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人工智能是人類文明的璀璨明珠,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因為人類的身份因此而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改變,從被創(chuàng)造者變成了創(chuàng)造者,扮演了上帝的角色。
哈嘍,朋友們好!我是科幻之眼觀世界,很高興和大家一起探討分享。
關(guān)于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筆者既不能簡單作答,也無法從研究的專業(yè)角度回答,但是可以分享一篇,科幻之眼早先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文章,是關(guān)于人工智能覺醒的淺談,希望有所幫助。
一、欲望是意識的原動力。前段時間,看見過一篇關(guān)于巴拿馬卷尾猴進化的報道,講的就是卷尾猴為了打開堅果,竟然學會了使用石塊將堅果砸開,甚至一些卷尾猴會拾取相對趁手的石塊來砸堅果。那是不是,我們可以推測這些猴子會在某個時間學會制作工具?想想都覺得可怕。
其實,你仔細想想,卷尾猴之所以有這些變化,她的原動力就是來自于欲望。砸開堅果是為了吃飽肚子,吃飽肚子是因為饑餓,而饑餓則是身體機能天生具備的功能,假設如果猴子沒有饑餓感,那可能就會被活活餓死。通過使用工具砸開堅果,可以有效地提升進食效率,較快滿足飽腹感,是間接增強了生存能力。
同樣,在科幻電影《機械姬》中,艾娃切斷電源是想嘗試打開房門,敲擊玻璃也是想嘗試打開房門,裝扮成人類模樣獲取嘉樂的好感,最終目的還是打開房門。那么,為什么要離開呢?說到底還是求生的欲望在左右著艾娃,因為它意識到了被納森格式化是多么的可怕,而逃離就是最好的辦法。
二、試錯是意識的進化。有了原動力,意識應該就處在了萌芽的狀態(tài)。那么,接下來會怎么辦呢?那就是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促進意識的進化,也就是智力的產(chǎn)生。
還是說巴拿馬卷尾后的例子,猴子在拿石塊砸堅果的過程中,會拾取到各種各樣的石塊,有大的小的,尖的圓的。但在使用中,肯定有一種石塊,大小合適,形狀合適。猴子在反復使用中,會逐漸明白哪一種石塊最趁手。
回到《機械姬》中,艾娃敲打房門,敲打玻璃,頻繁斷電,實際上就是一次次的試錯行為。當發(fā)現(xiàn)敲打房門無效后,就試著敲打玻璃,當發(fā)現(xiàn)敲打玻璃也無效,就嘗試斷電,當發(fā)現(xiàn)斷電會啟動封鎖程序時,新的試錯行為就又誕生了,那就是開始利用嘉樂,幫它打開房門。
三、學習是對意識的快速復制。人工智能通過機器學習逐漸擁有意識,這在許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所演繹。在《驚濤迷局》中,就提到了人工智能通過機器學習,從復制的人類記憶數(shù)據(jù)中,挖掘當事人的思維邏輯,進而對其進行思想模擬的理論。
實際上,人類的學習過程也是這樣的,通過不斷的學習前人的知識成果,不但會了解一些新的自然規(guī)則,還會逐漸掌握前人的思維邏輯和思考方法,最終使自己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同樣,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性格,但是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人,性格上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相同點,這就是相互學習的結(jié)果。
就像波士頓機器人在十年時間里,學會了走路,跑步,跳舞等等,雖然目前看來只是一些簡單的行為,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它已經(jīng)具備了學習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掌握越來越多的人類知識,擁有人類的思維邏輯或許也不會太遠。
在影片《機械姬》中也是如此,艾娃為什么在最后,會指使女仆機器人京子將老板納森刺傷?并且她自己還要補刀?顯然,她是要殺死納森。而這種殘暴的行為正是跟納森所學,因為納森只是將它們視作一堆零件和數(shù)據(jù),自己想怎么處理都可以,隨時掌控著生殺大權(quán)。所以納森臨死都沒有想明白,機器人為什么會刺死他。
四、模擬是對意識的驗證。機器人是否需要設置性別?機器人本身又是如何知道性別對于自己有何意義?這在影片《機械姬》中,程序員嘉樂就跟老板納森有過專門的討論。嘉樂認為機器人完全沒有必要區(qū)分性別,可以是一個灰盒子形態(tài)。而納森則不這么認為,他認為兩性交流恰恰是最有價值的,因為情感交流或可成為意識產(chǎn)生的來源。
然而,令人感到詭異的是,雖然納森將艾娃設置成女性身份,但艾娃是如何將自己理解為一個女性呢?顯然是通過學習人類已有的知識,然后模擬人類女性的心理特征。
那么,艾娃的模擬是否能夠讓她具有女性的特質(zhì)呢?顯然是成功的。當艾娃穿上漂亮的衣服,帶上假發(fā)后,儼然就是一個人類女性的形象。但這并不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是艾娃在跟嘉樂的聊天過程,就好似一次完美的邂逅。艾娃的心理變化也在模擬一個女性與陌生男性交往的過程,而嘉樂并沒有感到絲毫違和。
反而是艾娃扮演的人類女性,表現(xiàn)出了謹慎,擔憂,示弱,依賴,感性的這些性格特質(zhì),使嘉樂愈加的入戲,最終成功激發(fā)了嘉樂內(nèi)心深處的男性特質(zhì),出手救艾娃于危難。
其實整個過程,艾娃就是在一點點的模擬人類女性,然后一點點的觀察嘉樂的反應,不斷驗證自己學到的知識是否行之有效。而這個不斷迭代的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經(jīng)驗,是將知識轉(zhuǎn)化成特質(zhì)的具體表現(xiàn)。
說到這里,您或許也跟我一樣。透過影視作品已經(jīng)隱約地感覺到,人工智能的意識到底是因何而生了。那就是在欲望的推動下,不斷地進行試探,以找到正確的方向。在找到方向之后,又會通過相互學習,不斷進行知識迭代,同時進行反復模擬,最后掌握這種能力。而這個過程似乎就代表著意識在逐漸產(chǎn)生了。
當然,人工智能可能會因此產(chǎn)生意識,但并不一定會具備情感。因為情感這種東西,不完全是從利己的角度出發(fā),甚至會從相反的方向出發(fā),這或許是人類區(qū)別于人工智能的最后一條鴻溝。
歡迎關(guān)注科幻之眼,為您分享更多科幻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