士時的主考官,這可是大明朝以來第一起學生告老師的罪狀。這逼得張居正提交辭職報告,辭去首輔的職務。
更加嚴重的是,門生反水彈劾座師這種事在整個明代歷史中都是相當罕見的,所以說劉臺此舉是想通過自己來制造出蝴蝶效應。張居正的所作所為連他的門生都看不下去了,那些反對張居正改革的勢力還不趕緊群起而攻之。如果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皇帝為了證明自己的孝和不庸懦,必然下重手處理張居正。一旦如此,張居正改革也就被葬送了。
對于這些,張居正自然十分清楚,于是在朝堂上他堅決的“因辭政,伏地泣不肯起”,皇帝撫慰半天他都不肯起來,最后沒有辦法“降御座手掖之,慰留再三”之后,張居正才勉強答應繼續擔任內閣首輔。
張居正雖然答應繼續擔任首輔,但卻避居家中不肯處理政務。萬歷皇帝朱翊鈞沒有辦法,只得派人去請,并令錦衣衛將劉臺逮入詔獄。這樣,張居正才又開始正常辦公。
皇帝朱翊鈞為了給張居正出氣,不僅將劉臺廷杖一百,還直接將其削職為民。但是張居正還沒有消氣,恰巧此時跟劉臺不和的遼東巡撫張學顏被提拔為戶部尚書,他又告發了劉臺還有其它的不法之事,張居正乘機指使門下御史彈劾劉臺,劉臺被判謫戍廣西潯州。劉臺的父親劉震龍和弟弟劉國也收到了牽連。劉臺到達戍所后不久,就暴斃而亡。
以上就是劉臺案的來龍去脈。誰能想到,一場大捷差點葬送了張居正改革。幸虧當時是張居正改革的初期,大明上下出于挽救統治危機的需要都一致支持張居正,并且劉臺違制在先的情況下還要反咬張居正一口的行為也為人不齒,所以才沒有對張居正改革造成更多不利的影響。細究劉臺上疏彈劾張居正的原因呢有兩個:
其一:遼東大捷劉臺越權奏捷,被張居正訓斥一番。萬歷三年,蒙古部落糾結幾個勢力共兩萬余人侵犯遼東一帶,而此時的遼東巡撫張學顏和總兵李成梁指揮明軍列陣迎敵,大敗蒙古部落軍隊,取得了遼東大捷。這是張居正改革以來的最大一次大捷。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情,按慣例捷報由巡撫寫奏章報給朝廷,然后朝廷會依軍功依次進行嘉獎。然而當時的遼東巡按劉臺卻先于巡撫寫了一道奏捷報到內閣。當時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一看對此大為惱火,原因是劉臺的身份是遼東巡按,只能管行政系統的事情,沒有權力過問軍事方面的事情,他寫的這封奏捷顯然就已經是越權了。假如張居正默認劉臺的這一行為,那就是默許了劉臺可以干涉遼東軍事上的事情,這樣就會造成當時遼東巡撫張學顏和劉臺之間的矛盾,而張學顏是高拱的門生,這樣對外界造成的更深次的影響就是張居正容不下高拱勢力。這樣對遼東的局面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當張居正看到劉臺上疏的奏捷,就把劉臺狠狠訓斥了一番,讓劉臺覺得張居正對他有意見。
其二:御史傅應禎對張居正改革大為不滿屢次彈劾張居正,引起張居正不滿,上疏皇帝要求徹查以傅應禎為首的反改革的小團體。自張居正當上內閣首輔后,他就看到明朝政府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弊端,因而下決心要進行改革,推行萬歷新政。然而,一切的改革過程總是曲折和充滿各種阻礙勢力的。當時的御史傅應禎就對張居正推行的萬歷新政極為不滿,屢次上疏皇帝彈劾張居正,說他的改革搞的名不聊生,官員人人自危等等,時間久了也引起了張居正的不滿,他上疏皇帝要求徹查以傅應禎為首的反改革的小團體。而當時的劉臺和傅應禎兩人私交很好,當劉臺聽到要徹查的消息后,內心自然想的是張居正肯定也會將自己打成傅應禎一派,到時候罷官免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乎就先下手為強,先一封彈劾奏疏上報朝廷,彈劾張居正。
但是,在思索劉臺案的細節時,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惑著我:被張居正看好的劉臺肯定不是個愚笨之人,他自然能明白張居正派他去遼東當巡按的用意,并且身為御史,劉臺肯定也熟知大明的各種規章制度,所以劉臺不可能不知道違制奏捷給自己和張居正帶來的危害,既然如此劉臺為何要犯下“違制奏捷”這種低級錯誤?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據此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測:劉臺被反對張居正改革的那些勢力給策反了,他們想借助劉臺試探朝中中立大臣的態度,一旦這些大臣上疏彈劾張居正,他們就將跟著群起而攻之,這樣他們就能廢掉張居正改革。如果朝中大臣對此毫無反應,他們就默認張居正處置劉臺,平息事態,然后再尋找機會。而他們要打動劉臺也不難,張居正倒臺后,劉臺就是大義滅親揭露張居正真面目的大英雄,那樣劉臺的官位就能獲得飛速提升。或許,劉臺在奏捷的同時就已經準備好了彈劾張居正的這份奏疏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像劉臺這種小人物一沒有背景,二沒有靠山,要想在明朝官場中混的好其實還是挺難的,老老實實當官可能要經過好多年才能夠得到提拔,也可能一輩子都是一個小官。那么不甘心的人就會想辦法讓自己在眾官之中脫穎而出,這也是為什么他一開始要想法設法去巴結張居正的原因,只有通過非正常手段才能夠讓自己快速得到升遷,才能靠的上有權勢的人,官運自然也就順暢。而一旦感到自己在官場被拋棄了,假如不想辦法去改變,那么基本上就一輩子都有可能在貶謫的路上度過。因而,他也認識到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只有盡快加入到反對勢力中才能獲得更大的政治資本。可惜劉臺不走運,自己沒有挨到張居正死后翻身的日子,要不然等到張居正死后,按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秋后算賬的態勢,他也肯定能得到重用。只是他一步錯步步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