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墨家是怎么回事?
1. 墨家的創始人---墨子
墨子(約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戰國初時期的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本名翟,魯國人,有的說是宋國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業者。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他還曾和公輸班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鳶",據說三天三夜飛在天空沒有掉下來。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
2. 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家在政治上的主張主要是墨子的“兼愛 非攻”,這直接決定了墨家在軍事上的“只守不攻”原則,也正因為墨家不把自己那些用先進的科學原理制造出來的優秀機械用來進攻打仗,才使統治者們不重視墨家(也無法重視),這直接導致了墨家后來的衰落。
庶民思想和時代背景
族土地所有制終于代替了宗子世襲、不得買賣宗族、土地所有制的時代;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鐵的使用也普遍起來;大工商業暴興,孔子的弟子子貢亦官亦商,富甲天下,此外,還有不少“在農與工肆之人”,即小生產者,遭受著壓迫,過著艱苦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墨子反對“周制”和宣傳“興利除害”等等,都是庶民思想的要和反映.一時期,處于“史文闕軼,考古者為之茫然”的春秋戰國之交,歷史劇變的時代。周朝政治制度完全崩潰:政治上,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田氏代齊,各國家(此處“國家”不同于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的行政、官僚制度代替了世卿掌權制度,由此產生了“士”這一階層;經濟上,封建領主經濟轉變成為封建地主經濟,個人私有可以買賣的家族土地所有制終于代替了宗子世襲、不得買賣宗族、土地所有制的時代;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鐵的使用也普遍起來;大工商業暴興,孔子的弟子子貢亦官亦商,富甲天下,此外,還有不少“在農與工肆之人”,即小生產者,遭受著壓迫,過著艱苦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墨子反對“周制”和宣傳“興利除害”等等,都是庶民思想的要和反映.
二 墨家的科學研究成果
1.光學
A.小孔成像 -----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經上》: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
《經說下》:景:光之入(煦)照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
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下。在遠近有端與于光,故景庫內也。
古代人民從大量的觀察事實中認識到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約二千四五百年前戰國時期的墨翟和他的弟子,通過實驗證明了光這一性質,并在中國和世界上第一次對光的直線傳播作了科學解釋。
實驗的情況是:在一間黑暗的小屋朝陽的墻上開一個小孔,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在陽光照射下,屋里相對的墻上就出現了一個倒立的人影。對此,《墨經》解釋道:“光之煦(照)人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意思是說光穿過小孔如同射箭一樣,是直線行進的,人的頭部遮住了上面來的光,成影在下邊,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來的光,成影在上邊,于是便形成了倒立的影。這段話科學地解釋了光的直線傳播原理,闡述了小孔成象的現象。墨家所做的這個實驗,是中國和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象的實驗。和墨翟差不多同時代的希臘帕拉圖學派,雖然也認識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但他們提出的光學理論比《墨經》晚,水平也沒有超過《墨經》。
