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一定對嗎?
“有其父必有其子”,這話傳承了幾千年,最早出自孔子后代所著《孔叢子·居衛》之中,即:“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介于“老子英雄兒好漢”這樣的褒義詞和“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樣的貶義詞之間的中性詞。在不同情境下,或含有褒義,或傾向貶義。過去,大人們喜歡或討厭一個孩子,總會習慣地問一句“你是誰家的孩子?”如果父親口碑很好,孩子十分懂事,人們會稱道“老子英雄兒好漢”、“有其父必有其子”。倘若父親口碑不好,孩子令人厭惡,人們會譏諷“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對于“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對與錯來評價。盡管它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包羅萬象。否則,就失去了客觀性。從家庭的角度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在家庭中,父親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靈魂。孩子好不好,與父親的責任最為密切。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在評價孩子時,總是習慣于把孩子的表現與家教和父親掛起鉤來一同看待和“子不教父之過”的原因所在。從孩子自身來看,孩子是生命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喜好和秉性。如果父母的好心不能為孩子所接受,岀發點無論多好都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甚至與父母的意愿大相徑庭。因為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起作用。由此可見,在對孩子的家教上,要首先與孩子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才能激發孩子向上的動力。其次,身教要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孩子出息,父母顏面有光。孩子成害,父母顏面掃地。好的父母,不一定有好的兒女。但好的兒女,一定有好的父母。作為兒女,不求光宗耀祖,但求謹遵家教。對父母最大的孝道,就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因為我們是父母的傳承,代表了父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