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知道,在政府的開放數據里,藏著比房地產還要驚人的商機。
英國從2009年開始做數據開放,倫敦交通局2010年開放了汽車、地鐵實時到站的數據,然后他們非常吃驚地發現,一年當中有五千多位開發者以此開發了不同的應用。而這些應用又服務了4000多萬倫敦市民和游客,間接產生了將近6000多萬英鎊的社會經濟價值。
這就是開放數據所帶來的能量、公平的機遇以及偶發的創新。
造就Talk第222位講者:高豐
開放數據中國創始人 蘇打數據CEO
大家好,我是高豐。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討的是,如何通過撬動機制來促進數據的流通和開放。
資源?資產?
大家都說大數據是一種新時代的石油,這是數據資源論,其實它可能并不能完全概括數據的價值。
更準確來說數據是一種資產,類似于我們的土地,本身有一定價值,但是更多的價值來自于附加值,我們去建造什么樣的房屋,去開辟什么樣的道路,這樣的增值,甚至是幾何倍數級的增長。
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在英國建立了開放數據研究院,這個研究院在近兩年開始提出新的觀點,叫做:
他強調數據在它本身有價值的同時,還有一種社會服務的意義,這種服務意義在于,數據作為基礎將支撐起一個城市的創新體系。
實際上我們也看到了,整個世界的創新范式正在發生變化。過去的高校、企業的實驗室更習慣于做封閉式的創新,資源投入更多的是中心化模式。
而現在滿大街看到,像摩拜單車、ofo、或者滴滴打車,這一類企業的模式,更多的是通過搭建開放平臺使得各方資源能夠匯聚于此,從而創造新的價值。
在這樣的范式轉變底下,我們是不是能想象:城市,也可以是一個平臺,一個可讀可寫,去中心化的平臺,讓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它的建設?
而這樣的創新,正需要數據作為基礎設施去支撐它的建設,這個過程當中,數據的自由流動,是一個比較關鍵的點。
這是一個數據光譜,出自英國數據開放研發院。
最左端是封閉的數據,我們知道國家安全的數據,或者個人隱私的數據,它理應處于一個封閉的狀態。
而右端是一個極致的開放狀態,這一類數據允許每一個人自由地去使用和分發。
在這兩者之間,是各種形態的共享數據,這些數據,可能因為使用目的不同,使用人群不同而有一定的限定,但是整體數據是流動的。
公開?開放?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數據是開放數據?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現在去吃飯會在大眾點評上查看點評,點評數據實際上就是一種公開數據,因為它公開在互聯網上,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查閱它,但是它是不是開放數據?并不是。
為什么?
因為它本身沒有提供可重用的格式。能夠將數據下載并導入excel進行分析,這樣的可重用格式,是開放數據和公開數據之間重要的區別之一。
聽起來開放數據的門檻更高,那為什么我們還要去做它呢?
這里拿英國做個例子。英國從2009年開始做數據開放,倫敦交通局2010年開放了汽車、地鐵實時到站的數據,然后他們非常吃驚地發現,一年當中有五千多位開發者以此開發了不同的應用。
那個時候智能手機剛剛普及,在應用商店上突然出現五百多個不同的交通類應用,這是非常大的一個成果,而這些應用又服務了4000多萬倫敦市民和游客,間接產生了將近6000多萬英鎊的社會經濟價值。
這就是開放數據所帶來的能量、公平的機遇以及偶發的創新。
痛點&起點
2011年,上海也開始論證政府數據開放工作的可行性和意義,2012年,上線了全國第一個數據開放門戶DataShanghai。
到今天,全國范圍內已經有二三十個不同的城市做了開放數據的工作。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都碰到了一樣的痛點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我們跟一些小伙伴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叫做SODA,它的英文全名是ShanghaiOpenDataApp,簡稱就是SODA,跟蘇打水的英文正好一樣。
而更有趣的是,
我們做的第一個大賽是做城市交通主題,上海的公交卡公司、強生出租車公司,以及普通公交公司,第一次開放了各自的一部分歷史數據。
這使得大家能夠以一個極小的代價,去測試數據流通之后,產生的價值,以及相應的應用反饋。
2016年我們又做了城市安全主題,吸引到聯通、電信這樣的運營商,還有公安、食藥監這些職能部門參與。
在過去的兩年當中,我們已經和三十多個不同的政府機構、企業合作,撬動了六十多項不同的數據在這樣的環境中去預先開放,刺激了將近九百個不同的創意和產品出現。我們發現,
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案例,我們傳統的保險買賣,同一個產品,賣給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價格。
有一個APP叫OK車險,他們就想,我們能不能幫助保險公司去做一個動態定價,針對駕駛員做的車險產品,能不能有某種方式去評估每一個人的駕駛習慣是高風險,還是低風險?高風險的人,自然肯定要掏更多的錢。但是怎么去評估呢?
他們開發了一個APP,裝在駕駛員的手機上面,通過手機本身的傳感器,采集駕駛員平時的駕駛行為。
SODA在這個過程當中,扮演了一個有意思的角色,因為我們有上海出租車的數據,他們用這些數據去計算上海每一條街道的出租車司機的平均速度,以此作為基準,跟手機上采集到的駕駛員數據做對比,從而產生一個駕駛員的風險指數。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商業模式,他們拿到了IDG和京東領投的一千萬美金。
前兩年,上海出臺了全國最嚴的《食品安全條例》,對食品安全部門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是公務員是有限的,怎么做好食品餐飲企業的安全監管呢?
有一個團隊非常聰明,他們把食藥監開放的餐飲企業安檢數據,包括處罰數據和社會點評,像大眾點評,新浪微博這些評論數據進行融合,通過文本分析,產出一個食品安全的風險指數,幫助監管部門精準地找到那些有問題的企業進行監管,而這個其實本身就是通過數據流動,促進了政府的監管創新。
橋梁&生態
SODA實際上更多是一個測試平臺,它的一端連接了政府機構和企業這樣的數據提供者,另一端連接了大量的數據創新者,然后通過比賽篩選出真正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同時還引入了資本方,加速這些數據創新項目的落地,使得數據可持續性地流通。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己又扮演一個觀察者的角色,從每年收到的幾千份數據提案中梳理出最受關注和最被需要的數據,這些信息實際上對于政府監管部門,對于企業而言非常有用,因為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有針對性地推進數據開放。
這樣的機制在雙方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數據提供者可以對數據的利用有期待,例如說:“我希望你能夠幫我做一些什么樣的事情”;而數據使用者又能夠找到這樣的渠道來反應,“你的數據當中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能不能再去改善”……這其實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
最后我想提三點,我們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所獲得的啟示:
而我們把數據開放給公眾,是為了激發更多人在公平的條件下去競爭,更好地刺激市場需求,打開互相交流的門路,這才是開放數據真正的價值所在。
最后,多元參與是關鍵。在這個生態當中,如果僅僅只有數據使用者,或者只有數據提供者,這樣的生態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
只有當每一個人,都能夠參與到這樣的生態建設當中,數據才能像血液一樣自由流動起來,只有這樣城市才可能成為一個有生命的,鮮活的有機體。
而這才是我們期盼的未來的一個美好的城市。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