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投名狀?
前段時間,冷兵器研究所曾經刊登了《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一文。文中曾簡單提及《投名狀》中最富爭議的,清軍士兵用鐵鍋擋子彈的情節BUG。很多讀者對此感覺意猶未盡。于是冷兵器研究所這次為大家奉上一篇更為詳細的考證文章。
推廣溫州幫又被罰了!揭秘其操盤手法!
▲投名狀電影中出現的用鐵鍋擋洋槍的情節
電影《投名狀》里的鐵鍋能擋洋槍子彈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這種鐵鍋連冰雹都擋不住,更別說是子彈了!
2013年時就有新聞,貴州某地遭遇冰雹,結果鐵鍋都被砸穿了。
其實鑄造生鐵鍋,在中國古代,是赫赫有名的出口拳頭產品。下圖是南海一號出土的鐵鍋,大量的鐵鍋堆疊在船艙乃至甲板上。
這些鐵鍋在經過金相分析之后,為共晶或過共晶白口鐵,平均含碳量為5.6%,而且近九成的鐵鍋含硫量在0.6%以上。高硫高炭的鐵鍋硬度高且耐磨,但是在制作成大型薄板鑄件的時候,就顯得尤為脆弱,日常使用中都會出現破損。以至于古代中國出現補鍋匠這種職業,因此被冰雹打出窟窿就不足為奇了。
▲清代佛山鑄造鐵鍋生產中的紅模鑄造法
這種鑄造的鐵鍋自然是無法抵御洋槍的,影片中使用的洋槍,以槍機形狀來看,為裝填球形鉛制彈丸的火帽槍,即使用黑火藥作為發射藥的前裝滑膛槍。這種火槍連板甲都淘汰了,小小的鑄鐵鍋自然不是對手。
然而事事無絕對!要是較真問:鐵鍋有沒有可能擋住子彈?答案卻是有可能!
因為中國除了鑄造的鐵鍋,還有鍛造的打勺(鍋),也就是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里的手工鍛打鐵鍋!而且!這種鐵鍋在工藝上甚至跟歐洲的板甲有類似的地方!
▲打勺工匠王立芳回答采訪者關于鍛鍋所需的工程量
打勺也就是鍛造鐵鍋,之所以名聲不顯,主要是因為制造這樣一口鐵鍋,從加熱塑形開始,到最后的冷鍛,前后一共要敲擊4萬多錘!這種方式制造的鐵鍋,自然不如鑄造鐵鍋一次成型來的方便快捷,而且要額外耗費原材料,進而導致在產量上遠遠落于后者,成本更是遠高于后者!于是很多人只知道中國有鑄鐵鍋而不知道有鍛鐵鍋。
▲打勺(鍛打鐵鍋)中冷鍛期所需加工工具
▲打勺(鍛打鐵鍋)中熱鍛期所需加工工具
說起來,這種鍛打鐵鍋,其實就是對金屬薄板進行加工。打勺放在國外,可以成為鈑金加工,而鈑金加工在歐洲古代又有一個很出名的延伸產品——板甲。眾所周知,板甲是為了應對早期火器而出現的防具,在中遠距離中對輕火器有良好的防護能力。
▲日本南蠻胴(胸板)上火器射擊留下的凹陷。
任何盔甲,在材質一樣的情況下,片材厚度是最重要的一項評價標準,然而對于當時的火槍槍口動能而言,絕大多數的盔甲厚度只能對抗遠距離射擊。即便是被評價為威力不足的輕火繩槍,在100m距離上的動能依然可以擊穿2mm的鋼板。而甲片厚度普遍超過3mm的板甲,就已經很笨重了。日本的足輕甲甲片厚度甚至只有0.8~1.4mm厚,3mm已經是大名將級別的防具了。
▲騎士與風爐中對不同厚度的鋼板對于遠程武器的防護能力如圖所示。
但鍛打鐵鍋要做到厚度超過3~4mm,倒不是不可能。因此如果你真有一把厚度足夠、做工優良的打勺,用來擋一下遠距離射來的早期前裝槍的球狀子彈,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但指望拿這個打勺面對火槍隊列釋放無雙技能?還是洗洗睡吧!要知道做工更好,具有防彈外形的板甲都被早期前裝槍淘汰了……
說回到《投名狀》電影本身,那些窮得要靠“搶糧!搶錢!搶XX”才能活下去的大頭兵們,能找到一口鑄鐵鍋就是運氣了,指望龐清云(李連杰)、趙二虎(劉德華)給他們每人配備一口用四萬錘敲出來的昂貴打勺?都這么土豪了,還用得著跟太平軍去拼命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也可以從在中國已經漸漸消失的鍛打鐵鍋中,看到唐、明時代,國人對中國盔甲金屬光澤的形容詞——明光鎧、明盔明甲。中國的鍛打匠人可以將鐵板鍛打出什么樣的效果呢?有多明光,是怎樣的明光?從那四萬余錘所鍛造出的的一口鐵鍋上,依稀可以看到當年中國盔甲,在光線下所反射出其應有的真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