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沒有看到楊家將的身影?
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只傳了三代
分別是第一代的老令公-楊無敵,本名(楊業),第二代的楊延昭,第三代的楊文廣,楊文廣之后,叱咤疆場的天波府逐漸萎靡凋落,到了北宋滅亡時,楊家將早已銷聲匿跡了
相信有不少人在電影里,評書上,戲劇中不少看關于楊家將的故事,比如楊業碰死李凌碑,七子去六子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家女將,佘老太君等等在這些故事,電影,戲劇中楊家將每戰必爭先,楊家好幾代人都為大宋王朝拋頭顱灑熱血,最后戰斗到連家里的婦孺都先后送上了戰場
作為一個被世人傳唱的將門虎子為何卻在北宋被滅之時,竟然沒有聽到他們的消息呢?楊家將此時在干嘛?又身在何處?
其實歷史上的楊家將并沒有演義上的那么夸張,首先楊家將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時間不長,到了北宋被滅之時,赫赫有名的楊家將早已不敷當年之勇了
歷史上的楊家將也并沒有那個熬死三代楊家將的佘老太君,也沒有穆桂英掛帥,更沒有楊宗保這個人,楊家將的威名只持續了三代就嘎然而終首先是第一代的楊業,楊業原本是北漢的一名將領,因為因為深得劉崇建歡心,所以賜姓為劉,名繼業,并封為建雄軍節度使,北漢被趙匡胤所滅后,劉繼業歸降趙匡胤,并被趙匡胤改復姓楊,賜名業,劉繼業又變回了楊業,并封為左領大將軍一職
而楊業的成名之戰就是大名鼎鼎的雁門關之戰當時契丹人舉兵十萬來攻打雁門關,楊業僅憑五千人就大敗契丹人,此戰讓楊業威名遠揚,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楊業先后數次大敗契丹從無敗績,打的遼國不敢來犯,楊無敵的外號也是由此而來的
這里說一個題外話,在演義中,潘美成了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對楊業見死不救,其實這也是杜撰的,歷史上的潘美跟楊業的關系很好,潘美數次配合楊業打擊契丹人,并不是大家在電影中看到的無恥之人
歷史的楊業的確是死于孤立無援被人所害,但是那個人不是潘美,而是監軍王冼,公元986年契丹大舉來犯,太宗趙光義派大將曹斌,潘美,楊業前去抵御來犯之敵,而監軍的人選是王冼
王冼這個人同樣是北漢降將,但是因為楊業功勞一天天大過他,他便心懷恨意,原本三路大軍是要合圍成一路大軍的,但是被王冼否定,然后曹斌,潘美,先后被契丹擊敗,只剩楊業一支孤軍在苦苦支撐當時楊業的想法是等待援軍,因為自己的手下基本都是步卒,而契丹人都是騎兵,很難正面硬扛契丹的十幾萬大軍,但是王冼不同意楊業坐以待斃,還誣陷他通敵,說他就是在等契丹人的接應,到時就會來個陣前通敵
王冼還說如果是真的想打敗契丹人,就引誘契丹騎兵到陳家口,到時自己會在那里埋伏一支精兵,給契丹人來個包餃子,楊業為了表忠心,只能硬著頭皮用步兵去正面硬拼多于自己三倍有余的契丹騎兵
但是來到陳家口后發現并無一個援兵,楊業知道自己被騙,只能死戰,最終楊業一部全軍覆沒,他的兒子楊延玉也死于此戰,而楊業本人也被遼軍俘虜,楊業并沒有接受契丹人許下的好處而投降,絕食三日后身亡
楊業陣亡后,楊延昭繼承了楊業的衣缽繼續將楊家將的聲威發揚光大,楊延昭跟楊業一樣勇猛精進,先后數次挫敗契丹人的來犯楊延昭因戰功步步高升,先后擔任崇儀使,都巡使,副都使,只比楊業生前的官職小兩級而已,楊延昭在五十七歲那年病死在任上
楊延昭死后,楊文廣成了楊家將最后的一道曙光,楊文廣跟父親和爺爺一樣,有勇有謀,不過他并不是靠父輩的余威闖出來的名頭,而是靠范仲淹的提攜闖出來的名聲范仲淹是剛好在當地方官的時候認識到楊文廣的,范仲淹覺得他還挺靠譜的,于是就把他帶在身邊教習,隨后范仲淹先后舉薦他到狄青,韓琦,富弼的手下當將官,而他也不負所望,最起碼還對得起他楊家將的名頭,打起仗來有聲有色
最后因功被調到秦風路防御西夏人和契丹人,此后數次擊敗西夏人和契丹人的來犯,他也是死在了任上,終年七十五歲,在他死后楊家后人就再也沒有一個挑的出手的了
楊宗保也是杜撰出來的人物,在真實歷史中并不存在,而楊家后人也因為沒有相應的戰功搬出了天波府天波楊府只持續了三代就落下了帷幕,雖然楊家后人也多有從軍者,但是大多數都沒有太大聲色,基本上都是一些校尉之類的小官
到了公元1127年,金國攻破北宋都城東京汴梁城,楊家將早已消失于歷史長河中,連從軍者都基本上找不到了,大多數都是一些凡夫俗子回家種地了,又何談保衛北宋呢
總結:楊家將的威名只持續了三代就截然而止,楊家后人早已不復當年之勇,而且在大宋王朝,武將是沒有前途的,連岳飛,宗澤,韓世忠,狄青這樣的好漢都不能落個好下場,何況是楊家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