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埃隆·馬斯克(ElonMusk),這絕對是全球科技圈響當當的名字,Tesla、BoringCompany,以及SpaceX等等各種腦洞大開的項目,以及馬斯克本人的風范,也為全球網民提供了一茬又一茬的談資。根據此前公布的信息顯示,SpaceX即將開啟旗下的獵鷹重型火箭的首次商業發射,而就在同一時間,與SpaceX正在進行一場“太空之戰”的藍色起源(BlueOrigin)背后的亞馬遜,也在近日搞了個大新聞。
衛星互聯網究竟是個什么網
根據外媒報道,亞馬遜將SpaceX前衛星副總裁拉杰夫·巴達亞爾(RajeevBadyers)及其部分團隊成員,挖到了自家的ProjectKuiper(柯伊伯項目)中。而所謂ProjectKuiper,則是與SpaceX旗下Starlink(星鏈)類似的近地軌道衛星網絡,意圖使用數以千計的微型通信衛星,組建成龐大的太空互聯網。
從爆料信息中來看,ProjectKuiper將由三個不同軌道的衛星網絡組成,包括地面以上590公里處的784顆衛星、610公里處的1296顆衛星,以及629公里處的1156顆衛星組成。其旨在為全球各地未得到基本互聯網服務,和服務不足的區域提供低延遲、高速寬帶網絡服務。
作為與亞馬遜ProjectKuiper幾乎完全相同的實現方式,SpaceX旗下的Starlink也是一項相當龐大的計劃。在其之前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交的報告中,申請建立一個包含4425顆衛星的軌道數字通信陣列,隨后又為這項計劃補充了7518顆衛星,而這些額外的衛星將部署在地球上方335公里至346公里間的極低地球軌道,以V波段傳輸數據。
目前,互聯網衛星已經儼然成為了海外科技企業的新風口,除了亞馬遜和SpaceX之外,Facebook有自家的Athena(雅典娜)、獲得日本軟銀公司10億美元投資的OneWeb,也計劃建立一個由648顆小型衛星構成的網絡,此外還有Telesat、SpaceNorway等公司也先后獲得了FCC的批準。
在SpaceX、亞馬遜,以及Facebook等企業的設想中,利用高頻毫米波無線電信號,發射一系列(數千個顆以上)的近地軌道衛星,為全球任意一個地點提供低延遲、高速寬帶網絡服務。因此如果說5G是二維地圖上的高速高速公路,衛星互聯網就是三維的飛機航線,而其核心,就是用星地鏈路取代了光纖。
用戶使用衛星天線把信號發送給衛星,同時接收來自衛星的信號,再經過調制解調后傳輸到電腦等終端設備上,然后打開手機,輸入密碼,就能連接上來自太空的衛星互聯網了。需要注意的,我們現在使用的智能手機是不能與這些互聯網衛星直聯的,由于現在正在天上的兩顆SpaceX衛星上下行頻率在11-13GHz,而目前4G網絡的最高頻率也只有2635MH,即便是5GNR的FR1(也就是現在全球運營商試商用的中低頻段),也只有FR2也就是毫米波頻段,才能對上衛星的頻段。
畫餅,馬斯克們是專業的
事實上,所謂太空互聯網或者衛星互聯網并非是一個新興概念,此前大名鼎鼎的銥星計劃(Iridiumsatellite)和全球星計劃(Globalstar)大家不妨了解一下。在上世紀90年代,從模擬信號走向數字信號的轉折時期,為了滿足消費者對于隨時隨地進行通話的需求,摩托羅拉推出了由11條軌道、每條軌道7顆衛星組成的低軌移動衛星通信系統——銥星計劃,用戶使用相應設備在地球上任意一個地方打電話,都能繞過所在地的通信網絡,通過銥星系統直達目的地。
沒錯,彼時的銥星計劃其實與今天的衛星互聯網一樣,不管你身處地球上如何偏僻的角落、如何惡劣的環境,都能進行通信。但是,銥星計劃本身的優勢并沒有掩蓋掉高昂成本帶來的劣勢,在銥星還沒有完成衛星網絡布局之時,通信運營商已經在地面用數以百萬計的基站實現了蜂窩移動通信的全覆蓋,再加上運營商之間競爭激烈和網絡制式的迭代,網速在提升而資費在下降,也直接讓銥星公司在本世紀初宣布破產。
