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為什么有那么多老人辛苦勞動?
說起這個話題,我實在心情沉重,感慨萬千。我生在窮山村,長在土窯洞,和農民父老鄉親朝暮相處,親眼見到的農村老人辛勤勞動、省吃儉用的范例太多了。他們到底為什么?以筆者之見,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應該肯定這是勞動人民的本色,是祖輩老人勤勞善良、勤儉持家的世代優良傳統美德,也是老人在長期艱苦生活中養成的一種生活習慣。這些老人,有的出生在解放前,飽嘗舊社會的苦難,扛長工,打短工,食不飽肚,衣不遮體,受盡了人間凄涼;有的出生于六、七十年代,農襯生產條件滯后,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辛勤勞作。直到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這些老人又成為這個時期的實踐者,他們以百倍的努力辛勤勞動,分享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但他們卻忘不了過去,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恩黨的富民政策,心甘情愿為社會再做貢獻。許多老人說:“天天干活,心里快活。”還有的說:“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一世窮。”因此老人們辛苦勞動、省吃儉用成了他們的生活習慣。
其次,就是為子女積蓄,減輕子女負擔,期盼子女能生活的更好。子女是父母的心頭肉,哪有老人不疼愛自已子女的?《父親》、《母親》、《兒行千里母擔擾》這幾首精典歌曲,真切地表達了父母對兒女的深厚情感。許多老人為讓子女上學、有工作,有錢說媳婦,在城里買房,生活的更好點,寧愿揀破爛、當保姆,起早貪黑干臟活累活,毫無怨言。這樣可以自食其力,減輕子女負擔,而且還能把省吃儉用積攢的積蓄扶持給子女。我村有個70歲老人一年8個月騎摩托四處打工掙錢,老伴在縣城當保姆,兩個老人一年收入5萬多,吃喝不愁,積蓄全貼給了兒子在城里買房。難怪許多老人說:“哪怕再受苦受罪,只要兒女有出息,咱心里就高興!”
第三,為了養老防病。這個問題很現實。現在雖然大多數年輕人對父母都很孝順,給錢送物,經常探望,但例外者也并不罕見。這類問題可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極少數子女法律意識淡薄,對老人生活漠不關心,一年到頭不見面,遇事兒女互相推諉,躲躲閃閃,老人有苦難言,有病沒錢看。另一種是有些子女雖有孝心,但家庭困難沒有經濟能力,連自已也顧不下。因此,許多老人就辛苦勞動,省吃儉用,想積蓄一些錢養老防病。當地有句俗語:“兒有女有不如已有。”老人手里有了錢,用著就很方便,不做難。
衷心祝愿天下老人健康長壽!衷心希望每個子女都能孝敬老人、感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