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為什么抗戰結束后才有總統?
國民黨為何1948才選總統?蔣介石鉆了孫中山的制度空子
1948年5月,國民黨政府開始選舉總統,蔣介石擔任總統,新桂系軍閥李宗仁擔任副總統。
這是中華民國廢除總統制度24年后,再一次設置“總統”職位。
中華民國廢除總統制度發生在1924年,當時馮玉祥發動政變,囚禁總統曹錕,先后出現了多個代總統,到11月24日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總統”這個職位,才算是正式消失。
總統職位可以消失,但是國家元首作為國家總代表,不可能沒有。
1924年到1928年,北京的中央政府基本上被張作霖的奉系軍閥所掌握。張作霖先后扶持了幾個傀儡,要么是總理兼任總統,要么代總理兼任總統,都是草臺班子野狐禪。到1927年張作霖徹底掌握權力,以“陸海軍大元帥”擔任國家元首,這才算是不再扭扭捏捏了。
只可惜,張作霖僅僅當了一年的大元帥,就被國民黨軍隊打得滿地找牙,逃亡沈陽老家,還被日本人炸死了。
國民黨建立的革命黨政府,最早在1925年設立了“國民政府主席”職位。知道1928年10月,國民政府主席才算成為了中華民國的最高代表。這時候,國民黨的建國綱領,算是走到了第二步——訓政。
根據孫中山所著《中華民國建國大綱》,中國建國分三個階段:軍政、訓政、憲政。這個建國大綱,1924年編寫完成,所以從1924年到1928年,算是軍政時期,主要目標是北伐,達到軍閥統治。
訓政時期,從1928年國民黨基本完成全國統一開始,到1948年作為結束。按照孫中山的要求,這段時間應該是國民黨一黨訓政,幫助國家建立憲法,逐步過渡到憲政階段。
但是,20年的過渡,實在有些太長了!
沒辦法,孫中山沒預料到軍政時期的北伐那么快,更沒料到,訓政階段的困難那么大,更沒料到,自己的繼承人,是個“獨裁無膽,民主無量”蔣介石。
事實上,憲政早就應該在1936年就開始了。1936年5月5日國民政府公布擬定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即“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國民黨用8年時間制定了憲法,這樣的工作效率,與清朝政府差不多。可是,具體執行上,預備了更長時間,才開始著手進行。
為何抗日戰爭會讓預備立憲長達12年?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1,立憲會議無法進行。
1936年開始預備立憲,正好遇上了日本加緊侵略。民國政府按照日本要求華北,不完整的中國,無法召開立憲會議。
2,立憲會議不利于抗戰大局。
如果強行召開立憲大會,民主決定是否抵抗日本。恐怕相當多投降派會通過民主方式決定投靠日本,綁架整個國家,那就慘了。
3,國家統一還沒實現。
在孫中山的制度設計中,訓政是為了提高國民的民主素質,為了施行憲政做準備。可是事實卻是,1936年的中華民國,不僅要面對日本侵略者,山東、四川、兩廣、云南等地軍閥,實際上都有可能成為國會中的反對派。
總而言之,抗日戰爭期間搞立憲,基本上就是自取滅亡。尤其是,英國美國等傳統民主國家,也在戰爭的壓迫下,暫停了民主。
抗日戰爭勝利,國共和平談判,孫中山設計的“憲政”,第一次有了實現的可能。實際上在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中,“施行憲政”“繼承孫中山遺志”也一直都是熱詞。
只可惜,蔣介石硬要回到“軍政”階段,用軍隊統領國民黨,用國民黨代替國民政府。最終結果是,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
可是,為了到了1948年,蔣介石就開始憲政了呢?
原因很簡單,蔣介石以為,解放軍很快就要被消滅了。
代表性的是三次戰役。延安戰役,胡宗南騙老蔣端了解放軍的老窩。集寧戰役,傅作義結結實實讓晉綏軍區和晉察冀軍區吃了跟頭;四平戰役,白崇禧讓東北野戰軍轉移到了松花江以北。
這種軍事上三大利好同時出現,老蔣自然而然以為,實行憲政的時機到了。畢竟,實行憲政的目的,不是讓權利給國會,而是讓自己合法搞獨裁。
沒想到,自從搞了立憲,搞了國會,蔣軍就不會打仗了。
豫東戰役,華東野戰軍拿下了開封,河南省籍議員抗議——必須拿回開封!于是,老蔣命令邱清泉和歐壽年兩大兵團賺了口袋陣。濟南戰役,國軍頂級名將王耀武一再要求撤離山東,老蔣說,你一定要死守,背后山東被分土地的議員們,出了大力氣。
蔣軍的各級官兵們紛紛表示,老頭子不是帶我們打天下的大哥了,現在他就是個政客。
離心離德從此開始,短短半年多時間,老蔣幾乎丟掉了長江以北的全部精銳。
然后,總統就成了原來的副總統李宗仁。
仔細一算,新中國成立前,中華民國的總統,李宗仁的時間比老蔣的時間還要長一些。
正因為如此,到達寶島之后,雖然總統制度沒有廢除,卻一溜煙回到了“訓政”階段。
所以,1948年的憲政運動,算是蔣介石收攏權力最不成功的一次,利用了孫中山制度設計的漏洞給自己搞獨裁,結果反而讓自己徹底失去了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