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共有34個行政區(qū)域(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特區(qū))。
省會簡稱便于記憶和區(qū)分。
各省簡稱的來由大致分為:
1.古國或九州名,歷史上本來存在,就延續(xù)下來。如陜西簡稱陜或秦,因為古代是秦國的領土,就簡稱:秦
2.取全稱中一字.像北京(京),天津(津)新疆(新)。
3.地理因素.像湖南(湘),就是因為湘江;江西(贛),贛江貫穿全境,青海就是(青)因為青海湖。
以下就是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簡稱的來歷。
北京市——簡稱京。戰(zhàn)國時期稱薊,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
天津市——簡稱津。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
上海市——簡稱滬。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chuàng)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編成,插在水中),后來邕改為滬。
重慶市——簡稱渝。因在此入長江的嘉陵江古稱渝水,隋文帝楊堅遂于開皇三年(583年)在這里設置了渝州,由此而來。
河北省——簡稱冀。古為冀州。
山西省——簡稱晉。春秋時屬晉地,故簡稱晉。
遼寧省——簡稱遼。位于中國東北遼河下游,因遼河南得名。
吉林省——簡稱吉。位于松花江上游,滿州語稱「沿江」為「吉林烏拉」,即沿松花江的意思,故簡稱吉。
黑龍江省——簡稱黑。北部有名河——黑龍江而得名。
江蘇省——簡稱蘇。位于長江下游,舊稱江寧、蘇州二府,現(xiàn)取二府首字為名。
浙江省——簡稱浙。位于中國東南部、屬沿海省份之一,浙江省因最大河流浙江而得名,浙江就是富春江。
安徽省——簡稱皖。位于長江下游,舊稱安慶、徽州二府,今以二府首字合稱,安徽省內(nèi)有皖山,而在春秋時該地曾為皖國,故簡稱皖。
福建省——簡稱閩。秦代時劃為閩中郡,五代時屬閩國地,簡稱閩。
江西省——簡稱贛。贛江貫穿全境。
山東省——簡稱魯。春秋齊國和魯國所在地。
河南省——簡稱豫。古時為豫州。
湖北省——簡稱鄂。古代時為楚、鄂王封地,簡稱鄂,清朝時省會武昌屬鄂州管轄。
湖南省——簡稱湘。就是因為湘江。
廣東省——簡稱粵。春秋時屬百粵地,今簡稱粵。
海南省——簡稱瓊。唐朝貞觀五年(西元631年)增設瓊州,海南簡稱“瓊”據(jù)此而來。
四川省——簡稱川、蜀。古巴蜀國所在地。
貴州省——簡稱黔、貴。秦時為黔中郡,亦稱黔省。
云南省——簡稱滇、云。因為在云嶺以南而得名。相傳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云,派人追彩云到這里,因為設立的縣在彩云的邊,所以叫云南,簡稱云。因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國,故又簡稱滇。
陜西省——簡稱陜、秦。位于黃河中游,宋代以后稱陜西路而得名,簡稱陜,古代時是秦國領土,又簡稱秦。
甘肅省——簡稱甘或隴。位于黃河上游。舊日為甘州、肅州二府在地,今稱由二府差首字而來。因此處隴山之西,又稱隴省。
青海省——簡稱青。以青海湖得名。
西藏自治區(qū)——簡稱藏。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qū)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qū),簡稱藏。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簡稱桂。因古代是桂林郡,故簡稱桂。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簡稱內(nèi)蒙古。清朝時,為區(qū)別外蒙古,習慣上稱為內(nèi)蒙古。1947年成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簡稱內(nèi)蒙古。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簡稱寧。取夏地安寧的意思,因此叫寧夏。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簡稱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簡稱新。公元前一世紀起,成為漢王朝的一部分,因為是新開辟的疆土,習慣上稱新疆。解放后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簡稱新;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簡稱港。因它原就是一個漁港及香料進出口港,因而得名。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簡稱澳。最早記載於明朝史書,叫做“蠔鏡”(濠鏡),此後還有“濠江”、“海鏡”、“鏡湖”等多個別名。約四、五百年前,澳門蠔產(chǎn)豐富,南北兩海灣,水靜灣圓,有如明鏡。后來澳門又稱作澳,即“泊囗,外國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各諸侯國認為“蠔鏡”就是“澳”,所以又把澳門稱作“蠔鏡澳”,又因為當時澳門地屬香山縣,也稱為“香山澳”。
臺灣省——簡稱臺。因南部臺地中的番社大灣而得名,簡稱臺。
附:一份識記我國省名稱的口訣表
1.兩湖兩廣兩河山(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
2.五江云貴福吉安(新疆,黑龍江,江西,浙江,江蘇,云南,貴州,福建,吉林,安徽)
3.四西二寧青甘陜(四川,西藏,寧夏,遼寧,青海,甘肅,陜西)
4.海內(nèi)臺北上重天(海南,內(nèi)蒙古,臺灣,北京,上海,重慶,天津)
5.香港澳門和臺灣,愛我祖國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