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還要堆小土堆?
農村土葬,會在棺材上面堆土,究竟是封建迷信,還是科學?有哪些可靠的依據呢?
不得不說,中國無愧于四大文明古國之首,是唯一一個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文明,在各個方面都有一整套規矩,形成了各種文化,其中喪葬土堆就是其中之一。
農村原來就有狼、狐貍野狗、烏鴉、禿鷹等野生動物,很多動物都是穴居動物,也就是在土里有窩。有的動物會自己打洞,有的動物選擇已有的洞穴。如果發現墳墓有洞口,就會鉆進去成為自己的巢穴。如果用土堆起來,就可以減少蛇、老鼠等野生動物進入墳墓的機會,也可以有效防止墳墓坍塌。
墳墓堆起來土堆,在農村看來主財,祖先的墳墓土堆越高,后輩人就容易得到更多的財富。更有意思的是,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墳墓堆得越高越遠,后輩的鼻梁就越高。當然,這都是迷信的說法,但是也有敬仰祖先和對于還在生存的老年人的一種尊重。
一般人沒有注意,墳墓有土堆,都是從近距離移走的泥土,實際上通過不間斷地將周圍的土移到墳墓上面,墳墓周圍就低了很多,也起到了將水排到地處的作用。在有些地方,會有地下水,也會有暴雨和連陰雨形成的徑流,如果不及時排水,很多水份就會進入墳墓,容易讓尸體快速腐爛,棺木也會因為潮濕而腐爛。
總的來說,墳墓里面的尸體和棺木都會逐步腐朽,如果能夠保持較低的土壤濕度,棺木就可能保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棺木的質量好壞,決定了腐爛速度,所以,人們一般會選擇油柏、榔樹、黃連木等耐腐蝕的樹種。也因此會采用土漆、瀝青做防護層,也會選擇生石灰防潮,古代甚至于用糯米澆灌整個墳墓,可以保存幾千年,因為已經形成了一個整體。
近年來,送亡者上山以后,會澆灌混凝土,最終形成渾然一體的混凝土結構,埋在土中,不接觸空氣和水分的情況下,起碼可以保證200年不被風化。
用土堆起來一是為了好看,二是為了瀝水,三是防止野生動物,其實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只要過了了三代,沒人打理,墳堆就會快速變形,最后夷為平地,應了“塵歸塵,土歸土”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