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為什么卻在RCEP問題上退縮了呢?
毫無疑問,莫迪之所以作出“暫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決定,絕不僅僅是“經濟和貿易保護主義”這一個原因。應該還有地緣政治,戰略博弈,國內壓力,外交慣性等因素。
從理念上來說,莫迪應該是一位具有“開放”思維的領導人。這從他在古吉拉特邦的所作所為就“可見一斑”。莫迪曾連續三屆擔任印度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長,在短短的12年中,莫迪使一個印度最窮的邦“煥然一新”,其GDP增速全印度第一,吸引外資最多,占到印度外資引進的40%。他的“法寶”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加強“軟環境”建設,吸引外資。而做到這一點的話,如果不具備開放的心態,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說,“保守”并不是莫迪的特點。
從政治膽略來說,莫迪同樣是個“敢想敢干”之人。他2016年的“突然廢鈔”,他向印度的種姓制度“開刀”,他的廢除370條款舉動,都足以說明莫迪不是一個缺乏政治膽略之人。而在RCEP談判中,莫迪的“猶猶豫豫”則至少說明莫迪的內心是希望加入這個“開放”平臺的,只是由于“制約因素”太多,莫迪才不得不“臨陣退縮”。
2012年,東盟首先提出了建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貿易區”的構想。在這個貿易區構想中,除了東盟10國外,還邀請了中,日,韓這三大東亞經濟貿易體,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這6個國家。假如這個貿易體能夠建成的話,將涵蓋35億人口,世界三分之一的GDP。這顯然是個“誘人”的設想。所以,東盟的提議迅速得到了這6國的響應。起初,印度也是很熱心的。莫迪在2014年成為印度總理后,也是具有很積極的態度的。然而,在國際上雙邊貿易開始抬頭后,莫迪開始“猶豫”了,反應在RCEP協定的談判桌上,印度變得“斤斤計較”了!當然,印度在農民,乳產品,漁民,中小企業等利益上爭取“權益”,本也無可厚非。但是,印度卻總是給人“拖延時間”這種怪怪的“感覺”。印度似乎在“等待”著什么?
今年一季度,印度GDP實現了對英法兩國的超越。印度參加RCEP協定談判的熱情也驟然高漲起來。于是,談判的進度加快了!可是,在今年5月份印度經濟出現下行后,特別是莫迪連續參加了G7峰會(被邀請)和俄羅斯的遠東經濟開發論壇后,莫迪似乎又變得“猶豫”了!因此,有人猜測說“印度似乎有了和美國,歐盟,俄羅斯這些經濟體進行‘雙邊貿易’的想法”。不過,在形勢的壓力和有關國家的勸說下,印度的顧慮似乎又有所減少,于是,又勉勉強強的談了下去。在此次曼谷峰會期間印度甚至有了“立場松動”的跡象。然而,莫迪最終還是以“貿易保護”這個理由“拒絕”了框架協議的簽定。導致其他15國達成的“共識”被延遲到明年2月份簽署。
莫迪在曼谷峰會上闡述了他拒絕RCEP的理由。莫迪認為,印度也主張更大區域的一體化,以及更自由的貿易。但是,“全球經濟和貿易情況都發生了變化,印度不能忽視這個變化。它(RCEP談判)沒有令人滿意的解決印度懸而未決的問題和關切。所以,良心不允許我同意加入RCEP”。那么,莫迪口中的“變化”到底是什么呢?莫迪沒有明說,但卻也不難解讀,那就是“日益盛行”的“雙邊自由貿易”。這就說明,莫迪的“猶豫和等待”,其實就是在觀望。莫迪看到了日本在TPP談判和RCEP談判的同時,卻與歐盟簽署了“自貿協定”。莫迪看到了東盟國家中的越南也與歐盟單獨簽署了《歐盟與越南自由貿易協定》。莫迪還看到了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將“北美貿易協定”改成了“相對獨立”的“三國貿易”,實質上就是“雙邊貿易”。因此,莫迪有了“新想法”。
從表面上看,印度擔心“一旦協議簽定,印度國內本就薄弱的基礎產業會受到外來廉價商品的沖擊,印度的底層民眾的利益會受到傷害。”另外,印度還對關稅調整的標志日期有爭議。RCEP規定從2013年算起,而印度要求從2019年算起。由此可以看出,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原則問題。因為,以莫迪的性格,他在古吉拉特邦就敢干的事情,現在也依然應該“敢干”。至于國內的壓力,當然也有,但也并非“不可調和”。國大黨確實不滿意莫迪在談判中的立場。但是,以莫迪人民黨在議院的優勢,國大黨根本就無法阻止莫迪的決策。比如在廢除憲法370條款時,莫迪就沒有給國大黨辯論的機會。
印度一直都有成為超級大國的“雄心壯志”,盡管它現在還很虛弱。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度具備這樣的基礎條件。從實際耕地面積,人口規模,地理環境等基本條件來說,印度起碼具備了成為超級大國的“雛形”。既然有了這個“雄心壯志”,它就必須有自己的外交特色和“生存之道”。所以,在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后,尼赫魯為印度制定了“不結盟”國策。印度也因此成為了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國”。不要小看了印度的這個“不結盟”國策。這個“不結盟”策略在印度的運用下居然成為其“生存之道”。特別是在大國間博弈的大環境中,印度看似“不偏不倚”的立場,居然使印度在美蘇兩大陣營時期,在美俄博弈的現在,印度都成為了“香餑餑”。別的不說,就說前不久發生的印巴摩擦,美國和俄羅斯的態度已經說明一切。
印度雖然在大國博弈的國際環境下,看似很“中立”,也似乎沒有使自己發揮作用的想法。但是,在地緣政治中,印度卻并不是一個“老好人”。特別是在南亞地區,印度卻從來都“不手軟”。儼然成為了南亞地區的“霸主”。這一點有目共睹。印度的戰略目的就是在穩固“后方”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待到經濟規模達到一定“量”后再逐步調整自己的戰略方向。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印度雖然喜歡唱高調,但在行為上,卻也是“穩扎穩打”。而基于和美國,歐盟,俄羅斯的特殊關系,印度似乎也并不急于加入RCEP。因為,印度要給自己“留有余地”。就好比美國和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遲遲“談不妥”,被認為是在“等待”英國脫歐。而印度這次又拒絕了RCEP協定的簽署,似乎也有點和美國及歐盟“互等”的意思。另外,印度一直都有“攀比”心理。而有了“攀比”心理就難免生出些許的“嫉妒”。所以,也不排除有地緣政治的因素。綜上所述,莫迪之所以在RCEP問題上變得保守了,于國內利益的保護有關,也與其戰略博弈,地緣政治,國內壓力和外交慣性等因素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