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大數據,殺熟是殺熟,兩者是能湊在一起,但因果關系并不必然。
關于什么是大數據,我寫過一篇"高大上的'大數據'到底是什么",大家不妨點我的頭像去看看(絕非廣告,是我怕抄多了頭條不給發這篇東西)。為了討論這里的問題,簡要地說一下:大數據是關于數據的數據,是從基礎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結論性數據,并不是基礎數據本身數值大、復雜性高、數量多…的意思。基礎數據量少也可以產生大數據,只是得出來的結論容易不靠譜。基礎數據量越大,對基礎數據進行分析的方法越縝密,綜合后得出來的結論就越趨近于100%靠譜。
大數據殺熟其實不那么大數據,它是比較精確地針對某個人,類似于"騙子先摸清你的底,再投你所好地做局"的情況,只是關于你的數據基本上都是你自己送給人家網站的。
殺熟(其實兩邊沒那么熟,但稱之為"殺生"似乎又殘暴了點兒),以"人"為單位的話,基礎數據項只須有一個就足夠了。當然,關于某個特定的人的各種信息也構成了一種大數據。
詐騙違法,殺熟起碼是不道德。但大數據殺熟多了個高大上的形容詞,就給律師們增加了許多"我的委托人并不特意針對你,就算客觀上給你帶來損失,也不是我委托人的本意——他是為了發展科技呀balabala…"的辯護邏輯。
到最后,頂多是刪除"你"的數據,還可能附帶"個人同情"性質的賠償。至于數據庫里的"其它人",繼續在大數據的幌子下精確地該干啥干啥。
大數據本身是死物,不可能實施犯罪,利用大數據打擦邊球的人才是主謀。但就目前看,很難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認定他有罪。
國外目前還沒有"大數據殺熟是犯罪"的說法,但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法規可以延伸到這類場景里來。大家應該可以從蘋果、谷歌等公司往日在歐美等地被判侵犯用戶隱私權的案例、以及前兩天蘋果發布會上重點強調新推出的各項服務都極其注重用戶隱私保護的做法看出:在歐美地區,"大數據殺熟"不是誰都敢碰的東西,專門干這行的律師絕對可以利用隱私保護法規讓你大出血。
咱們國家的個人隱私保護剛剛起步,也許再過幾年,大數據殺熟的現象會被遏制住。但在那之前,大家還是得自己多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