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相當于今天什么學歷?
在很多影視劇以及文學著作當中都可以看到類似“舉人”的說法,比如秀才、舉人、進士、狀元之類的稱謂,那么這些稱謂究竟相當于現在什么學歷呢?
古代的科舉制度。說到舉人,不得不從古代的科舉制度談起。古代科舉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成型于唐朝,最終在明清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發展完備,體系完整,從下往上依次有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等五級。
童試一般在地方縣一級考試,考試通過的學生即被稱為童生。如果你在古代已經通過童試成為童生,那么說明你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文化儲備,也有一定的寫作能力。
接下來童生就可以準備在府州等地設置的院試,院試中也有兩個等級,首先是歲試,童生們每年可以參加一回,通過后你也就由童生升為秀才。秀才之后可以繼續參加科試,如果秀才通過科試,那么秀才就有了繼續參加鄉試的資格,如果你再通過鄉試,那你就成功成為一個舉人。但是鄉試并非每年一次,一般是三年一回,時間是在鄉試那年的八月份,分三天鄉試三場,成功錄取后你就成為了舉人,也具備了基本的仕途資格。
所以在古代要想成為舉人并不容易,一方面需要經過層層考試,即使每次都是一次通過,成為舉人至少也要參加五次考試,中間至少要花費五六年的時間。成為舉人之后,還可繼續向上考,也就是參加會試,會試一般在都城禮部舉行,時間一般是在你考取舉人之后的下一年的二月,會試同樣需要考三場,考取通過后便被稱為進士,會試通常錄取二三百名進士,錄取難度更大。
之后錄取的進士可以繼續參加最高一級考試,也就是殿試。殿試一般在會試后一個月,通常是三月份舉行,殿試內容一般由朝中內閣大臣擬定,再由皇帝最終確定。之后殿試的頭名也就是狀元,二三名分別是榜眼和探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進士及第。
現在再說回舉人。舉人其實既不是學歷,也不是官職,只是古代科舉考試當中享有的一種資格。而且一旦做了舉人,就具備了進入仕途的機會,社會地位相對也會更高一些。在成為舉人之前,應試者需要參加童試成為童生,再參加院試成為秀才。秀才之后繼續參加鄉試,才有可能成為一名舉人。
如果非要拿舉人和現如今的學歷相比,個人覺得古代舉人也就是類似于現在的高中文憑,不過地位卻是大不相同的。古時候不像現在,教育條件優越,甚至有很多人是不識字的,所以在古代能成為一個舉人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不像現在,別說高中生了,大學生都是很平常的事。
而且古代成為舉人就等于擁有了仕途晉升渠道,即使沒有入朝為官,很多老百姓在古代都會稱舉人為“老爺”,足見古代舉人的地位之高。
你要說現在的研究生能否考上古時候的舉人,我覺得那還真不一定。我們可以先來看下古代鄉試的考試內容。上文已經說過,鄉試主要考三場,其中第一場的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二三場則考一些策論,還有詔、詰、表、判語,時政等內容。你說現在的研究生如果不是國學相關專業,誰能答好這些題目,恐怕好多人連題目都看不懂。
當然也并不是說現在的研究生不行,只是時代在不斷發展進步,不同時期學習的內容也不同,我們不能進行簡單的縱向比較。或許古時候的舉人不一定能通過現在的高中生入學考試,但同樣現在的研究生也不一定能考上古時候的舉人,不同時期學習的側重點不同,在古代一個舉人可以說就是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了。
總的來講:古時候想要考上一個舉人,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尤其是當時教育條件落后的情況下,不但需要參加各種層層考試,還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古代好多人努力多年最后也還只是個童生或者秀才,考取一個舉人是相當不易的。
如果考取舉人很容易,清代吳敬梓筆下的人物范進,也就不會在考中舉人之后喜出望外,甚至最后達到瘋狂的狀態了。
所以雖然舉人只大致相當于現在的高中生水平,但其考取之難,考取后社會地位的提升,是現如今高中生乃至大學生和研究生所無法體會的。
另外由于古今學習側重點不同,現在的研究生不一定能考上古代的舉人,古代的舉人也很難通過現在的高中、大學入學考試。舉人和研究生雙方所處社會階段不同,他們在各自的階段,都屬于當時的頂尖知識分子,不能進行簡單的縱向比較,來談誰強誰弱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