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為何突然被破譯了?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文字還未出現之前,史前社會就有圖形記事的傳統,后來一些圖形被簡化為象形符號,人們發現可以通過一些符號來表達一些基本的信息。這些符號越來越多,接下來人們發現可以把一些簡單的符號組合起來表現更為復雜的意思,這樣最早的表意文字系統就誕生了。
表意文字的核心是最基本的象形符號和約定俗成的指代符號,以及這些符號的組合方式和內在的邏輯。楔形文字以形似木楔而得名。
人類的發現一般都出自偶然,楔形文字的破譯更是偶然中的偶然。1799年7月19日,橫掃埃及的拿破侖軍在羅塞塔村無意間發現了一塊石碑——羅塞塔石碑。這塊碑的上面同時用三種語言,即古埃及象形楔形文,古埃及注音楔形文和古希臘文銘刻了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于公元前196年發布的一個公告。
由于古希臘文是通行的歐洲書面文字之一,所以這塊石碑無疑就是一本字典。左左右右倒查順查一遍,整個古埃及文明唾手可得。法國人宣布,幾個星期后就會有結果。實際上法國人太樂觀了,這塊小小石碑銘文的全破譯整整用了二十年。
拿破侖攻占埃及觸及了英帝國的利益,兩國間爆發了史稱尼羅河大戰的戰爭,其結果是英軍奪回埃及。在英國人奪回的戰利品中包括羅塞塔石碑,將此占為已有的法國將軍墨努弄巧成拙,為換回自己被英軍扣留的其他物品,不得不交了出來,好在之此之前已經做了不少摹本,在他看來也差不了多少。英軍把石碑運回倫敦,十分驕傲地陳列在大英博物館至今。
這一舉動激發了一個法國青年的愛國熱情,他發誓要趕在英國人之前讀懂這塊碑,以奪回法國人在戰場上沒能得到的東西,那就是法國人的優越。這個人就是商博良。英國人自己當然知道破譯這塊石碑的重要性,費了挺大勁奪回一件寶貝,卻不知如何使用,豈不成了笑柄?
英國方面領銜攻關的是博物館駐館科學家托馬斯楊,且不說雄厚的財力和國家的支持,其資歷就能讓競爭對手退避三舍,他提出的人眼聚焦原理和光線傳播原理至今仍是經典物理學的基本假設,廣為引用。另外,英國人擁有羅塞塔石碑,這本身也是一個無以倫比的優勢。
商博良就寒磣多了,孤軍一人,無名無望,出身貧寒。可是商博良卻有兩個無以倫比的優勢,那就是語言天賦和一個不管他干什么都盲目支持的哥哥約瑟夫。商博良出生在法國西南一個小鎮費吉卡,在格里諾博完成中學教育,十三歲時就能熟練使用六種語言,其中包括埃及語和希臘語。
哥哥約瑟夫意識到格里諾博對弟弟來講天地太小,于是傾其所有把商博良送進巴黎東方語言學院,師從語言大師德薩其教授。就是在德薩其教授的課堂里,商埔良第一次知道了羅塞塔石碑,英軍的傲慢和法國的恥辱。于是,商博良和托馬斯楊,隔著一個英吉利海峽,分別在英國和法國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商博良和托馬斯楊走的是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托馬斯用的是數理邏輯的辦法,而商博良走的是人文科學的道路。當然兩人也有不少共同點。
這塊石碑上有三種文字,而且第三種文字是可以讀懂的古希臘文,而且已知這一段希臘文與上面兩種楔形文字內容完全一樣,那么通過認真的比較,未知文字的結構將一目了然。托馬斯使用的就是當時最為先進的密碼破譯技術,用數學的方法統計字詞出現的頻率進行推測,例如,在希臘文本中出現了二十四次上帝一詞,那么在未知文字中出現二十四次的詞可能就是上帝的意思,正是使用這種方法,托馬斯準確無誤地破譯了未知文字中大部分詞組。
但是這個似乎無可爭辯的道理恰恰誤導了包括托馬斯楊和商博良的老師德薩其在內的一代語言學家。因為這一理論有兩個致命的弱點:
1、三段文字銘刻在這一塊高不過1.2米,寬不過0.7米的石頭上,而且這塊石頭頂部損毀嚴重,所以包括的楔形文字量是極為有限的,即便能找出全部對應的詞,那么對于破譯整個文字系統仍將是杯水車薪,微不足道。
2、根據現在的考證,該石碑刻于公元前196年,所使用的無論是古希臘文也好,古埃及文也好,與之前和之后的文字都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本質的不同。古埃及文字已失傳千年,而古埃及文明前后傳承五千年之久,很難想像這種文字六千年間一成不變。
假定沒有什么變化正是托馬斯楊犯下的一個致命的錯誤。事實上,托馬斯楊曾經在正確的道路上走了一段,他發現古希臘文中個別字詞的發音(法老的名字)可能與古埃及文字的發音是有對應關系的,但是當時主流語言學家,特別是商博良的老師德薩其堅持認為楔形文字是符號且不可閱讀,另外托馬斯楊本人沒有語言學的基礎,因而錯誤地認為自己發現的這種對應是由于楔形文字已經被占了統治地位的希臘語影響的結果,走進死胡同,然后輕率地加以定論。
商博良與托馬斯楊不謀而合地破譯了石碑上的法老印章,這種印章也不能完全算印章,只是楔形文字在提到法老的時候都要用一個框框住,大約是表示尊重,這個框內都有數量不等的幾個符號,顯然就是不同的法老的名字。
第一個被破譯的正是石碑上的法老,托勒密五世。這個結論是可以用兩種辦法都能得出來的。接下來,商博良就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他根據自己對現代埃及語和幾種古語的熟練掌握,看出古埃及語與古希臘語音節上的對應,正確地讀出另外一個法老的印章,即拉姆西斯的印章,而這位法老在位于公元前十二世紀,遠在希臘人亞歷山在征服埃及之前,從而斷定楔形文字也是一種拼音文字。因此,羅塞塔石碑上已經包括了全部楔形文字字母,如果找出其讀音和現代埃及語的讀音對應關系,那么破解全部楔形文字就成為可能。
令世人想不到的是,幾千年前人們所講的語言和當今人們所講的語言相比,有變化,甚至有巨大的變化,但是,這個變化與書面語言相比居然就很小。楔形文字可以死掉一千年,但是商博良發現,現代埃及人講太陽時和六千年前幾乎是一模一樣!
