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華人是如何崛起的?
無論在天涯海角,華人總是憑借共同的文化記憶和生活習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中國大洋彼岸的拉美,也有一群華人生根發(fā)芽,今天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拉美戰(zhàn)略的重要資源。
最初的足跡
▼
大航海時代,世界在歐洲探險家的手中逐漸變?yōu)橐惑w,中國也和遙遠的拉美有了商貿(mào)互動。在葡萄牙人推動下,中國與美洲貿(mào)易最早的航線以澳門為樞紐。從澳門運往葡國的主要商品有生絲、絲織品和瓷器,而運回澳門的主要是來自美洲的白銀。
從中國至西班牙、葡萄牙
澳門—果阿—里斯本
月港-馬尼拉-阿卡普爾科-塞維利亞
▼
除此之外西班牙人也經(jīng)營著著一條月港(福建)-馬尼拉-阿卡普爾科航線—塞維利亞航線。在航線上行駛的大帆船是西班牙人雇傭中國的工匠在馬尼拉建造的,又由于馬尼拉大帆船的貨物主要來源于中國,因此新西班牙地區(qū)的人直接把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國船"。
大帆船載著亞洲的商品到墨西哥去,再從阿卡普爾科把這些亞洲特產(chǎn)運往其他地方。部分貨物甚至能深入南美腹地,運到危地馬拉、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和阿根廷。因此阿卡普爾科城運送到墨西哥城的山路還被稱為“中國之路”。
“中國熱”就這樣傳遍了南美。當?shù)刂趁裾咭源┲袊z綢為榮,還紛紛從中國定制瓷器。華人在南美的故事就要從這里說起。
16世紀末,西班牙王室允許中國工匠進入殖民地,從此中國人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遷入。之后半個世紀,遷入拉丁美洲的華人大概有五六千之多。
這個時代進入拉美的中國人也有成名成家的。在17世紀初時有一位華人女性被拐賣到墨西哥大商人家,她所設計的衣服被人們所追捧,引得當?shù)貗D女模仿她設計的款式。這種大紅大綠很有中國農(nóng)家樂風情的衣服現(xiàn)在被稱為China Poblana,已經(jīng)成為了墨西哥的民族服裝。
這位中國姑娘的西班牙語名字叫做Catalina de san juan,,她的雕像至今矗立在普埃布拉市的廣場上。她應該是在拉丁美洲地區(qū)最早為人所熟知的華人。
替代黑奴
▼
19世紀拉丁美洲國家先后獨立,馬尼拉大帆船的貿(mào)易也被終止了。隨之而來的是一波反奴隸浪潮:1807年,廢除黑奴的議案在英國國會通過;1848年,法國下令在“法屬殖民地和領地廢除奴隸制”。
黑人自由了,但拉丁美洲地區(qū)的種植園和礦場依然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為了滿足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求,拉美國家紛紛出臺鼓勵移民的政策。
正好此時中國的人口過于膨脹,公元1700年的1.5億人暴增到1850年4.3億,勞動力嚴重過剩。
于是在生活的壓迫和商人的哄騙下,1806年第一批147名華工在英屬特立尼達登陸。1847年,又有兩批華工到達古巴哈瓦那,正式開啟了長達30年的“中拉勞力輸出”。
遠在拉丁美洲的雇主直接付錢給代理商,代理商又在中國尋找被稱為“豬仔頭”的蛇頭。很多“豬仔頭”綁架或哄騙“豬仔”簽約,然后“豬仔”們基本上就失去了人身自由淪為“契約奴隸”。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歷史書上對販奴船上環(huán)境的描述,這悲慘的遭遇這下落到了中國人身上。
華工被鎖在販奴船的艙底,在船艙里通風不良、缺水、缺藥、人員擁擠,華工經(jīng)常患上中暑、霍亂等疾病。再加上洋人為了防范暴動,把華工一上船就鎖在船艙底部,一旦發(fā)生火災時等待華工的只有絕望。
據(jù)1873年清政府派出官員陳蘭彬組織古巴調(diào)查團查明:從中國去古巴的華工船,死亡率超過10%,而前往秘魯?shù)倪\輸船曾在三年內(nèi)保持30.4%的高死亡率。
華工的工作條件也讓人聞之揪心。
以秘魯欽查島上的華工遭受的非人待遇為例:1953 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欽查島上的華工每天要搬運四噸的鳥糞。勞作所得中的2/3會被老板收走,作為伙食費。這份罪受得全無來由,今天也鮮為人所知。
在殘酷的壓迫下,大批華工自殺或者被種植園主槍決。只有極少數(shù)苦力于合約期滿后得以返國。后來清政府在秘魯?shù)恼{(diào)查報告使李鴻章觸目驚心,中堂大人禁止秘魯商人在華招工,這樣才迫使秘魯改善了對華工的待遇。
保守估計在19世紀中葉到達拉美地區(qū)的華工高達30萬,主要集中在古巴、秘魯和英屬圭亞那。在古巴大約有8萬華工在種植園和制糖廠工作;秘魯輸入的十萬華工則多數(shù)從事種植園和礦場(硝石礦和鳥糞)。
如此多的中國面孔在勞作,以至于一位法國旅行家登陸時還以為自己是到達了亞洲。
盡管華人在南美軍政舞臺上有出色表現(xiàn),但過于神化的視角仍然不可取。我局要著重辟謠的是南美太平洋戰(zhàn)爭中所謂的太平天國軍人。
1866年,智利和秘魯、玻利維亞因為鳥糞分贓不均爆發(fā)了戰(zhàn)爭。國內(nèi)網(wǎng)上盛傳在1867年3月,伊基克的華工發(fā)動起義。起義者以太平軍原有的編制進行了整編,幫助智利對付秘魯和玻利維亞軍隊。
起義軍頭戴黃色和紅色頭巾,身穿褐色服裝,使用太平軍武器和戰(zhàn)法進行作戰(zhàn)。
鳥糞戰(zhàn)爭中的伊基克
▼
太平軍異地登錄??
▼
有關信息的傳播始于2008.05.29文匯報的一篇《太平軍余部在南美洲橫掃千軍大勝玻利維亞》。但相關信息在西班牙海軍網(wǎng)和秘魯軍網(wǎng)上皆無法檢索,中文報道的細節(jié)和外國文獻也對不上號,有杜撰之嫌。
不過當時有不少被解救華工積極參加智利軍隊的輔助部隊。這些人主要從事運輸、救護和后勤保障,并有部分從事工兵工作。在這場戰(zhàn)爭中犧牲的華工士兵多是由于排雷導致的。
華人崛起
▼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禁止販運“豬仔”與保護華僑的法令,苦力貿(mào)易終結(jié)。獲得自由的華工紛紛從鄉(xiāng)鎮(zhèn)流向城鎮(zhèn),開始從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社會地位逐漸提高,并逐漸聚集成為唐人街。
1919年,墨西哥的墨西卡利市本地人僅700多,華人人數(shù)卻達到9000人。以至于當?shù)乇环Q為“小廣州”。
▼
唐人街的形成大大加快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在唐人街里,華人開始創(chuàng)辦中文報刊、華人學校、慶祝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極大增強了拉美華人的凝聚力,并演變成了巨大的政治力量。再加上華人比較重視教育,拉美便逐漸產(chǎn)生了很多華裔政治家。
祖籍廣東大埔縣的客家人鐘亞瑟在圭亞那共和國獨立后,被推選為首任總統(tǒng)(1970年3月17日至1980年10月6日在任)。他是首位亞洲以外國家的華裔總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