B物和影的關系
墨家運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第一次解釋了物和影的關系。《墨經》中說:“景(影)不徙,說在改為”,“光至,景亡;若在,盡古息。”其意是在某一特定的瞬間,運動物體的影子是不動的,運動物體的影子看起來在移動,是舊影不斷消失,新影不斷產生的結果。比如:飛翔的鳥兒,它的影子仿佛也在飛動著,實際上并不然。墨家指出飛鳥遮住了直線前進的光線,形成了影子。一瞬間后,飛鳥移動了位置,原來光線照不到的地方,現在照到了,舊影就消失了,而在新的地方,出現了新的影子。這就是說,鳥在飛翔中,它的影子并不跟著移動,而是新舊投影不斷更新。
墨家在研究了兩個光源同時照射一個物體和成影現象以后指出:一個物體有兩種投影,是由于它受到兩個光源照射的緣故;如果只有一個光源照射一個物體,則只會產生一個投影。這些論述與現代光學中的“本影”,“半影”描述非常吻合。
在二千多年前,能這樣深入細致的研究光的性質,解釋影的動和不動的關系,是非常不容易的。
C. 鏡成像的理論
我國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青銅鏡,到了戰國時期,無論在青銅鏡的制造和使用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墨子和他的弟子對鏡子成像的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平面鏡、凹面鏡和凸面鏡的成像的理論。
在分析鏡面成像的時候,墨家把物體看做無數物點組成的,所成的像由無數“糗”(音:qiu)組成。“糗”字本義是炒米粉,在這里取它極細小的含意,描述物體成像的像點。
墨家知道光在透鏡或凹面鏡之前會聚焦。《墨經》上說:“在遠近有端與于光,故景瘴內也。”景就 是影,指物體的影像;內就是納,也就是聚集在一點的意思。《墨經》里常稱焦點為“正”或“內”,所 以我們知道墨家已研究出光線聚集原理。
墨子家對凸面鏡生虛像的原理也很了解。《墨經》記載:“景之臭無數,而必過正,故同處其體俱然。”意思是說:物體影子由物體距離鏡子距離的遠近來確定,任何一處都可成影,所以說影無數,但這些影子都必然通過焦點,即過“正”。在我們知道的所有能成像的物體中,太陽是最遠的,所以它成像在焦點上。而物體離鏡面愈近,成像的位置愈遠;如果物體和太陽一樣遠,則影像也在焦點上,所以說,“同處,其體俱然”。
墨家已經知道凹面鏡成倒實像的現象,《墨經》說:“臨鏡而立,景到。”意指物體經過凹面鏡的反射,所成的影像是倒的,“到”就是倒的意思。書中對這種現象給出了解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從《墨經》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墨家對光的性質以及凹凸面鏡成像現象相當了解。不難推測在墨家所處的時代,我國已經出現了凹面鏡及凸面鏡。而且墨子及其弟子一定做了很多次實驗,并針對這些實驗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和思考才能得出這些結論。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經史著作中,《墨經》是唯一一本對我國古代幾何光學發展進行系統性論述的典籍。
2.力學
力的定義
《經上》說:“力,形之所以奮也。”
《經說上》解釋:“力:重之謂也。下舉重,奮也。”
論物與力
何為形?墨子認為天地萬物始于有,有就是有行。這個概念的外延大至天地,小至質點,而有形者皆為之物。可見,“形”是總攝一切的客觀存在的物質。
何為奮?其含義是“動”,是“震動之狀”。認為物上午本質屬性是廣延,廣延的本性有三種,一是可分性,二是能動性,三是形成性。由《經上》可知,物質的分合集散而成為各種各樣的物體。由此看來,宇宙間沒有無運動的物質。
物何由而動?墨子認為物質之所以運動,無不由力而生,力是原因,形動是結果。“力,形之所以奮也”,就是說使得物質運動不已的是力。如果給這一范疇賦予新意義,相當于“能量”,而形則相當于“質量”。
——《墨經》中關于力的定義是從人的體力概念引伸出來的。書中定義,“力,刑之所以奮也。”這里“刑”就是“形”,指人的身體。“奮”的原意是鳥張開翅膀從田野飛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力是使人的運動發生轉移和變化的原因。
機械運動
力學是現代物理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機械運動的科學。《墨經》中記述了豐富的力學知識。《墨經》中提出了關于機械運動的正確定義:“動,域徙也”。意思是說,機械運動的本質是物體位置的移動。這與現代機械運動的定義完全一致。在墨經中進一步闡述了平動、轉動和滾動等幾種不同的機械運動形式。《墨經》中對這些運動形式的定義是非常科學的,例如在書中將平動定義為“俱止、動”,意思是說一個物體的所有部分要靜止就全部靜止,要動就全部都動。
