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除了宋江和晁蓋?
我覺得,這個題目可以改一改,把晁蓋的名字去掉,只問除了宋江,誰最有資格帶領梁山好漢。因為,晁蓋根本就沒有資格帶領梁山好漢,他不是梁山真正的寨主。
那么,宋江帶領梁山好漢,初衷是不是招安呢?假如晁蓋不死,梁山又將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
梁山到底是誰要招安我先說答案:梁山最積極主張招安的人是晁蓋,一百單八將卻沒有一人贊同晁蓋招安。此話怎講?
卻說洪太尉打開了龍虎山伏魔大殿的地窖,一股黑氣直沖到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洪太尉嚇得口瞪目呆,罔知所措,便問上清宮住持真人:“放走的是什么妖魔”。
此處,施耐庵寫道:有分教,一朝皇帝,夜眠不穩,晝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洼內聚神蛟。
這段回目結語說的就是梁山好漢要造皇帝的反,一百單八將聚義宛子城、蓼兒洼,誰都不會在宋徽宗朝投降招安。而且,還要讓大宋王朝不得安寧。
一百單八將中,肯定不包括晁蓋。所以,梁山好漢要造反,晁蓋則積極的主張招安。
因為吳用的設計,故意在劫取生辰綱過程中暴露晁蓋,留下線索,逼迫晁天王不得不上梁山落草。做了山大王之后,晁蓋告誡所有兄弟,自此以后,不得傷害一人。既然不能傷害一人,那就肯定不會造反了,造反就得像宋江那樣攻打朝廷州府,斬殺朝廷命官,殺傷朝廷官軍。
所以,在“高太尉大興三路兵,呼延灼擺布連環馬”這回書中,晁蓋便借彭玘之口,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晁、宋二頭領替天行道,招納豪杰,專等招安,與國家出力。
晁蓋、宋江一同替天行道這倒不假,但在這個大目標之下,宋江是“招納豪杰”,晁蓋卻是“專等招安”。梁山上所有的“豪杰”都是宋江招納的,晁天王手下一個好漢都沒有。
晁蓋不愿傷害一人,宋江則帶領梁山好漢四處出擊,最終還追到青州擒獲了第一個征討梁山的朝廷大將,同時,斬殺了宋徽宗的舅子慕容知府。殺高廉、斬賀太守,把戰火燒到皇帝臥榻之側,宋江率領梁山好漢既反貪官,又反皇帝,果然讓一朝皇帝“夜眠不穩,晝食忘餐”。
所以,宋江上梁山的初衷不是為了招安,而是為了造反,前來擾亂大宋乾坤。蔡京曾經給蔡九知府寫信說,宋江不就是那個“播亂在山東”的反賊嗎?
所以說,晁蓋絕不是梁山的真正寨主,若是繼續帶領梁山好漢,恐怕早就招安了。幸虧宋江及時上山,“架空”了積極招安的晁蓋。
晁蓋為什么要積極主張招安這個問題先要從武松講起。做了行者的武松似乎大徹大悟,與此前江湖上的武二郎判若兩人。為何?因為武松沒有回歸本尊時,是道家的星煞,同樣是要讓一朝皇帝寢食難安的。所以,江湖上的武松便是個“酒色財氣,便要殺人”的魔頭。
做了行者,武松回歸“優婆塞”本尊,被一只黃狗狂吠之后,便萌生了招安的念頭。因而,武松謝絕了宋江的好意,決意上二龍山避難:“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武松要去的二龍山是佛門之地,說白了就是去寶珠寺這座被暗示為皇家寺院的去處修行。所以,是“黃狗”喚醒了武松,“黃狗”隱喻的是屬狗的宋徽宗,而寶珠寺此前的住持是鄧龍,一條渾鄧之龍。武松此時已經被“招安”了。
宋江知道武松做了行者,便要去寶珠寺避難,便勸說他等待招安。但是,宋江勸武松招安的目的是“只顧前程萬里”,“日后但是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一個好名”,而不是向宋徽宗這朝皇帝投降。
自此,佛道兩家兄弟分道揚鑣,武松去等待招安,宋江則去清風山與宋徽宗的國舅作對。與慕容知府結下了冤仇,才引發了打青州殺國舅的造反故事。
