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小說?
想寫小說,就從拆解優秀的小說開始吧。
在過去一年里,為了學習小說寫作,我曾認真地按照某位寫作大師的寫作流程和作息時間來安排自己的寫作和生活。
比如,在寫小說前,我會認真準備好人物小傳,從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無一例外。我會用卡片勾勒出重要的情節,為了避免故事時間線的混亂,我還特意找來一個過期的日歷,在上面標識出重要事件的發生時間。
我的部分場景卡片
我堅信,文雖無定式,卻必有章法。
然而,當我按部就班完成這一系列繁瑣而精細的事前準備后,我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了任何的寫作欲望。那些人物小傳、情節卡片和寫作大綱,都被我扔到了一個廢棄的箱子里,我最終還是沒有寫出一個合格的小說來。
說實話,我有點沮喪。
我安慰自己,也許大師分享的方法是對的,只是不適合我罷了。
那么最適合我的方法是什么呢?怎樣才能找到最適合我的寫作方式呢?
答案就在美國作家勞倫斯·布洛克的《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里。
《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封面圖
《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是由勞倫斯·布洛克的寫作專欄集結而成的,內容涵蓋小說寫作的三個主要環節(前期準備、注意事項和后期收尾)做了詳細的講解,并結合作者14年的寫作經驗,分別對“選題”、“擬大綱”和“小說修改”這三個方面提出了詳細的建議。
在《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中,勞倫斯告訴我們,寫作是沒有公式的,別人的寫作方式不一定適合你。
這就意味著,新手寫作者要做的,不是“復制”那些成功作家的寫作方式和習慣,而是要去“拆解”成功作品的寫作亮點和技巧,在拆解中學習,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
勞倫斯·布洛克的建議讓我豁然開朗。確實,每一個寫作者都有屬于自己的寫作方法,比如有人覺得提綱重要,有人覺得不重要。有人提綱寫得長,有人寫得短。有些人一邊寫一邊改,還有一些人,喜歡等全部寫完了后再大刪大減……
作家的寫作偏好,對提高個人的寫作技巧,沒有絕對的關系。初階作者應該多關注作品本身的亮點,而不是作家的寫作習慣。
也就是說,要寫小說,就得從拆小說開始學起。
那么,我們該如何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寫作技巧,并且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呢?勞倫斯·布洛克在《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一書中給出了三個可操作性的練習方法。
一、泛讀同類型作品你大概聽過這句話:讀小說的人不一定會寫小說,但寫小說的人卻一定會讀小說。
為什么呢?
因為閱讀是了解寫小說最直接的方式。
“讀”是寫作前期的必要準備。集中閱讀同類作品,可以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從排篇布局、人物設定和情節安排上,找到同類小說的共性,然后運用到我們的小說創作里。
通過對這些優秀作品的拆解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作品成功的因素和套路。
比如,我在研究中國戲曲的故事情節設置的時候,就發現古代的劇作家很喜歡用“道具信物法”來設計偶然性的劇情。比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湯顯祖的《紫釵記》,范文若的《花筵賺》,甚至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多次使用“道具信物法”來埋伏筆,暗示彼此之間的姻緣關系。
中國戲曲關目研究導圖
想想在話劇《雷雨》中,周魯兩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是不是就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里爆發,達到高潮的?《流星花園》里的杉菜和道明寺,他們之間的感情隔閡,是不是也是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里被激發和沖破的?
不管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掌握作品中共性的套路,可以幫助寫我們更好的塑造人物角色和推動情節。
而拆解,就是讓我們去學習和掌握這些基本的創作原則,為我們的創作提供養分和參考依據。
二、以寫作者的角度來進行閱讀除了大量閱讀同類型作品外,以拆解為目的的閱讀,最關鍵的,是要以“寫作者”的角度來剖析作品。
以寫作者的角度閱讀,和以閱讀者的角度閱讀,區別到底是什么呢?
我以閱讀阿加莎《無人生還》的第一個章節為例,和大家講一下讀者思維和寫作者思維的區別。
作為讀者,我可能更關注小說中到底會有哪些人物登場,里面有沒有埋藏著兇手的線索,下一步到底會發生什麼呢?
而作為寫作者,我就不得不去關注,阿加莎到底是怎么去寫一個已知結局的故事的?每一個看似不相干的人物都是怎么出場的?角色出場的順序有何講究?如何讓每一個人登場合理?登場的時候要怎樣去介紹他們而不重合?我需要在哪些位置才能埋下線索,才能讓這些人物關系有條不紊地交織在一起,等到真相大白的時候給讀者帶來出乎意料的感覺?
所以大家發現了么?讀者思維只需要關注“寫了啥”,而作者思維則需要關注“寫什么“和怎么寫”。
只有從讀者思維切換到作者思維,你的寫作技能才能在拆解訓練中得以提升。
此外,勞倫斯·布洛克還提到了另一個拆解的辦法,就是我們可以把每一部復雜的小說簡化成一百字左右的劇情梗概。
通過去除一些修飾情節的細節,迅速地找到作品最基本的情節和人物結構,對我們寫大綱和情節設置也是很有幫助的。
三、對目標作品進行數字分析作家本·布拉特在《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中,曾經用大數據分析法,來統計暢銷作品中所使用的詞類和詞頻,進而觀察暢銷作品中的用詞模式和規律。
但本·布拉特并不是第一位使用數字分析作品的作家,早在1978年,《巨蟒盛宴》的作者克魯斯曾在接受《紐約書評》采訪時分享過自己對小說的數字分析經驗。
克魯斯說,自己大約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系統地把格雷厄姆·格林的《戀情的終結》進行了全方位的拆解。他不僅整理了書中角色的數量、故事跨越的時長、出現了多少個城市、多少間房間、高潮發生在什么地方,甚至還統計了作者到底花了多少時間來為故事的高潮做鋪墊。
克魯斯通過拆解喜歡的小說,并把它轉化為數字,他把拆解中學到的處理時間、地點、行動和節奏的經驗,全部都用在了《巨蟒盛宴》里。
正如勞倫斯·布洛克所言,寫作沒有公式可循。對新手寫作者而言,拆解優秀作品是學習寫作最快捷的路徑。拆解目的不是創新,而是學習基礎的寫作方法,提高技藝。
通過拆解,我們把學到的寫作技巧、思路和框架,都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來。一邊去了解別人的“寫作套路”,一邊去修正,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和“套路”。