浮力原理
《墨經》中寫道:“刑(形)之大,其沉淺也,說在衡。”就是說,形體大的物體,在水中沉下的部分淺,是因為物體重量被水的浮力平衡的緣故。這些認識說明墨家不僅定性的認識到浮力同重力的平衡關系,而且有定量的概念。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我國人民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認識到了浮力原理,并開始在生產中加以應用。
杠桿平衡原理
《墨經》中討論了杠桿平衡問題。在《墨經》中將砝碼叫做“權”,將懸掛的重物叫做“重”。支點的一邊叫做“標”(力臂),另一邊叫做“本”(重臂)。如果兩邊平衡,杠桿必然是水平的。在平衡狀態下,加重其中一邊,必將使這邊下垂。這時要想使兩邊恢復平衡,應當移動支點,使“本”縮短,“標”加長。而在“本”短“標”長的情況下,假若再在兩邊增加相等的重量,那么“標”這一端必定下垂。
《墨經》不僅清楚的敘述了種種杠桿實驗的結果,更難能可貴的是對這些實驗做了正確的解釋。例如,它解釋上面講的“標”一端下垂的實驗現象,認為是由于力臂和砝碼的聯合作用大于重臂和重物的聯合作用的緣故。這個解釋不僅考慮到力或重的多少,而且還考慮了距離和平衡的關系,雖然沒有得出明確的定量關系,但是實際上提出了力學中“力矩”的概念。所以可以說,墨家已經發現了杠桿平衡原理。
3.幾何學
《墨經》在數學方面,提出了一些幾何學的定義,這表示我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產生了理論幾何學的萌芽。例如:
“平,同高也。”說的是平的定義,指出高低相同就是平。
“直,相參也。這里參就是三。三點共一線就是直,這是直線的定義。
“同長,以正相盡也。”是說兩個形體相比較,恰好相盡就是長度相同。
“中,同長也。”說的是形體的對承重心的定義。
“圓,一中同長也。”這是《墨經》中對圓的定義。這與近代數學中圓的定義“對中心一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墨經》中還提出了“端”、“尺”、“區”、“穴”等概念,大致相當于近代幾何學上的點、線、面、體。書中寫道:“端,體之無厚而最前者也。”“端,是無間也。”“端”字原意是植物初出土的芽尖,整個植株由它長成。這里借用來描寫幾何學上的沒有厚度也沒有間隙、無法間斷的“點”,這種思想雖然在現在看來還不是完全準確,但在當時的文明程度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墨經》它包含的墨家的一些數學思想,主要是若干形式邏輯原則和給數學概念下定義的思想.墨家講究“正名”,重視概念,對一些數學概念給出了比較明確的定義,如右表所示:
墨家的數學基本概念定義和邏輯思想在先秦曾一度大放異彩.可是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些思想沒有與中國古代數學真正結合起來.直到清代,才又有人重新研究.盡管如此,《墨經》中的數學思想的產生,表明我國在2 500年前就已較嚴密地研究幾何,比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問世還早100多年.
4.宇宙論與時空論
(1)宇宙間萬物的起因
《經上》說:“故,所得而后成也。”
《經說上》解釋:“故: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體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若見之成見也。”
《經》中,“故”有一種力量,足以使得別一現象出現。可見,“故”就是一事一物之所以生,所以成,就是客觀事物生成的原因。表明原因引起結果,結果顯出原因。所以“故”這一范疇,反映事物見因果的必然聯系。
《經說上》中,指出世界上一事一物的出現,必有一事或數事為其先決條件。“小故”是形成事物的必要條件,是“大故”的一部分。大故是形成事物的必要和充分條件。
(2) 論宇宙為整體
《經上》說:“體,分于兼也。”
《經說上》解釋:“體:若二分之一,尺之端也。“
《經上》中“兼”即整體,總體,全體。體即個別,個體,部分的意思。因此,“個體是從全體中分出來的”這說明宇宙是統一的整體,任何事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都從整體分出。
《經說上》中“尺”是線的意思,端是點的意思。用舉例來說明世界上的事物都表現為“兼”和“體”兩個范疇關系的存在。
《經上》說:“久,彌異時也。”
《經說上》解釋:“久:合古、今、旦、暮。”
《經上》說:“宇,彌異所也”
《經說上》解釋:“宇:蒙東、西、南 、北。”
《經上》中“久”是永恒,是長遠。“彌”是 合,是周遍,兼全體而無遺。“宇”是寓。“所”是方所、處所。
宇宙二字的含義就是時間和空間。不過墨家對其有特用的哲學術語—久宇。