武松入了佛門便要招安,晁蓋則是佛教的護法天王,當然也是要招安了。《水滸傳》中佛、道兩家都主張“替天行道”,但是,“替天行道”的途徑卻是佛家要招安,道家要造反。
梁山是道家星煞聚義的梁山,哪里能夠讓晁蓋把路帶偏了?所以,梁山大小事務都是宋江做主,晁蓋是沒有多少發言權的。一定要說宋江“架空”晁蓋,那就是梁山一百單八將都是道家“妖魔”。梁山好漢十分尊重晁天王,但絕不會有一個人背叛教門,更不會有一個人贊同晁蓋的招安主張。
二龍山的情況也是一樣,魯智深分明是寨主,但實際上他是寶珠寺的住持方丈,二龍山做主的,其實是純粹的道家妖魔青面獸楊志。
與晁蓋不同的是,魯智深、武松雖是入了佛門。但是,他們從根子上講,也是道家妖魔出身,最終也將與一百單八將一樣,上應天星,而且,要成就佛道兩家的正果。
如此,宋江難道不是梁山好漢最好的帶頭大哥嗎?晁蓋根本就沒有權利指揮梁山好漢。道家星煞可以與之并肩“替天行道”,但絕不會跟隨晁蓋向宋徽宗投降,接受招安。
宋江之后,楊志最有資格帶領梁山好漢晁蓋不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中的一員,因而,他無權決定梁山寨主,宋江才是名副其實的“呼群保義,八寨為頭”的寨主,是帶領梁山好漢“替天行道”的最佳人選,沒有之一。
雖然宋江造了宋徽宗的反,但最終還是帶著梁山好漢招安了。
《水滸傳》中暗示,宋江的投降與朱武行苦肉計投降史進一樣,是因為“副賊”被張叔夜擒獲,出于義氣率全體投降,然后被招安。宋江義氣深重,實踐了大聚義時的誓言:“生生相會,世世相逢,永無斷阻”。
宋江投降招安之后,又干了些什么呢?書中還在“白龍廟英雄小聚義”這段故事中,隱伏了宋江將在宋欽宗時期抗金保境的英雄壯舉。
《水滸傳》中所有的“龍”都是真龍,白龍隱寫的是生于庚辰年的宋欽宗。廟,就是廟堂,朝廷的意思。
書中也以兩次對曾頭市的作戰,寓意了晁蓋、宋江聯手抗擊金兵,“保境安民”的故事,梁山最終“佛道合一”,在“替天行道”的共同主張下,殊途同歸。
施耐庵寫《水滸傳》絕對忠于歷史真實,在梁山好漢的故事中,隱藏著真實的歷史。那么,梁山好漢抗金的故事是不是有歷史記載呢?
這里,我講兩條史料來證實施耐庵所言非虛。一則是李若水的《捕盜偶成》,這首詩記錄了梁山好漢北上攻打幽州,到達大名府時的盛況。前七十回書中,大名府故事的分量非常重,而且,是以大名府梁中書的生辰綱引出了梁山大聚義,開啟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之路。
宣和四年(1122年),時任大名府附近元城尉的李若水一定是見到,或者聽聞了北宋大軍北宋攻打幽州到達大名府時的事,從而,在詩中發表了對朝廷縱容造反,宋江等人洗白身份的不滿情緒。李若水在詩中說的事,與歷史真實高度一致。
另外一條更重要的歷史線索,就是在《三朝北盟會編》、《梁溪集》中明確記載的楊志抗金歷史。
歷史上的楊志是“招安巨寇”,是種師道(老種)、種師中手下的先鋒敢死隊隊長。《水滸傳》中,魯達的經歷就是歷史真實中楊志的經歷。因而,這兩個好漢便聯手打下了二龍山,占據了寶珠寺。楊志曾經說過,自己指望去邊上一刀一槍的搏殺,不辱沒祖宗。所以,武松也來到二龍山聚義,為好漢武二郎成為抗金英雄伏線。
楊志在梁山是八驃騎兼先鋒使,其深遠寓意便在于此。因而,攻打曾頭市的時候,楊志、史進(引出了魯達)是攻打正北大寨的頭領。總攻開始后,魯智深、武松從正東大寨追擊漢奸蘇定,在“北地”與楊志、史進會師。恐怕,這也是七十回書之后的一處重大伏線,楊志、武松都實現了自己邊上殺敵立功的誓言。
《水滸傳》七十回書之后,施耐庵極有可能以“招安巨寇楊志”為歷史線索,大寫特寫梁山好漢抗擊金兵,“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英雄故事。
由此可見,宋江若是在抗金之戰中遇害,那么,楊志就是梁山好漢最合適的,也是必然的帶頭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