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12年入行到互聯網行業,到現在已有七八年時間了,有時候覺得互聯網行業其實也是一座圍城:
一方面,看到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甚至傳統行業從業者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往互聯網行業涌入;
另一方面,也看到浸淫互聯網行業多年的老司機們時常在為自己的職業前景感到焦慮,擔心如果35歲不能晉升管理就要被淘汰…
俗話說,360行,行行出狀元,但實際上每一個行都有每一行的苦。
這次我來講講我理解的互聯網行業各工種:產品、運營、技術、設計的職業天花板,供各位看官品鑒。
首先,分享一個在我工作第四年時,當時公司COO的一個分享
產品經理
專業能力不好判斷,優秀產品經理寥寥;
無核心競爭力,可替代性最強;除非管理線發展,專業線很難突破;
易被年輕的產品經理替代;易被懂業務的運營替代;易被懂業務的開發替代。
工程師
專業能力容易判斷,理科生邏輯訓練最扎實,工資起點高;
純技術上升空間有限;要多和業務結合,騰訊高管均為技術出身。
運營
專業能力不好判斷,工作內容寬泛,產品運營、用戶運營、活動運營、內容運營、市場、品牌、渠道都能塞進大運營范疇。
需明確自身擅長的專業領域,避免雜而不精;
會隨著經驗、閱歷的增長,而更加值錢。
設計
專業能力容易判斷,但“美或丑”,任何人都能點評幾句。
其次,結合我的工作經歷,談談我的看法
我2009年上大學,讀的專業跟互聯網、計算機、電子商務沒有一丁點關系,但大學期間趕上了微博大戰、移動互聯網浪潮的興起,大三時就將就業方向鎖定到了互聯網領域。
2012年剛開始入行的時候,產品經理是個被神化了的職業,馬化騰、張小龍、周鴻祎都自詡產品經理,萌新們無不向往成為改變世界的產品經理,記得當時有本書的名字就叫《神一樣的產品經理》……
最開始,我也看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結網》《啟示錄》《Don'tmakemethink》“啟蒙”,在職業生涯初期嘗試做過PM,但后來碰了不少壁。
近7年安心做起了有點產品思維的運營狗,中間換過數次工作,但一直在互金圈子里發展,目前在某大廠做運營,業余時間在嘗試搞搞公眾號
產品經理的天花板,在我看來,產品經理格外吃“年輕飯”,一旦“思維”“心態”老了,跟不住最新的潮流趨勢,抓不住年輕人的想法,就有生存危機。
馬化騰就曾經表達過這方面的焦慮,馬化騰原話:“年輕人在互聯網上喜歡的東西我越來越看不懂,這是我最大的擔憂”。
“年輕”并不是生理年齡,而是你的心理年齡,如果失去好奇心,心老了,那就可怕了!我過往合作過的在我看來很有水平的產品經理,普遍都會有很強的危機感。
產品經理的經驗價值有限,因為經驗可能會是累贅,甚至成為束縛,現有的所謂正確模式很有可能會被你眼界之外的全新模式所顛覆。
舉個典型的例子,新聞APP的勝者,并不是門戶網站里的網易新聞、鳳凰新聞、騰訊新聞等等,而是。
想做到改變世界、引領行業這個level的產品經理,絕對是鳳毛麟角,如果想成為這樣的人才,勢必需要對某個行業建立深刻的認知,對用戶需求建立深刻的洞察。
如果只是游離于業務之外,把axure畫的再6、文檔寫得再漂亮、再能說會道,也只是很淺層次的做的“好”,產品想要進階必然需要提高業務思維的level。
運營,從2015年逐漸有些價值發現的趨勢,網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給運營正名的發聲者,比如張亮、韓敘、黃有璨等。
畢竟產品日益雷同,大家越來越比拼運營能力,我們打開餓了么和美團外賣單純從APP的產品體驗上并沒有質的差別。
我也漸漸發現,因為運營門檻低,越來越多新人在往運營崗位上涌,但運營又時常被吐槽干的活雜,工資低等等。
我認為如果做運營,一定不要自我否定,一定要做好能吃苦能打仗的準備,這差事的最苦逼和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運營是接力賽的最后一棒,PM設計產品,RD實現產品,最后則看運營能否帶著業務超過競品,第一個沖過賽跑的終點線,大家的目光也必然聚焦在運營身上!
運營是扛KPI數字的核心主力,能否扛住業務大旗,驅動團隊取得勝利,而不是成為背鍋俠,就很考驗一個人的能力和心理素質了。
雖然互聯網這個行當都怕“老”,但是做運營的價值可以與你的閱歷成正比,這個崗位很依靠經驗、閱歷、人脈、積累,你需要明確自己的能力圈、專業技能、核心競爭力,這和做投資有所相像,內心可以有一絲欣慰。
技術,我待過的好幾個業務的老板都是技術出身,懂產研更容易帶領團隊,而且理工科的邏輯性更好,如果對業務的理解上能更深,通常更容易形成突破。
設計,可能是除了職能部門,團隊里最弱勢的了,多數都是被動接需求為主,近兩年有看到“增長設計”的理念出來,是個找存在感的不錯方式,核心也是加上了業務視角,融入業務,驅動業務,而不是單純做支持。
最后,專業主義,讓自己成為懂業務的內行人,才有可能突破天花板。
我認為不管做哪行,都要努力深入業務,成為一個內行人,融入圈子,讓自己變得足夠專業,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且越是復合型人才護城河越寬廣。
畢竟現在互聯網已經進化到了產業互聯網階段,在與傳統行業耦合的越來越深,如果你是互聯網教育公司的開發,代碼已經寫得很6了,那么如果你能對教育行業有更深刻的理解,一定會讓你不一樣。
每個人都會變老,但你對行業的認知與資源,卻可以日積月累;每個人都有換工作甚至換行業的可能,但每次變動前一定要思考清楚如何構建自己的能力圈,要盡可能一脈相承并填補短板,而不是破壞。
游離于業務之外的門外漢,只能被動的接受“施令”,而如果只是杞人憂天,而不思考不學習不嘗試不成長的職場人,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被淘汰自然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