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的廣告怎么投放?
去年跟一家金融類公司在談合作時,提到了微信大號投放。
對方的運營人員表示:現在微信大號的坑太多了,諸多不靠譜,請問你們如何判斷?
當時我從一二三的角度分析了一番,對方表示認可。
第二天正準備做方案時,結果行業內發生了大地震:因為微信算法升級的原因,原先刷閱讀量的方法失效了,結果導致一大批大號出現了裸泳。
出現這樣的丑聞,那么方案也不用做了,我就是再怎么跟品牌方解釋也無濟于事,只能默默的把這個案子藏抽屜底了。
但我不是那種甘心的人啊,所以就一直在想,微信公眾號難道就真得沒有投放的價值了么?
經過自己的一番實踐以及觀察發現:不是微信公眾號沒有投放價值,而是坑比較多,讓一些出手過幾次的品牌方大受傷害,于是就不敢再動手啦。
從我的個人實踐以及觀察來看,微信公眾號投放有以下這么幾個坑
第一:排行榜的坑
從整個市場投放的客戶需求來看,粗暴的可以分為 品牌需求和銷售需求兩種。
品牌需求美名其曰就是 只要聲量就行,而銷售需求就是要看投入產出比了。
先來說品牌需求
品牌需求看似好比較好對付,因為類似像新榜這樣的第三方排行平臺不甚枚舉,如新榜,西瓜助手,微播易等等。
那么乙方們或者甲方的市場人員只需要按照新榜的分類排行找號就行。
那么我們把這個問題再細談下為什么要通過類似新榜這樣的平臺找號呢?
從營銷的角度分析會認為,新榜是專業做排行榜的,數據很權威,值得相信。
但是從乙方對甲方的角度,乙方要讓甲方通過這個案子,必須得要有“可決策的依據”,你和甲方說 某某號的影響力不錯,粘性很高,然后列一堆數據分析巴拉巴拉的
那么不好意思,甲方的負責人說我看不懂,能不能簡單點,就像產品有明星代言一樣,只要是明星代言的我就相信是品牌,我沒耐心去了解“小而美”。
所以 新榜的排行數據就成了某個號是否值得投的決策依據。
在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后,果真就會有很多人鉆這個空子。就像刷天貓銷量評價,刷appstore的應用下載量一樣
當他們把新榜的排行規則研究透以后,那么就按照這個規則來做號了
前面不是說,新榜這樣的平臺是權威的,真實可靠的么?
確實沒錯啊,人民幣也是權威的,真實可靠的,但不照樣有人鉆空子么?
某個甲方的朋友照著新榜的號小范圍投了一輪,他悄悄告訴我:也就前200的號可以勉強相信一下,后面300名的,可就呵呵了。
第二:閱讀量的坑
前面說了,有些運營者會從閱讀量下手,把閱讀量按照1:x的成分做上去。但確實還有部分的運營者是良心的,他們從不刷閱讀量或者很小比例刷。
那么這種號是否有價值呢?
如若你執著于某個號的閱讀量是否真實的話,那么就有很大的概率采坑了。
要閱讀量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雖然在微信平臺黑頭條不太道德,但是像在頭條上通過標題黨的形式輕松獲得幾十萬閱讀量是一點都不難的。
同樣很多的微信號的閱讀量,也是依靠一些驚悚的標題,或者純粹趁熱點而來的,比如哪里今天又爆炸,明天哪里又有人掛掉了,你說這樣的文章能沒有閱讀量嗎?
可這種閱讀量對品牌能產生認同度么?
第三:粉絲量的坑
很多依賴于廣告而生的自媒體平臺,學聰明了,不輕易刷粉絲了,一個是刷粉成本高,另外一個是風險也高,被微信抓到了麻煩。
那么他們會怎么做呢?這里又催生了一撥生意,就是WiFi增粉,打印機增粉,抓娃娃機增粉等各種線下工具增粉場景。
通過這樣一些工具確實能夠給號帶來不少粉絲,但是這種粉絲對內容的依賴性極其弱。
也就是說,一個關注公眾號的粉絲,是沖著要免費打印照片或者鏈接WiFi來的,那么對于該號推送的內容,或許和本地吃喝優惠的信息,他可能有興趣,但是對于非這方面的品牌信息呢?
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品牌方開始學聰明了,不再單純的看閱讀量,看粉絲量,而是會去看轉化量。
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很多的品牌方對微信大號的投放效果會偏重于效果方面,哪怕本次投放的roi不是那么的高,那么至少可以將一部分的費用算在品牌投放身上。
我個人始終認為,通過信息流廣告投放的效果是要遠遠低于內容營銷的。
因為文字是感性的,能夠對讀者進行“洗腦”,特別是一篇優秀的文案可以直接將讀者進行轉化。
本人在對一些客單價幾十元的產品做過測試,每次投放的不僅能夠將投放成本收回,并且一些效果比較好的號還能賺到半數的利潤。
但這里有以下幾個工作要著重去做
1:內容的營銷流程要能走通順
一篇文案投放出去,至少要經過內部多次的打磨和測試,只有在內部測試或者小范圍投放合格的文案,才值得去大面積投放。
我記得有好幾個品牌方和我提過,他們做過一些大號的投放,但是整個roi慘不忍睹,于是對這條渠道馬上喪失了信心。
那么我會告訴他:哪怕是在我過往做百度信息流廣告投放時,同樣也會遇到轉化效果極差的廣告組,那么請問是定向的問題(人群選擇),還是廣告創意本身的問題呢?
所以事先將營銷文案打磨好是微信大號投放的至關點
2:目標號的選擇
前面也說了,一些不太動腦筋的投放人員,會參照排行榜或者看微信的閱讀量以及粉絲量來簡單下結論。
君不見,一些搞媒介工作的人員都是一些剛畢業的小年輕,他們或許對營銷還沒有一個基本認知,哪里能很有“社會經驗”的去判斷哪些號的價值呢?
所以只能很粗淺的去進行判斷
如若有錢的話朝頭部的幾個號去靠,不能說肯定不會錯,但錯的概率比較小,至少像甲方或者老板也好交代,老板拿出去講故事也好說:你看我們投放咪蒙的號了耶
我相信大部分能看到這篇文章的,都是一些預算不是特別足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閱讀量在幾千的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些號很有可能都只是一些個人在運營的號,或許只是從興趣的角度再運營,他們的閱讀量雖然不高,但是有一定的受眾群體,用戶的粘性也比較高。
最關鍵的是,他們比較少受到商業的污染,所以要價都不會特別高,這樣的號投起來會比較爽
3:持續投
今天哪怕就是有一個投放大號教父級的人,寫了一本投放指南給你,那么你還是會踩不少的坑。
理論和實踐往往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因為品牌不同,操作人的水平不同都會有差異化
所以就需要在這條渠道上持續的去累積和優化經驗,不能因為一兩次的投放而因噎廢食,任何的營銷工作都需要依賴持續的運營而建立起自己的數據模型。
有了這套模型才能準確的去做定向,報價的判斷,以及營銷文案轉化率的評估等環節的工作
記得有個互聯網衛生間品牌叫輕生活,據說就是靠投放大號做起來的,老板一口氣投放了100多個微信大號,在微信上將衛生巾賣火爆
今天基于篇幅,關于微信大號投放就寫這么多,接下來我會陸續圍繞“微信內容營銷"系列再做一些分享,對新媒體營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