墨子用矛盾的統一論來闡述其時空觀,對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做了辨證的看待,而且闡明了物體的運動必存在于時間和空間之內。墨子認為,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物是外延最大的概念,包含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其內涵指實際存在的東西.宇宙有的地方被物質充盈,有的地方不被物質充盈,宇宙是有與無的統一.時間和空間是一切物質存在的根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墨子通過(物體)運動研究時間、空間,并給出了準確的定義,從而闡明了時空"有窮無窮"等思想。墨子的宇宙圖象是空間、時間、物質、運動有窮又無窮,在無窮的宇宙中充滿了無限的物質,物質運動不止。
三.后記———墨家的衰落
墨家在歷史上之短暫存在過一段時間(墨子在世時)
墨家的消散并非墨家幫助秦國統一天下,墨家在戰國已經分裂,除所說的墨離為三的相廣氏,相夫氏,鄧陵氏三家外,還有以黃老道補統墨學思想的宋研,尹文一家,以墨家邏輯學自立一家的名家惠施,還有許行的農家,都出于墨學,戰國末期墨家中心轉入秦國,但并非主張秦國去滅六國,而是讓秦皇用墨家思想治國,為秦國守城,在秦國當時的兵法中與<<墨子>>中所記載的守城兵法是一樣的,墨子怕兵法被侵略者利用,所以墨子只寫守的兵法,不寫攻的兵法,墨家的消散是因為<<韓非子>>所說的"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秦國利用墨家的學說讓國家純樸,節省資源用于軍事,又利用墨家弟子守城,統一后因當時大多游俠出于墨家,而且墨家是為受侵略國守城的軍事團體,統治者根本不容墨家的存在,所以秦統一后墨家便壓逼墨家,因為墨家的反戰思想使墨家在秦迅速衰落,秦統一是根擾<<韓非子>>的中思想富國強兵,韓非被李斯陷害,在獄中寫出<<韓非子>>,最終李斯逼韓非服毒自殺,秦皇最終很后悔,但便用了<<韓非子>>中的霸道思想加速兼并戰爭,統一后便實行焚書坑儒的愚民政策,到漢初,漢統治者不讓墨家墨興,在<<史記>>中沒為與墨子和墨家有關的人立傳,如墨家的弟子,"止楚攻宋"一事被墨子感染的墨子好友魯班,初學黃老道后轉墨學的宋研,尹文,學于墨學的農家許行,受墨學影響出身貴族卻反對貴族剝削的隱士陳仲,都不立轉,只有晏嬰有立轉,墨子也只是"宋大夫,或與孔子同時,或之后..."這二十多字概括.司馬遷可能想為墨家學者立傳,但因為資料大多來自于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漢朝壓逼墨家所以司立遷無法找到墨家的資料.
墨家其實也并非完全消散,只是失去了官方學說的地位,但隱于民間,墨者大既有三種分枝,一類是傳統墨學學者,在<<鹽鐵論>>中就是民間的墨家學者與儒家學者聯合起來在一次辯論大會中批判西漢中葉的黑暗統治.當中儒者居多數.一類是游俠,游俠其實大多都出于墨家,因為統治者壓逼墨家以組織形式分離成游離形式,就是游俠,在<<史記>>中司馬遷為游俠立傳,實質暗示了墨俠的去向,還有一支就是后來與黃道道融合的墨家弟子,淮南王劉安曾廣招賢士,當中有許多就是出自墨家,當中在<<鹽鐵論>>有所記載,后來劉安以黃老道思想為主,結合各家思想寫成<<淮南子>>,還有<<淮方萬畢術>>,但<<萬畢>>今只存殘卷,但當中許多就是與<<墨經>>中所記載的科學技術.淮南王謀反失敗,許多門客都遭到牽連受到誅殺.但那時起其中一支墨家弟子已經與黃老道,方仙道,民間儒者融合,形成后來黃巾起義的太平道.經典<<太平經>>延續了以天為最高主宰,當中許多思想就是出于<<墨子>>,黃巾起義的口號"蒼天已殮,黃天當立",實質是以墨家的天志挑戰官方儒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天命思想.到晉翰葛洪先生在<<抱樸子>>中所說道教變化術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記>>,道教神仙故事中有墨子成仙的記載,可見早期道教有一支來源于墨家,墨家思想也融入了道教,到后來的<<赤松子中誡經>>,<<太上感應篇>>這類勸善書其實都是<<墨子>>的天志,明鬼,兼愛,非攻的思想,<<墨子>>一書也收錄在<<道藏>>中,道教中強調人要行善積累功德這一思想其實來源于墨家,章太炎先生說"道教教義,本諸墨氏,源于流長",墨家思想雖在官方學說沉積兩詰年,其實融入了道教中,另外就是成為了游俠的主導思想,宋朝野史中記載南俠展照自小愛讀<<墨子>>,可見<<墨子>>在民間一直流傳著.
結語
墨家的科學技術和它的思想的及其博大精深,現在看來都不禁為其偉大而驚嘆,在那么遙遠的時代的如此非凡的思想和成就,但其科技和思想的突然斷流也不禁讓我感到無比的遺憾和疑惑。我們有必要去學習古人的思想,不是為了獲得問題的答案,而是為了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