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歷史上忠肝義膽的英雄很多?
關羽形象最突出的性格,也是最為舊時代人們稱頌的精神品質,可以概括為勇武和 忠義.然而這樣的關羽形象并不是由哪一個入獨立塑造的,而是在好幾個世紀中由人民 大眾和文學家共同創造的,其思想性格的鮮明突田,逐步完美,大致經歷了初步形成, 定型,被強化這三個階段。
一、民間文學中的關羽故事已突出了關沮“義”、“勇”的精神內核
早在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之前,關羽故事就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巳經 具有后來《演義》中關羽形象的雛型了。《老圃叢談》云:“今入動稱關公顯圣,此雖 根于小說,然不始于《三國演義》,隋世巳于荊州玉泉寺見靈跡.五代時,蜀王令趙忠 義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見《益州名畫錄》),知五代時巳盛行關像。”可見遠在隋唐 五代,關羽故事不但流傳,而且有了神異色彩。宋朝是三國故事大傳播的時代,想必關 羽故事亦是主要內容之一。
洪邁《容齋二筆》載:“關公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丑于萬 眾之中。”現存元刊本《新全相三國志平話》所寫關羽的主要故事已有:“桃園結義”、 “關公襲車胄”、“關公刺顏良”、“曹公贈云長袍”、“云長千里獨行”、“關公斬蔡 陽”、“古城聚義”、“關公單刀會”,“刮骨療病”、“關公斬龐德。
于禁軍”等,內容詳略不一。元入雜劇以關羽故事為主要內容的,據傅惜華《元代雜劇 全目》統計,約有十來種,現存《單刀會》、《千里獨行》等。《單刀會》是元代早期 雜劇作家關漢卿的作品,寫魯肅為了索還荊州,邀請關羽赴宴,關羽明知是計,仍單刀 赴會,平安而近。全劇幾乎提到了關羽生平的所有經歷,突出地歌頌了他的智勇.《千 里獨行》現存兩種版本,作者姓名均不詳。一種是關羽主唱,但僅存曲詞一折,見于《雍 熙樂府》,抒發關羽辭曹行近古城時的心情。另一種以正旦扮甘夫人主唱,歷敘關羽降 曹、辭曹,古城會等故事,《元曲選外編》收入。
民間流傳的關羽故事,所塑造的關羽形象,有一定的史實依據。
二、但在對歷史材料的 取舍上,明顯地可以看岀是出于刻畫“義”、“勇”的關羽形象的需要凡史籍中有利于表現關羽義、勇精神品質的材料,民間藝入一律釆用..由于《三國 志?關羽傳》總共只有九百余字,對關羽生平的記載十分簡略,裴松之注。引的關羽材料 也不甚詳細,因而民間藝人在使用這些材料時,大多豐富了情節,擴充了內容,突出了 關羽的精神面貌。
關羽刺顏良于萬眾之中,解白馬之圍事,在《三國志》本傳甲有記載。《平話》加入 了曹操的“撫背”贊許來突出關羽的英勇無敵,又有“稱頌關羽“勇氣凌云”,“前后絕倫”。辭曹歸漢事,《三國志》本傳僅有“封其所賜,拜書告辭”的簡略記載, 《平話》卻有曹操故意阻撓,在霸陵橋設伏,關羽連續三日辭曹以及挑袍等情節。刮骨去 毒事,《三國志》本傳雖載關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但并沒有加以渲染烘托,而 《平話》寫這段故事,不僅說與關羽療病者是當時的神醫華陀,而且有詩一首,對名醫 遇英雄加以贊嘆。
雖有歷史記載,但不利于表現關羽義、勇精神品質的,《平話》或雜劇則加以'改 造。
關羽的降曹。
《三國志》本傳的記載很清楚: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
《武帝紀》又載:五年春正月……遂東擊備,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袁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 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
為了塑造理想的關羽形象,民間藝入又虛構了關羽故事
《平話》中的關羽襲車胄,斬文丑,古城會斬蔡陽都是虛構。《三國志?武帝紀》 記文丑被殺云,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后至……時(操)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 破之。
當時關羽是在曹操處,但這里并未明言文丑是關羽所殺。徐州刺史車胄的被殺,
