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在做自媒體這么累?
最近身邊很多朋友投身到自媒體的創業大潮中,但多數做得很苦很累,也沒掙著什么錢。傳統媒體也很苦很累,掙的錢也越來越少。曾經被視作競爭關系甚至是取代關系的新舊媒體,如今卻很有些難兄難弟的意味。
對于近年來的媒體大變局,有許多解釋和分析,而在我看來,一個最核心的分析工具應該是“時間”。
這些年來,傳統媒體的內容變差了么?恐怕不完全是。日趨激烈的競爭,只會激發傳統媒體拿出更優秀的文字、視頻和產品。事實也是如此。新媒體更不用說,在體制、機制、技術、尺度等方面優勢明顯,內容也極具吸引力。但很遺憾,受眾的時間卻越來越不夠用了。
媒體數量和形態可以無限擴充,但人畢竟是血肉之軀,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是一定的。在一定的、有限的時間里,如果從前是分配給一本書、一份報紙、一個電視臺,那么在同樣的時間長度,現在就得分配給大量的報紙、電視頻道、公眾號、客戶端等等,單個媒體擁有的“受眾時間”越來越少,相應地,其廣告價值和賺到錢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小。
甚至于,在信息傳播載體暴增的前提下,越是垂直細分,越是內容精彩,大家掙到的錢可能越少——這樣一個看上去頗有些詭異的邏輯,卻逐漸被現實所證明。
譬如同樣關于“魏則西之死”的分析和評論,受眾可能只會選擇一到兩篇最精彩的閱讀,也許其他還有許多很不錯的內容,但很可惜,“受眾時間”是一定的,沒法再追加。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微信為例,一個公號每個月貢獻一兩篇十萬加的精彩內容很有可能,但篇篇大受歡迎卻很難,因為大家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追逐最好的,稍次一點的,都會被棄之如敝屣。這也就意味著,一個投入大量心血創辦的公號,所得的注意力回報就那么一丁點兒,而且隨著更多公號的加入和更多優質內容的競爭,這種回報會變得日趨低廉。
微信公眾號閱讀率的大幅持續走低,恐怕正與此相關,其它媒體做得很努力很辛苦,回報卻十分有限,也與此相關。有限的“受眾時間”,如果大塊劃分給少量媒體,部分媒體的日子就好過;如果時間被嚴重切割、稀釋,大家越努力,就越賺不到錢,或者說,賺到的錢不足以支撐投入,最后的結果是大家都很忙,日子都不好過。
在當前的創業大潮中,相當一部分都是OTO模式,而其中,線上部分多數是奔著公眾號和APP去的,大家都鉚足了勁兒做內容,想要在粉絲經濟中撈一桶金,卻怎奈粉絲的“受眾時間”是一定的,實在無法雨露均沾,且面對數千萬的公號和APP,粉絲的喜新厭舊令人很無奈,這給創業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除去極少數幸運兒和媒體大鱷,一個大家都賺不到錢或者都不怎么賺錢的媒體時代或已來臨,但這并不妨礙更多的追夢者加入追逐注意力經濟和粉絲經濟的行列。其中一定會有少數人夢想成真,但更多的人則會敗給有限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