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的?
大禹是人還是神?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神話傳說還是真實的歷史?幾千年來,一直困擾著人們。考古學家在安徽蚌埠的淮河岸邊找到了大禹的遺跡。隨著“禹會村遺址”的考古發掘,驗證了“禹會諸侯”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讓我們知道4100年前的大禹治水,造福萬民。
相傳四千年前洪水滔天,浩浩無涯,大禹臨危受命,平息水患,那么大禹治水的傳說是否屬實?
四千年來大禹作為中華民族的英雄,一直活躍于史書和人們的口口相傳中。而今考古學家找到了大禹的蹤跡,在安徽省蚌埠西部淮河岸邊,東鄰天河北依涂山有一個叫“禹會村”的地方,當地一直流傳著大禹治水,禹娶涂山,三顧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然而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更獨特的傳說:大禹曾在這里會盟諸侯。
《左傳》,《史記》等古籍中都有這樣的記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大禹曾經在涂山會聚八方諸侯,各囯諸侯向大禹獻玉獻帛進行朝賀,淮河岸邊的“禹會村”得名于此。
禹會諸侯,也稱涂山之會。大禹治水為民造福,這個過程得到百姓擁戴,治水成功后,帝舜也把帝位禪讓給他。這個時候禹作為一代新的帝王,在諸侯國林立的基礎上又分封了很多諸侯國,大禹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在涂山召集部落的諸侯來此會盟。
各諸侯國的部落成員從四面八方,帶著貢品來接受大禹的會盟,大國獻玉,小國獻帛。這就是史書中所記載的“禹會諸侯于涂,執玉帛者萬國”。
大禹會盟諸侯,確立了他天下共主的地位,這個事件的發生也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大禹治水的故事只是記載在古籍或者在民間流傳,由于缺少實物證據,學術界沒有把它作為信史,我們一直把禹在人和神之間徘徊。
禹會村的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時,經常會挖出陶片,但他們也只是隨手一扔,根本沒去想這些陶片的由來,也沒想到他們的腳下埋藏著一個驚天動地的秘密!
時間到了1980年,當時有個文物大普查,文物工作者把老百姓撿來的陶片進行了時期定位,一看就知道這是原始社會末期,考古學上叫做“龍山文化”時期的陶片,隨后把這個遺址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這個遺址有多大,遺址下埋藏著什么,誰也不知道。
轉眼到了2005年,囯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蚌埠開了一個學術研討會,聊到想找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想從這個時代尋找中華文明的發端。博物館的同志提供了信息,說蚌埠西部有一處龍山文化遺址,大家一聽很興奮。
從2007年至2011年考古研究所連續進行了五年大規模發掘,獲得了一系列的證據,和古書記載的“禹會諸侯”事件有關系。
那么考古隊在禹會村到底獲得了哪些證據呢?①首先是禹會村龍山文化時代與大禹文化時代的吻合:
測算的禹會村遺址的年代是距今4100年,這個時代正是古書里記載的大洪水時代。在這一時期,《史記》與《漢書》都記載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晉代的《太康地理志》中記載:“涂山,古當涂國,夏禹所娶也,山西南有禹會村,蓋禹會諸侯之地”。
從上圖中能看出涂山和禹會村和淮河的關系,古書上說涂山以南八里有禹會村,是禹會諸侯之地,這個距離剛好是八里。
從時間和地點確定了禹會村遺址和禹會諸侯事件密不可分。
②發掘出神秘的大型禮儀性建筑:
剛開始發現大面積的白土覆蓋面呈上寬下窄的甲字型,考古隊以為是大墓,因為商周時期的大墓大多是甲字型。可是這個面積有兩千多平米,不可能有這么大。底下是灰筑,上面十公分的黃土,然后是十公分的白土。
發現是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的設施,近九十平方的燒祭面,被燒的平整、光滑、堅硬。燒玉、燒帛、燒三牲,古人認為煙通到天上,可以通天神,得到天神的保護。還有磨刀石和燒焦的獸骨,殺牲祭祀。
還有一處方形的土臺一米多高,應該是大禹站的指揮臺。
還發現了一排柱坑,在壇的一端。直徑22公分的柱洞筆直的呈一條直線排在祭祀面的中間,長達50米,共有35個柱洞。
這就是會盟的諸侯國插萬國旗(或者說他們部落的圖騰旗)的地方。
另外還有很多簡易式的工棚建筑,龍山文化時期的建筑已經很講究了,那么這么多簡易的工棚建筑,無疑是為了接待四方來的諸侯臨時搭建的,因為是短時居住,自然簡易。
想像一下,當時莊嚴神秘和壯觀的場景,大禹站在指揮臺上,指揮眾人祭天祭地祭祖先,北面的燒祭面上熊熊燃燒著各種祭品,中間插一排萬國旗,還有一條一百米長的通道,各諸侯國的國君捧著玉,捧著帛,抬著三牲,來三拜九叩。
大禹為什么要選擇禹會村來舉行這樣的活動?
淮河中游地區屬于大禹治水的主要區域,淮河中游到了原始社會晚期,人口增長很迅速,使涂山氏國的人員增加,勢力越來越強大,另外大禹還娶了涂山氏部落酋長的女兒(名叫女嬌),大禹選擇這個地方會盟諸侯也是為了借助涂山氏國的力量。
③在禹會村遺址還發現了一條大型祭祀溝,里面的陶片全都是低溫,明顯是供祭祀用的。
燒祭面上燒玉帛三牲,擺供品的陶器摔碎深埋,所謂“燔燎瘞埋”就是祭天祭地的形式。現在農村喪葬習俗還有摔瓦盆的,其實是從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
另外還出現了地域特色各異的陶鼎,酒具等,驗證了在這個地點很多國家(或者說是部落)在這里聚會,符合萬國諸侯的記載。
④在涂山遺址中還發現了城墻。
根據城墻走向知道當時這個城市的面積達到了十八萬平方米,印證了《太康地理志》所載“涂山,古當涂國所在地”,這也是目前淮河流域最古老的遺城址。
禹會村考古驗證了大禹治水:時代的吻合,地域的吻合,文獻記載的吻合,出土遺跡的吻合,出土器物的吻合。加上城址的發現以及自然科學的測試,為考證這一遺址“禹會諸侯之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幾千年來,大家認為夏王朝是大禹兒子啟建立起來的,實際上應該把功勞歸在大禹身上。因為大禹治水平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英雄,使天下一統,才被后人稱為“立國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