商博良又是如何找到音節對應關系的呢?熟悉圣經的人都知道,根據圣經的記載,從大洪水算起,從諾亞一直可數到當代,這個年份是可以算出來的,大概就是四千多年,但是精確的長度卻是一個教會樂此不疲的千年話題。掌握不同版本的圣經無疑對渴望知道答案的商博良來講又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技能。
商博良在現代埃及語與古埃及語間找到了一個橋梁,那就是科普蒂克語。這是一種瀕臨死亡的古埃及語言,早已退出日常生活,可是在當時巴黎生活的埃及人都會去一個專門的教堂,由于這個教堂的信徒都來自埃及,出于保持傳統的需要,該教堂在祈禱和做彌撒時使用科普蒂克語,也就是古埃及語。商博良拜牧師為師,專心致志,居然就成了專家。這一下,他成了掌握古埃及語,古希臘語,現代埃及語的第一人。
1822年,托馬斯楊和商博良先后看到一塊紀念柱的摹本。這個紀念柱被英國富商邦克從埃及最南端的費勒島運回英國后立在自家的莊園里,至今仍是英國的國寶,與羅塞塔石碑齊名,因為這塊碑是另外一塊同時刻有楔形文字和古希臘文的石碑,只是這塊石碑上的古希臘文刻在底座,而且只是解釋性的,不是對照版。根據底座上的古希臘文介紹,紀念柱上有法老克麗爾帕特拉的名字。
這個紀念柱成了托馬斯楊的滑鐵盧,因為費勒島位于埃及的最南部,距統治中心很遠,所以在希臘統治數百年后仍使用楔形文字,在這幾百年間書面語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羅塞塔石碑對應找出的符號和顯然是克麗爾帕特拉的印章對不上。但是商博良則在看到摹本之前先公布了自己的預測結果,一模一樣。
對商博良這一套楔形文字的注音系統的反證,發生在商博良死后百年。在一百年里,人們根據他的發現整理了所有埃及現存的楔形文字,其中出現了一個名叫圖坦卡木的法老,該法老不知所終。也許是誤讀,或是原本的毛病?這時,出現了另外一個鍥而不舍的追求者,英國考古學家卡特,他堅信商博良的破譯。在歷經幾十年搜尋后,終于在1922年發現了這個法老墓地。該發現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由于商博良,人們不僅找到了在所有其他語言中都沒有記載的這位法老,而且還十分準確的知道他的名字叫圖坦卡木。
商博良最終為法國人爭回了榮譽,商博良名聲鵲起,聞名天下。
古埃及之后,再來看看西亞方向,兩河流域。這兩條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兩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產生和發展的古文明稱為兩河文明或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它大體位于現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時間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紀,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
西亞的古代文字和古埃及文一樣,早就失傳了。17世紀威尼斯商人彼埃特羅,在波斯帝國王宮遺址首次發現并臨摹了古楔形文字,引起歐洲學術界的注意;18世紀中葉丹麥發考占家卡爾斯吞·尼布爾,發現部分古楔形文字書寫規律和字母數量;19世紀初德國學者格羅鐵芬完了多個符號的解讀;19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羅林森在伊朗考察間,發現載有三種書體的的貝希斯吞銘文,并冒著生命危險,將懸崖上的銘文臨摹了下來并實現了破譯。1857年,大英博物館組織對楔形文字解讀工作的最后驗證。這次驗證也標志著一門以研究使用楔形文化歷史的史學分支學科的亞述學誕生。
但是,西亞的的楔形文字或者說符號,是否跟商博良破譯的羅塞塔石碑一樣,目前還都不好說 。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