《三國志》中的《武帝紀》、《先主傳》都說是劉備所為,亦未明言是關羽所殺.《平 話》卻有曹操有意使車胄與劉備爭奪徐州太守之職,被關羽襲殺的故事。
三、為什么這樣塑造關羽形象?司馬遷在《史記》中就破例給項羽這個失敗的英雄作“本紀”,寫出了項 羽的英勇善戰,決死精神和撥山蓋世的英雄氣概。“英雄型"入物從來在我國文學作品 中占有重要地位,對英雄入物作某些"神化”的刻畫,也是我國傳統藝術的一種審美情 趣。所以末元的"說話”藝入、雜劇作家,以及種種民間傳說通過關羽斬車胄、顏良、文 丑、蔡陽、刮骨去毒,殺龐德,水淹七軍等故事,構成一種壯美的境界,賦予這個入物 威震華夏的英雄本色,以此來征服聽眾或觀眾。
然而,光是孔武有力,敢作敢為還算不 得英雄,只能被稱之為“匹夫之勇”,因為崇尚入的美德、節操,講究立身、立名,更 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意識。在我國古代,勇武無畏就既是一個審美范疇,又是一個道德范 疇。《禮記?聘義》指出:"有義之謂勇敢”。孔子也說:"見義不為,無勇也。”這就是說,"勇”,的舉動必須合乎“義”的要求,而不是亡命之徒的拼命勁頭.至于 "言必行,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士為知己 者死”等等,更是我國古代人民所遵循的傳統信條。
于是勇武立業,忠信立身的入物成 了入們尊崇的典范.先秦時期那些不問是非曲直,然而講究信義,“巳諾必誠,不愛其 軀”的任俠之士也受到普遍的敬仰和愛戴.司馬遷為此專作《游俠列傳》.一生經歷 充滿浪漫色彩,具有俠士風度的大詩人李白也頌揚任俠之士的重然諾:"三杯吐言諾, 五岳倒為輕”。在民間,一般老百姓即便有忠”之心,也往往缺少“盡忠”的機 會,倒是仗義救危,講求信義,真誠相待,相互扶持的道德號召力量更為強大。
正是由 于如此,民間藝入又虛構出"桃園結義”的情節,并賦予關羽不忘兄弟情誼,不戀榮華 富貴,堅守信義,千里獨行回歸劉皇叔的美德.若論起三人結義的初衷來,原本是朋友 間意氣相投,患難與共,平等相待,"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不存在誰該忠于誰的 問題.只不過后來“大哥"成了主子,關、張二入成了臣屬。如果關羽在曹操那里貪戀 富貴而不回歸劉備的話,便不惟不義,而且不忠了。
四、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使“勇武”、“忠義”的關羽形象定型化如果關羽故事僅在民間流傳而沒有鮮明的總體形象,則不可能產生那樣巨大的影 響,形成全社會的關羽崇拜.關羽形象的完整、統一和定型,是羅貫中的貢獻。
他依據正史,又廣泛地吸取了宋元平話、雜劇以及民間傳說作為素材,在《三國志通俗演 義》中塑造了一個以勇立功,以忠事主,以義待友,忠、義、勇集于一身的關羽形象這樣一個勇武、忠義的關羽形象,正符合那個時代的精神趨向。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從此占據正宗地位。宋代程、朱之后, “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類的禮教倫常信條,不僅成了求之于內心 的道德要求,更變成了外在的強制性規范。如此悠長久遠的民族精神傳統,強有力地影 ?響著我們的文學創作.宋元以來的小說、戲曲,往往局限于忠奸、善惡之間所表現出來 的道德力量的沖突,強調其懲惡勸善,裨益風教的社會教化作用,通過所塑造的入物形 象,進行綱常名教的道德說教。這種占據統治地位的精神趨向,自然也強有力地影響了 小說家羅貫中,為他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定下了路子,"強迫”他只能把早在宋代 就受過皇封"的關羽塑造成一個英雄、忠臣、義士三位一體的入物。
清人顧家相對 “世道人心”施加于羅貫中的影響就已有所認識,他說:"北宋太祖得國,雖亦非正, 而諸儒輩出,修身立品,遠勝前朝,一時風俗入心,為之丕變。沿及金、元,雖以外域帝 ?中華,而理學大昌,大存直道傳奇院本所演劉、關、張、曹操之事,亦往往與《三國 演義》相出入,以此知羅貫中之實有所本也。”羅貫中在前入創作的基礎上,受到傳 統精神趨向的節制,自然要對關羽特別關照。
從關羽形象精神內核的形成,到 這個形象的定型以及他持久、穩固的影響,正可以說明民族文學的保守性。但文學作品在現實中的效果。正所謂“事在人為”,人可以造神,也可以滅神。
我是@黑白史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