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好問題,我來說說個人看法。
首先,當前國內很多高校確實設立了不少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很多老師的實驗室也輸出了大量的前沿創新成果,但是要想做出ChatGPT不僅僅比拼人力,更是在比拼算力,這是當前很多團隊都很無奈的事情。
人工智能當前的大量創新都是基于大模型開展的,而這種大模型對于數據和算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而絕大部分高校,包括國外的高校,都沒有這樣強大的資源支撐,所以即使了解ChatGPT的原理也無法開展相關的項目研究。
ChatGPT是一個工具,但是ChatGPT也是一個產品,這個產品的研發經過了多次迭代,這個過程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目前國內能夠承擔這個資金規模的企業并不算多,即使一些頭部大廠有能力開展前期的研發,但是由于人工智能產品的落地前景并不明朗,所以這種投資本身的風險也是巨大的。
實際上,在經歷了多輪“燒錢”之后,ChatGPT也才剛剛開啟商業化應用,之后能否取得成功還是一個未知數,而且目前在多個領域針對于ChatGPT的聲音也非常雜,這給后續ChatGPT的發展也帶來了諸多的不確定性。
對于資源本身就非常有限的高校團隊來說,開展一些更務實的課題項目是絕大多數老師的選擇,而對于處在產業領域的研發團隊來說,ChatGPT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了。
好消息是目前一些國內大型團隊已經開始在規劃對標產品了,在這個春節期間跟我的學生探討ChatGPT時,有兩名同學告訴我他們所在的團隊已經明確要開啟對標ChatGPT產品的研發了。
國內互聯網領域的創新熱度一直是比較高的,但是創新不能脫離場景,在國內資源比較有限的情況下,極少有團隊敢開啟ChatGPT這樣的項目,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因為在很多人的眼里,這是一種自殺行為。
實際上,國內很多創業者從來不缺乏想象力,大概在15年前,我就遇到過一名創業者,我參加了一場他的路演,他當時要做的事情跟ChatGPT就非常接近。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很多國內研發團隊的創新格局之所以沒有全面打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部分團隊都不敢折騰,都很珍惜手里來之不易的那點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