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一個烏龜養殖場要多少錢要怎么搞?
烏龜是一種冷血變溫動物,它的生長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通過人為制造適應于烏龜生長的環境條件,使其食物得到可靠保證,減少了遭受敵人的可能性,提高了成活率。在人工環境中,通過控制溫度,延長龜的生長周期是縮短龜生長周期、早日達到市場規格的有效途徑。龜類養殖場的選擇和建設應以經濟實力、設計和生產規模等綜合因素為基礎。重點選擇場地水質、土壤質量等因素,以及其他生產條件,綜合考慮。養殖場的總體布局,根據資金、技術和工業龜場的發展規劃和布局,使功能分區清晰,布局緊湊,交通便利,并留有發展空間。
總體規劃應逐步落實,逐步落實。其規劃原則如下:建立完善的親龜養殖、產卵、溫室龜類集約養殖、成龜集約養殖和龜類加工生產體系,建立集科研、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漁業企業。在符合烏龜生長發育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人流、物流包括水、電、氣等和信息流的總距離,便于日常管理和運營,降低成本,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養殖龜魚相結合,建立多元化的復雜生態系統,防止自身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既要考慮集約養殖、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又要根據農業工程的要求,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做到合理經濟,為今后的發展創造條件。
親龜池需要開闊的水面和遮陽棚。池塘周圍不應該有高大的建筑物,但應該有一定高度的墻與外界隔離,以防外逃、偷盜和敵人傷害。池底要求土質或砂質泥漿,無冷浸,無滲漏,水源充足,無污染,使親龜池由水池和地面組成,旱地可分為運動場投料平臺和沙池兩部分。池與旱地之間有30個斜坡相連,方便母龜爬上沙池挖洞產卵。建親龜池時,外墻高度以防盜為原則,內墻一般為50厘米高,以防龜互相游蕩。放養密度取決于培養量,但母龜放養密度不宜過高。龜池應為長方形,陸水比7:3,水深1.0-1.5米。池塘的三面應該是陡坡,這樣海龜就不能上下移動;另一面應該是緩坡,在龜池周圍種植樹木、花卉和草地,盡可能模擬自然生態環境,有利于母龜的繁殖。
幼龜池一般要求為水泥砌體結構。它應該建在室內和室外。面積不宜過大。它應該在10平方米左右。這個池有1米深,可以建在一個長條形的池里。池也可以分成幾個小格子。水池的長度可由生產規模決定。池周圍應該有一道30厘米高的矮墻,另一側應留有游泳池另一側的土地,池應與30個斜坡相連。平臺位于池與陸地相相遇的平臺上。方便烏龜及時上料清理。池應設有進、排水系統,進出口應設逃生圍欄。幼年龜又小又弱,抵抗外敵的能力很差。因此,最好用鐵絲網覆蓋幼魚塘,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目前,幼龜養殖大多采用加溫飼養的方式。幼年龜池的建設是以方便飼養管理為原則的。它的面積不應該太大,從30到50平方米不等。水池為矩形,水泥磚結構。池塘的墻高約1米,池塘中的蓄水深度可由個體大小決定。池塘底部覆蓋著10厘米厚的細砂。在池塘的一側,用磚或水泥板建造一個與水面平行的平臺,供龜居住和日光浴。上料平臺靠近水泥平臺設置水泥板或木板,面積取決于烏龜的密度。幼龜池的進水和排水系統應匹配。進出水管應設置調節閥,可隨意排放冷熱水,調節水溫。出口應該用柵欄圍起來,以防小龜逃跑。一般來說,保持水溫在26到30攝氏度之間,使幼小的烏龜在一個常年水溫穩定的池中快速生長。
成龜池的結構與室外和室內基本相同。但面積較大,一般為50-150平方米,池深1.5米,供水1-1.2米。池底還設計為進水口一端略高于排水口,便于更換和排水操作。排水口用鋼絲網圍起來。在池的一邊,為龜鋪上木板和石棉瓦,供它們在水中進食和休息。在木板和石棉瓦上設置高度約2厘米的擋板,防止飼料落入水中,造成飼料浪費和水質惡化。室外池的結構與親龜池相似。它是一個長方形的水池,東西深1.2米,注水深度2米,建有30.1厘米的高速墻池周。水池有20厘米厚的細砂,該區域無特殊要求。一般來說,每個池塘的面積為1-3畝。北坡預留2:1坡地。離逃生墻2-3米,供龜上岸活動。北坡沿水岸線用水泥抹面,做出50厘米左右寬度的硬化帶作餌料臺,也可用木板、石棉瓦等制成。
烏龜養殖場有很多不同的要求,如親龜池、幼龜池等,因此養殖戶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減少在養殖過程中的不必要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