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星座的人好相處一點?
對星座文化的相信,的確有很多心理學原理在起作用。
(1)認識自我,彰顯自我的需要。埃里克森認為,在青少年時期(12~20歲),少年們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建立起自己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朋友圈,明確優點和缺點,找到今后發展的目標和感興趣的職業,把自己各方面的特質都統一起來。如果不能發展出自我同一性,就會面臨著角色混亂,“我是誰”的危機。
而星座文化,剛好能夠讓少年們"了解"自己的性格,優缺點,適合的職業,理想情人的標準,能夠滿足迷茫期的少年們認識自我的需要。以白羊座為例,星座文化會告訴他們:“你熱情、沖動、孩子氣(性格);有活力,有冒險精神,開朗樂觀,但也比較自私,沖動,缺乏耐心(優缺點);適合做運動員,企業家和軍人(職業);你的女神是開朗,樂觀,充滿吸引力的(理想情人的標準)。這樣明確的建議,剛好能滿足少年們對自我的認知需要。
而且,很多人都懷著”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幻想。根據”無條件接受順言“和”正例謬誤效應“,開朗樂觀,有活力,適合做企業家這些積極的評價,很容易讓胸懷大志,需要正能量的少年們所相信和接受;而自私、沖動等負面評價,也會被選擇性地忽略掉。這樣一來,讓人信心滿滿的星座文化被很多人所相信也不足為奇。
(2)人際交往的需要。新認識一些小伙伴,或者想了解一個不大熟悉的人時,很多人會利用星座性格分析來貼標簽:白羊座”熱情、沖動、孩子氣“;處女座”一絲不茍,追求完美“。這樣的刻板印象,有利于我們迅速了解他人,節省認知資源。
此外,朋友圈和媒體傳播的潮流也很重要。心理學認為,環境對人有很強的塑造作用。我們很可能會有從眾心理:受他人行為的影響,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來順應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如果周圍的朋友都在玩星座,算愛情、事業運勢,見面也經常談論這個,那為了增加和朋友的談資,不被排擠出朋友圈外,我們也很自然地會相信星座文化,討論星座文化。此外,如果自己喜歡的雜志、網站經常推廣星座測試,我們也很有可能會更關注星座文化。
即便是原本不信星座,只是為了迎合朋友而討論星座文化的人,過了一段時間也會改變對星座的看法。心理學中有”自我實現預言“的現象:別人的期待和行為也會影響我們的想法,讓我們慢慢向著別人期待的方向靠攏,從而實現這個期待。如果能夠通過對星座文化的討論得到小伙伴們的喜愛和推崇,那么根據操作性條件強化作用,我們也很有可能認為星座對自己是有幫助的,也慢慢喜歡上星座文化,更多地討論星座,從而獲得小伙伴們的關注(正強化)。
(3)信念寄托的需要。星座文化,其實也是一種解決”迷茫,不知道該怎么辦“”沒有方向,不知道該做什么“的方法,一種給人以指導和確定感的精神寄托。當愛情面臨危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時,就可以查一查本月的XX座愛情運勢,從而得到一個引導;如果不大清楚自己應該選擇什么方向的工作,那也可以查一查本星座的匹配職業,從而幫助自己做決定。這樣一來,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我們也不至于沒有解決問題的方向,感到絕望和無助。
這些運勢和解決方法其實都比較籠統,對很多情況都有適應性(”這個月你的情緒波動比較大,和戀人有爭執,需要做好情緒管理,好好溝通“)。情侶們平時肯定會有摩擦,也都需要情緒管理和好好溝通。根據巴納姆效應,對這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描述,我們會認為是在精確地揭示自己的特點,并深信不疑。
而當情侶們根據這些指導成功解決矛盾時,又會把星座當做”功臣“,更加相信星座文化,更多地討論星座文化(正強化)。久而久之,即便很多人提出種種反對星座文化的觀點,認為星座是在騙人,根據證實性偏見,這些深度的星座文化愛好者們仍然會相信自己的經驗,忽略反對的聲音。
(4)星座文化源于星相學,容易被人誤認為是科學的。星相學用天體的位置和運動變化來解釋事物。從星相學發展而來的星座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可能會被很多人認為是”權威的“,進而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