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想聊聊日本是怎么保證自己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的。
跟題主這個技術不外泄,有一定的關聯。
從實際情況上說,沒有永遠把持的住的技術,只有牢牢攥在手里的產業。
日本在確定產業中心,從下游向上游轉移,是從1980年前后開始的。那時候是日本產經省(類似于我們國家的工信部),主導這個發展模式。
這個所謂的從下游往上游發展,是一個什么概念呢?
就是以前生產電冰箱,電視機,電腦的企業,生產汽車的企業,開始生產零部件,生產機床,數控系統,軸承,刀具,電機等等產品。
比較典型的我們羅列一下:
這里,應該都是大部分人熟悉的品牌。松下,愛普生,川崎,雅馬哈,三菱,還有歐姆龍等等。
這么說吧,不客氣的講,在全球工業自動化,工控裝備市場,日本占據了50%以上市場份額。(這不是崇洋媚外啊!這是在告訴你,現在有多么的嚴重!)
工控自動化代表什么?代表工業的根本,沒有設備你生產什么東西?就好像最近一直在討論的“光刻機”一樣。沒有這個光刻機,你生產不了芯片!
那么往上走,日本邁向上游,這種情況就不同。上游技術的把持度非常的高!
日本機床產品,超大型,超精密化的機床設備,限制出口。
這事并不是不是傳聞,國內有不少倒騰二手日本機床的。基本上都倒騰的是日本90年代的機床。你都沒見過2000年之后的日本原產機床。不少都不出口。反而二手機床,鼓勵出口。
為什么?可以有效地打擊,中國原產的機床的價格啊!讓你不好賣啊!畢竟人家上世紀的技術,跟我們現在差不多。
一些超高精的加工設備,很難進口,即使進口了,也要簽署條款,不能生產軍工設備。為了限制你生產軍工設備,需要你上傳需要加工的產品的圖紙。(是不是很霸道!)
我們大部分見到的,例如用在汽車市場,甚至不少領域,加工精度都達到微米級別的機床,那都是可以出口的。但是國內沒有生產基地,只有售后服務團隊。
原產地都在日本。
就是現在發那科機器人的生產基地,也還是在日本,沒有在中國做生產加工,只有裝配基地。
曾經日本在上世紀的1979年,爆出的東芝出口蘇聯,大型五軸加工機床,被蘇聯用于加工潛艇漿葉的事情。直接造成了,日本在大型,高端機床上面禁止非常嚴格。
日本本國內產業鏈的對高科技的保護
日本產業鏈的保護,非常的嚴重。基本上你看到的一些知名的日本品牌,產品都是使用的日本本土品牌的零部件。當然也有歐美的零部件,但是你很難能看到中國的零部件進入他們供應商體系。
使用本土的零部件的好處是什么?
(1)養活本土供應商。
(2)持續的創新,維持產品技術的高端性。
為什么中國有這么多大品牌,產業鏈的抗擊打能力還這么差?
一方面是國內本土的裝備制造企業確實弱,另一方面,就是國內的品牌,賺自己國家的錢,從來沒想著扶持國內的設備商。你不扶持國內的設備上,就沒有所謂的技術壁壘,永遠也建立不了對技術的保護。
元器件是技術的核心,賣出去的東西,你都是看不到元器件的。即使拆卸,采用逆向研發的思路也是不行的。
舉一個例子:小松挖掘機:內容來自林雪萍老師
日本最大的工程機械廠小松,自己不生產多路閥。它一般會控制一些液壓件來貼牌,液壓件廠商沒有話語權,也不能外賣。整個日本供應鏈都特別守規矩。實際上在日本,液壓廠商按主機廠的要求做事,一條線上綁定,資金和發展動力都非常好。有些零部件工廠雖然很小,不及中國的工廠,但因為有小松工程機械、川崎液壓等支持,做的還挺好。
像小松,川崎,三菱,松下這種跨國企業,不管產品賣到多遠,都會使用原產國的零部件。這種持續性綁定,他們的核心零部件,外面根本看不到。想要就出高價,要不就買不到。
同時人家還不是最優的技術給你的。新技術都是給他們一直以來簽約的日本廠商。這就占據了技術的高端領地。
即使你抄去了技術,也是淘汰了幾年的。
歸納起來,日本采用的高科技封鎖技術,是實際的封鎖,加產業鏈的封鎖。而中國恰好是產業鏈的扶持沒有做到位。大品牌,覺得自己是跨國公司了,要用就用最好的,上外資品牌產線,結果一打起來貿易戰,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