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行業比較吃香?
最近看《韓秀云講經濟》,她提到2021年的賺錢機會在哪里?她有分析說到:短視頻內容,尤其是知識內容的短視頻依然是持續風口的走向。但是在我看來,短視頻應該可以拆解兩部分:知識內容+短視頻的互聯網特征,也可以說是“互聯網+行業”是未來比較有潛力可挖掘的內容。
“互聯網+”簡單的說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信息和互聯網平臺,使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利用互聯網具備的優勢特點,創造新的發展機會。
“互聯網+”通過其自身的優勢,對傳統行業進行優化升級轉型,使得傳統行業能夠適應當下的新發展,從而最終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這是來源于百度百科的詞條解讀。
先不談那些高新技術產業,畢竟我們普通人實在沒那個能力去發明個專利啥的。又不像理工科能夠做個什么技術實驗。身為普通人,我們只能做做普通人可以從事的行業。
那我自己一直深耕在親子行業里,從繪本微商做到親子行業知識變現,歷經兩年多的時間,收入也從月入幾百塊到實現月入6位數。誠然大家都說親子行業已經是紅海了,競爭實在是太過激烈。對,如果按照傳統意義的線下親子行業的各種興趣班、學科培訓班、童品銷售等,都是趨于產能過剩的狀態。如果我們做不到行業服務、產品的創新,就很大程度還是會陷入同質化經營。
那我們就可以從形式上創新,將線下的傳統親子行業與互聯網相結合。怎么做?我以傳統的【兒童繪本】舉例。
第一步:確定【繪本是你的什么】傳統認知里,大家都會把繪本當作一種商品來銷售,但其實它的作用遠遠不止于此。
第一類:商品。傳統意義的將繪本書籍當作商品用來銷售;
第二類:“教材”。以繪本為知識傳達載體的進行幼兒學科興趣的啟蒙;
比如:幼兒數學思維啟蒙,你可以從繪本中找到能幫助實現數學啟蒙的理論和方法。
再比如,兒童英語啟蒙,如何來學習廖彩杏和吳敏蘭書單,把她們的啟蒙構架體系理順清楚,吃透每本書的內容,就可以給那些不懂二者區別的寶媽們進行知識講解。
可以回憶下: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不都是依靠教材來學習?那繪本書籍同樣呀,它也可以作為某類兒童知識學科啟蒙學習的教材。擴大其產品本身的屬性。
2. 第二步:我們能夠利用繪本做什么?前面提到“繪本的產品形式”大概分了兩種:商品和教材。那接下來要思考:我們能做什么?
第一種,商品;我們要銷售什么?
很多人會寬泛的說:繪本呀。而且還有很多人是想銷售全種類的繪本,甚至越是沒有的繪本資源越是要去銷售。但卻從來不低頭看看自己目前所擁有哪些資源和能力。我們換個角度想想:某當、某東、某寶也沒有說“所有繪本”都銷售,那我們普通人有沒有那么多精力時間去整合所有資源呢?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迎合市場,那么大家也聽過眾口難調,最后自己可能就成為了“為大家服務的搬運工”,顧客需要什么你去找什么。正確的做法:難道不是應該自己喜歡的事情才去研究、才去經營嗎?至于顧客喜歡那就付費,不喜歡我也不會改變自己去迎合你們的口味,賺的是讓自己開心的錢,而不是為了錢去難為自己吧。
第二種,教材;你要如何使用它?
文章打賞?一對一指導?訓練營服務?課程學習?你是想帶著大家只學習繪本里的內容呢?還是想結合其他教具、游戲來配合你實現教學目的?知識付費并不單單指課程內容,知識服務也是其中一種形式。
很多人抬杠說:“名牌大學畢業的才能實現這個知識變現吧?他們更有可信度”。但是,我想說:教育從來不是名牌即真理,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才是大家所需要的。三甲醫院開出來的藥方有時候也會比不上農家所謂的土方。
名牌有名牌的好處,專業背景確實吸引人。經驗有經驗的好處,我們的方法更接地氣兒。只要找到競爭的差異化即可。人無我有(比如,名牌的人不會一對一指導,但我們可以);人有我優(名牌的人可能會交付群主統一管理,但我們可以親力親為的落實解決問題)
競爭無處不在,我們要做的從來不是畏懼它,而是要想辦法解決它。如果一直繞不過專業才能有前途,那留給我們普通人的機會豈不是沒有了?
