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為什么要做讀書筆記?
謝邀。
下面我以我的親身體會分享一下為什么讀書要做筆記,以及如何做筆記。
01讀書對我好像沒什么用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我絞盡腦汁想了許久,也沒找到答案。在藏書館翻看了閱歷一欄,看完了自己從17年暑假到現在的所有書目,依然找不出一本自己特別喜歡的書,一本想要虔誠地推薦給大家看的書。
我承認那些書籍曾經在某些時刻給過我觸動和感悟,但是現在我看到它們的感覺,就像是迎面遇上一個人,認識面孔,卻叫不出名字。
我只知道我看過它們,但是我說不出來它們曾經給過我的感動,說不上來它到底哪里好。
而事實上,并不是它們哪里不好,而是我不會看書。多么痛的領悟啊。
我今天發(fā)現自己對很多看過的書都沒有印象了。原因在于,我只感受閱讀過程中的觸動,卻從來不深入思考,沒有通過文字來輸出自己的想法。時隔幾日,我的那些觸動慢慢褪去,我便失去了與那本書的鏈接。
這樣看完就忘,什么都不給自己留下的讀書方式,讓我很難覺得讀書對我是有幫助的。它真的就只是過眼云煙而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02讀書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是你還記得
白巖松說:
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不同的書籍給你填注了不同的營養(yǎng)。
有趣的是可能你都把它忘了,但是在遇到某一個事情,或者思考某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曾經讀過的一本書,還會再次幫助你和激活你。
但是我覺得,那本書還可以幫助和激活你的前提是你還記得。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有一個選手很動情地提到他的父親,他說,他的父親是一位盲人,十多年來教他讀書,全是靠自己的一張嘴。然后主持人董卿就在旁邊脫口而出: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
你說董卿怎么就能張口就來這么一句話呢?歸結為讀書其實不夠,重要的是她有記憶,而且還是一種高深的記憶,是一種融化進血液里的記憶,是一種將從書中攝取的信息變成智慧的記憶。
只有這樣的記憶,才能讓讀過的書體現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或者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03讀書最重要的是思考
大家先看這張圖,內容來自某乎。
這些年來,我發(fā)現自己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對于這世上的許多觀點,容易輕信,也容易推翻,常常被觀點的洪流沖擊,很難堅定自己的立場。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立場,我也不知道。
起初,我以為這是我年少無知讀書少所致,后來才發(fā)現,并不是我多讀書長知識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不讓自己那么容易受到不同觀點的沖擊的利處,其實并不來源于讀書,最關鍵的地方其實是思考。閱讀,不過是提供了觀點罷了。
04以后我要怎么讀書
如前文所說,讀書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是你還記得,哪怕是保持零星半點兒的記憶。那么要怎么樣才能讓自己更好地記得呢?
今天我才體會到了做讀書筆記的重要性,如果我當時做了筆記,經常回顧自己的筆記,肯定不至于像今天一樣面對自己看過的書還一腦空白。
在做筆記的過程中,私以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將思考貫穿其中,思考力的存在不僅可以讓我們免于不同觀點的沖擊,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記憶。
在思考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經歷,讓書本知識真正與自己發(fā)生聯系。
然后,將自己的思考感悟記錄下來,如此會很明顯地看見一本書帶給了自己思維上的何種變化。接下來更重要的一步是寫自己下一步的行動,而不是只是記錄觀點。
無意義的做筆記法就是把書上的觀點搬到筆記本上,而沒有搬到腦袋里,更沒有搬到生活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