在銥星計劃的大敗局之后,歐美科技企業也放棄了從高大上的衛星上下手,轉而將目光投向了熱氣球和無人機,但是谷歌X實驗室推出的ProjectLoon平流層氣球網絡計劃,以及由太陽能提供動力的自動化無人機項目Titan,也都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最終都宣告失敗。
沒錯,相比于可能因為各種極端天氣導致無法正常工作的熱氣球和無人機,在宇宙環境下的衛星明顯要可靠得多,再加上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衛星制造和發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據悉,SpaceX發射Microsat-2a和Microsat-2b兩顆寬帶測試衛星的成本,遠不如當初銥星計劃,因此也給了各大科技巨頭組建全球衛星互聯網的信心。
不過必須要指出的是,衛星互聯網的前景確實存在,但是以目前技術水平來說,這些企業畫餅的可能性依然是相當之高。以目前曝光信息最多的Starlink為例,需要12000顆衛星才能完成組網,即便按照1顆衛星400千克計算,共需要將4800噸物質發射到1150公里至1325公里的近地軌道上。按照一箭20星、每顆衛星同軌道不同相位的最理想情況,使用發射成本6000萬美元的獵鷹9也需要600次發射,再考慮到衛星發射的窗口期以及SpaceX本身也要承接外部的商業發射項目,馬斯克真有這么高的運力可供調配嗎?
如果將標準下調到有限商用的800顆,也需要獵鷹9進行40次發射,并且即使以一顆衛星2000萬美元的白菜價計算,最低成本也要184億美元。而目前SpaceX的估值也就在百億美元的水平,除非馬斯克有賣了一切家當賭一把的覺悟,或者有"冤大頭"買單,否則Starlink在短期之內這一計劃也只能停在紙面上。
一切為了更美好的明天
為什么衛星互聯網依然需要相對不菲的成本,亞馬遜、Facebook、SpaceX還是要繼續畫大餅呢?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擔憂,或許能夠解答這一問題,其擔心數千顆在軌衛星帶來的軌道碰撞風險非常之高,如果變成了太空垃圾或者墜入地球,都將會帶來不可控的危險。
眾所周知,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是該產業發展的核心,而且通信衛星常用的地球靜止軌道是有限的,再加上工作頻段相同的靜止衛星在軌道上不應太靠近,否則會相互干擾,因此簡而言之就是,資源是稀缺而有限的。
目前,國際規則要求各國無線電管理部門,在衛星網絡投入使用前不早于5年,但不晚于2年,向國際電信聯盟申報并公布擬使用的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看到這里你就會明白了,這與許多互聯網企業搶占賽道的原理類似,不管這條路能不能成,反正得先占個好位置,只不過換成高大上的衛星互聯網,顯然也就更引人矚目了。
到了5G全面鋪開,乃至之后的6G時代,衛星互聯網就能夠成為繼海底光纜、地面基站之后的又一大“交通工具”。而掌握了衛星互聯網的亞馬遜、Facebook、SpaceX,也就或將擁有投射全球的能力。
而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在全球互聯網都陷入流量枯竭的今天,全球還有近一半的人沒有接入,這些“未得到基本互聯網服務和服務不足的社區”堪稱是一座座流量金礦,但是在當地運營商沒錢投資基站的情況下,這些企業自然會選擇親自上手。一旦這些科技巨頭的衛星網絡建成,這種排他性極強的網絡勢必會極大拓展自家用戶群體,有了“下一個十億”、“下一個二十億”、“下一個三十億”在手,這股價自然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一方面是先到先得的衛星軌道資源,另一方面是數以十億計人口到來的龐大流量,因此也就不難知道為啥大家都要拼命畫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