3. 圍繞“產品”進行互聯網營銷推廣可以想象:線下實體店;我們需要發傳單,打廣告,做優惠活動從而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在某某位置經營著一家商店,期待你的光臨。
那換在互聯網里。我們同樣需要去發傳單,打廣告,做優惠活動從而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在某某處有某某服務,期待您的光臨。
當然,起初的投入我們都想要免費獲得流量(也就是用戶),那就需要我們學習和掌握各個平臺的運營規則(也可以理解怎么能在這些平臺上打廣告)。掌握了平臺的運營規則,就可以去推廣自己,可以發產品,打造IP人設,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從而付費。也就是俗稱的引流。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的知識價值通過互聯網輸出,傳達給更多人。
營銷這一環節,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是躲避不開的話題,畢竟我們想要銷售產品,銷售服務,總歸是需要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存在吧!
4. 行動+堅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持和行動。
就像線下實體新開的店發傳單做推廣,大概率會連續發放10天或者半個月的傳單,每次的傳單也能達到上千張甚至上萬張。我們也都明白:發的越多,發的頻次越久,就會獲得更多的顧客。
那換在互聯網里是一樣的。我們需要連續寫文章逛論壇或者拍視頻,我們同樣需要堅持長久的輸出才能帶來效果。
但為什么互聯網的小事業就會那么容易讓我們放棄呢
其一,放棄的成本實在太過低廉。
可能投入幾千塊錢,有可能也是幾百塊錢,就可以開啟一份互聯網小事業。如果一段時間沒有結果反饋,就有各種理由放棄:太忙沒時間;無所謂啦,幾百塊錢;再看看其他行業是不是能更賺錢。放棄起來簡直太容易了......
可是如果換到線下實體店呢?房租、裝修、人工,每一樣都是大幾千、大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投入。那即使一段時間沒反饋,也會自我安慰:做生意哪那么容易,剛開始都需要堅挺。也會自我鼓勵:繼續廣告投入,降低單價,想辦法先保證盈虧平衡,要不然幾十萬就這么打水漂了。我們想的辦法越多,堅持的越久,最后還真的可能實現扭虧為盈。
其二,互聯網的反饋很難“看得見”。
線下實體店發傳單做推廣,當天把傳單發出去之后就會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這個動作。外加地域的優勢影響,這個完成動作當天可能就會給店里帶來幾個甚至幾十幾百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讓我們知道了打廣告發傳單是有效果的,給我們信心繼續堅持做下去,讓我們感受到了付出是會有回報的。
但是,互聯網呢?很可能我們寫了10篇文章,拍了10幾個視頻,也未必就提高了閱讀量。甚至剛起步階段,我們的一篇文章和視頻會悄無聲息的淹沒在互聯網里,好似石沉大海。這個即刻沒有反饋結果的動作就讓我們產生了動搖,同時打擊了我們的自信心,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做這些是否有意義?但是這些意義可能只有堅持下來之后,才會有答案。
每個產品,都值得我們重新做一遍,就像:蘋果手機。
每種服務,也都值得我們重新優化一遍,就像:海底撈。
我們普通人在不能提高自己技術創新的時候,也沒有高資本運作某個行業的時候,低頭看看自己的資源能力,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行業或許會比抬頭看技術、看創新的高科技要來得更容易成功。如果我們連身邊的小行業、小事情都做的不足夠優秀,那么怎么有理由相信自己在大事業、未知行業中能夠獲得一番建樹呢?
1、我是親子行業創業者魚小漁(公眾號:大魚海惠文化)。有問題可以提出來嘍,小漁看到消息會回復的(有時不及時,還望理解)
2、也歡迎你們可以對女性的成長,自媒體創業,人生的職業發展規劃來找小魚交流探討哦。我將結合自身經歷,用商科專業知識幫你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