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是否應積德行善的說法自古以來就眾說紛紜,有“好人有好報”“好人一生平安”的說法,也有“修橋補路無尸骸,殺人越貨金腰帶”的說法,那么平時我們倡導的積德行善真的能讓我們變的越來越好嗎?在佛教圣地看到這樣一句話“行善不昌必有余殃,殃盡必昌;作惡不殃必有余昌,昌盡必殃”。
北宋大文豪蘇軾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全才,才高八斗的他,更是人品不凡,一生行善無數(shù),非常熱衷于公益事業(yè)。
在徐州太守任期,他率領軍民奮戰(zhàn)七十余日搶修防洪大堤,使徐州百姓免受洪災之苦。
貶謫在黃州時,被迫成了農(nóng)夫,無權無勢,自身困難,卻不忍當?shù)貧霔墜氲膼核祝闪⒘司葍簳鲃映袚饟狃B(yǎng)棄嬰的任務,東坡雪堂,除了世界上第一個民間孤兒院。
在杭州當太守時,他幫全城實現(xiàn)了公共衛(wèi)生方案,包括一個清潔供水系統(tǒng)和一座醫(yī)院,還疏浚鹽道,修建西湖,穩(wěn)定谷價,更是不惜與朝廷意見相左,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開展救濟饑民的工作。并寫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千古名句,為杭州做了最好的形象廣告。
被流放到嶺南之外的廣東惠州,他雖然無權,卻充分利用自己對當?shù)毓賳T的影響力,盡力為當?shù)匕傩罩\福。他協(xié)助賑災,建橋,用山間的竹子引泉水入城,供百姓飲用,使廣州的百姓能夠喝上干凈的自來水。
晚年的他被流放到當時尚屬蠻荒的海南儋州,他也不曾閑下,像個播種人一樣,辦東坡學堂開醫(yī)所,播下了文明的種子,讓海南人打破了北宋以來進士及第的零記錄,從此人才輩出。
……
這些都是他的大善行為。不管他自己有權無權,不論自己處境是好是壞,他都對這個世界保持著一顆善心,隨時隨地、實實在在地給予別人幫助。
而在居家生活中,蘇軾也非常樂于助人。他會在家中儲備很多的藥物,不是為了給自己治病的,而是為了在朋友有病痛的時候,能夠及時給予幫助。還會在家里儲備很多的酒,蘇軾自己的酒量很小,大約就是一杯即醉,但是,他非常喜歡讓朋友到家中開心飲酒。
這種儲藥備酒的行為也是他善心很好的體現(xiàn)。說起來,他的這種樂于行善的行為,應該是在他幼年中就深受他祖父的影響。
蘇軾的祖父蘇序,年輕時生得高大英俊,身體健壯,酒量極大,慷慨大方。在當時,蘇家可以算是一個中等地主,在鄉(xiāng)間廣有田地。在《蘇東坡傳》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有一年,蘇序不像別的家那樣儲存食用的米,卻以米換谷粒,在自家谷倉里存了三四萬石之多,別人都不知道他為何這樣做,隨后荒年歉收,很多人就面臨餓肚子的危機。蘇旭就開倉散糧,救濟大家,而且他還是有次序的,先給他自己的近親近族,接著輪到他妻子的娘家人,然后給他家的佃農(nóng),最后給同村的貧民。
這時別人才知道他當初為什么要儲存那么多的稻谷,因為稻谷可儲存數(shù)年,而大米不好儲藏,遇上天潮時容易霉壞。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有善心又有智慧的老人。蘇軾爺爺一生衣食無憂,優(yōu)哉游哉,常常攜酒一壺,與親朋好友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飲酒談笑,快樂度日。大家聚在一起時會飲酒高歌,作風豪放,令當時很多行為規(guī)矩的人大為吃驚。
老實說,這種日子還真是令人神往。毫無疑問,爺爺?shù)倪@種善良,智慧,大氣,深深地影響了蘇軾。讓蘇軾在他的一生中,都保持著一顆善心。
也正所謂善有善報,在蘇軾深受迫害打擊的時候,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在他流放蠻荒的時候,有無數(shù)的人對他伸出了援手。在物質(zhì)生活中提供了米、菜、藥等等生活必須;在精神生活中,不少人千里迢迢趕到蘇軾身邊,給予他陪伴,給予他溫暖。讓我們的一代偉人,在深受政治迫害的同時,不至于太過苦悶,不至于客死異鄉(xiāng)。
蘇軾《三槐堂銘》:“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行善積德會增加福報,這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果相纏、吉兇互換,每一個善行都會在某一個時機得到回報,每一個惡行也會在某一個霉運體現(xiàn),這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發(fā)心做的善事,都會給你帶來福報!此生不得好運,也會澤及子孫,若有來世,也定有大福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