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69年12月~1973年9月在農村插隊,身份是知青。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當地社員差別不大。
(1)插隊第一年:有商品糧供應,每月都有大米白面豆油,雖然數量不多(豆油每人每月半斤、大米白面加起來每人每月不到十斤),這也很令當地社員羨慕了。但是集體戶都是年輕人,又都是干體力活,飯量大,供應糧不夠吃。春季夏季給知青補充了一些“返銷糧”,秋季糧食打下來了就分新糧。
(2)后來的幾年:和社員一樣,吃分配的“口糧”,知青當然都按壯勞力分糧,加上集體戶的自留地,糧食一般是夠吃的,只是大多都是粗糧(玉米高粱),大米很少,因為我插隊的地方是山區,水田很少。想吃白面則要去換(用水稻到公社糧庫去換小麥,換的很少,就是為了過年過節吃餃子)
(3)蔬菜及副食
集體戶自己養豬養雞,一共養過三口豬。前三年每年養一口,后來招工,集體戶人少了就不養了。養雞最多時也不超過十只,每月吃幾次雞蛋炒菜算是打牙祭了。集體戶有菜園子,種的青菜基本夠吃,不過都是大路菜(蘿卜白菜土豆之類)。
一日三餐情況:分時間段
(1)每年春節后到開春,油水最足,因為春節前殺年豬,豬肉豬油能吃一個多月,每天都能有一頓葷菜。燉白菜燉酸菜燉土豆。也經常能吃到大米飯。
(2)每年的四五月份是最難熬的階段,每天都是窩頭、苞米茬子飯,菜也是清湯寡水或者干脆是咸菜。一星期里能吃一次豆腐就很高興了。
(3)夏季到秋天,新鮮蔬菜下來不少,但是糧食主要還是陳糧。
(4)秋收以后,新糧下來后日子就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